《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郑也夫
  •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定价:18.00元
  • ISBN:9787209043670
  • 2018-10-01 15:02:06 摘录
    再次,佛教思想鼓励世人积极向善,让人明辨是非,认同从善是光荣,作恶是耻辱。现在有很多人黑白颠倒,到处宣扬自己罪恶的经历,把这种经历作为一种炫耀,显示自己的能耐,不但不引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鉴于此等人某些方面的“成功”,闻此之人则纷纷效仿。佛教宣扬的至善理论则可以让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把这种颠倒的价值观重新恢复过来,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完美道德,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念应该是把“至善”作为一种追求理想。最后,佛教思想是崇尚平等观念的,人人皆可成佛,即人人皆平等,这是对特权思想的反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义务,人与人之间有贫富的差距,但不应该有人格上的高低。当今世人之多数没有平等的观念,不平等的因素有地域不平等,贫富不平等,职业不平等,职务不平等,种族不平等,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数不胜数,我们从北京、上海等地排挤外地人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所谓生活在“高级”地域的人仇视生活在“低级”地域的人,还有就是富人歧视穷人,“高级”职业的人轻视“低级”职位的人,职位高的人欺压职位低的人,处于优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14:55:03 摘录
    清净的时候也不会烦恼了。前文讲过佛教的出世思想即要求“心”出世,其实“心”出世就意味着顿悟了,能够通过自己的般若大智慧领悟世间的一切,很清楚地知道切法都是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就不会执着于空和无常的东西,只有空寂是常,那么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悲天悯人之大慈大悲之心,救民于水火,教化众生依道德行事则为必然趋势。佛有大慈大悲之心,不忍看到刹那之间的人世中人与人尔腻我诈,相互挤兑,互相仇杀,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都是苦难的生命,不应互生事端,相互敌视,应该相互怜悯,相互帮助,和睦相处。佛教思想认为人世间之所以普遍存在祸端和矛盾,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心”在作,“我心”则是贪、嗔、痴的合体,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不分善恶地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正如圆瑛大师在《佛儒教理同归一辙》中所说:“世界到了今天,国国不和,族与族不和,人与人不和,推原其故,根本之病,就在众生多见心太重,汝心也要为我,他心也提为我,个个之心都要为我,以致粮成恶浊世界今日若要挽世道,必要救正人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11:00:55 摘录
    要斩断的东西,而不能成为阻档佛性的理由,禅宗六祖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身的在家,出家对于“心”的出世米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当把“心”修行到清净,自觉觉他的时候,自然就超越了其自身了,身体的状况已无关乎其“心”了,即使涅盘也未尝不可。
    概面论之,佛教的出世在于其“心,而未在其“身”,以出世、慈悲之“心”趋入世之“身”普度众生力是中国佛教思想之要义,“心”出世而“身”不入世则与了汉以”何异?“心”不出世而“身”出世则与待价面活之隐何异?大乘佛教即主张“出世间”又主张“自度度他”那么只有让“心”出世,然后让“身”怀出之心,菩萨之心去当度众生才能完成大乘佛教的伟大任务
    总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10:55:30 摘录
    佛教因为缘起的间断相续,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因缘而循环不息,方物流转,生了又火,火了又生,众生之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则佛教产生了出离心,决定要从痛苦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出世。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出世”是心出,而不是身出,身还处于尘世间,无论出家进入寺庙中做职业化的僧侣,还是隐居山林做专业化的修,都算不得止义上的出世,至多明其积楼出世的心态。在佛教发展的初期虽然极力赞成众生出家修行,但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直主张出家修行的,反鼓制在家带发修行,同样,原始佛教初期1张泡盘,道求出世,大乘佛教称之为“自了汉”,但是发展到后来的大乘佛救上张以慈悲为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10:32:23 摘录
    大乘佛教要求自度度他,要求普度众生,那么就不能急着自己先进入涅盘,因为涅盘以后将不再回到世间,就不能完成普度众生的任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大乘佛教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其实是一种入世的态度,但是也不同于儒家思想那种为了入世而修身,当然也不同于小乘佛教为了出世而修行,大乘佛教是为了出世而入世。印顺法师说过:“大乘入世佛教的开展,‘空’为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动机。”这种“出世而入世”的态度以“空寂”为基本原理,不能悟“空“,则心性不净不能超脱本我,就无从谈起“入世”一说,那就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流连于尘世,更不用说“出世”了,以“慈悲”为根本动力则亦然,没有慈悲之心,一种可能是不度众生,自我修行,讨求解脱一已之私,坠落小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执于普度众生之形式,重拾遍计执性,使心性重为客尘所染,终究堕落世俗。
    出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10:31:39 摘录
    综上所述,不可把佛教味地片面归结于消极厌世之说,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其本质是出世而入世,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积极意义。首先,人乘佛教讲普度众生,“众生”一词范围更为”泛,切有生命之体皆为众生,而不局限于人类,六道之内众生皆平等,所以要善待众生。今世为“人”,或许往生乃畜,又或许米生进天道,佛教的平等观念是包罗万象,最为广泛的。其次,佛教拯救众生,解民于火热,不同厂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上的改善,表面的、临时性的解救,佛教讲的是精神层面的从根本上永恒的解决问题。物质意义上的拥有毕竟是空寂,是无常,不能从根本上解救众尘,只有通过心性清净,领悟“空”的内涵,常怀慈悲之心,才能超脱世俗,自度度他,众生皆得天道,佛法终圆满。
    出世的正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08:59:27 摘录
    佛教想要以此来表达“无限”“无尽”“无常”的概念,“空”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放弃自己的执着,放弃遍计所执性,执着便是“苦”,纠结于得到与得不到的烦恼,悟透缘起性空的道理,便可不执着于幻境,解脱于生死,摆脱六道轮回,不为外界所累。
    性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08:57:53 摘录
    佛家的精神在于“出世”,何为“出世”?“出”乃解脱、超出之义,能够超
    脱界之苦称为“出世”,若不能脱离一界之告,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就不能称为出世。佛法精神不在消极地避世,亦非所谓积极的入世,亦可说是两者皆有。在中的封建社会意识形念中,佛教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中国的哲学、道德、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文化领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乃真实、深刻之义,“四谛”即“苫谛、集谛、火谛、道谛”。“苦”即“人生苦不堪”,界内所有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集”是“集合”、“聚集”的意思,是三界内苦的原因,如是因果,因果轮回种种规律的集合。“灭”是消灭人生之苦,进入涅果,证得不生不火之乐果。“道”即方法,指“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修行法门,《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佛教最根本的理论是“缘起性空”,这也是佛陀苦修六年证得的道。”缘起”,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的起,有果必有因,有果因必有果,因,是内因:缘是外因。所谓“性空”,即因缘和合所生的万事万物,其本质是假有,不是真实的东西,其本性是空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依照定的条件而起的,其中没有自性,所以任何事物从它的本质上来训是“性空”,但“性空”并不是说要四大皆空。
    佛教的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1 08:16:09 摘录
    佛教对于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与中国传统儒道的道德宗旨具有致性,皆竭力把社会道德引向至善的一面,人们普遍意义上皆认为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出世精神,不论大乘小乘都把出世作为个人解脱的终极目标,把涅盘境界作为至高理想,但是大乘佛教出于慈悲心,同时还以解救众生为己任。大乘佛教对于出世的理解有别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把出世看作是“心”出世,认为只有“心”斩断无明之蔽,破除痛苦根源,才有出世的可能,而不管身于山林还是身于寺庙终究还是在人世间,即使最终达到涅盘境界,肉身仍留于人世,所以大乘佛教对内心的参悟比较重视,而对修行的形式以及出家和在家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六祖慧能甚至鼓励在家修行,大乘佛教普遍赞同持出世之心积极入世普度众生,佛教徒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心”和“行”影响世人,让世人不执于我,破除贪、瞋、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快乐和自在。佛教教导众生人平等,人人皆有慈悲心,人皆可成佛。
    山西大学 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会影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