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有三百多首《无题》,每首诗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可谓篇篇经典!这三百多首《无题》内容及其丰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为我们详细地勾勒出了一幅现代生活的图景。 伊沙的诗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伊沙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定价:59.00
  • ISBN:9787533947330
  • 2022-05-22 23:06:31 摘录
    中国的国家实力的发展,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基础上,主要凭借政府决策和执行力量来对社会和经济力量进行调动。和英美的“小政府”思想相比,“父母官”的文化形象和公众期待也必定塑造截然不同的政府形态和形象。中国现在的国家实力和政府的研发、决策、执行的能力都是强的。然而,中国的“社会力量”,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政府面前,缺少组织、权威和平等的姿态,以及制约制衡政府和参与政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这样的情况,在中西对比的视角中,往往被认定为“强政府-弱社会”。然而这样的评估视角并不一定合适,也不一定有效。从中国政治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社会由科举制度而获取的自下而上的流动性,革命和起义在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合理性,政府应该“为民做主”的根本任务,都充分显示出社会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从政治现实来讲,不用远寻,只看近20年,资本、市场、媒体及民众等种种社会力量显著强化。中国40多年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在根本上依托个人动力,地方创新,以家族、地域为纽带的关系网络等社会力量。社会和媒体的发展也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复杂,各级政府对高敏感事件急速反应,媒体事件能够立刻牵动政策机制。追本溯源,在源自西方的国家-社会关系概念框架里,中国也许仍然不是“强-强”格局。但是中国社会的活力、耐力、适应性,以及社会与政府的关系在中国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又应该如何概括总结,是我们应该多加关注的问题。
    《对话中国》◎燕继荣与张善若、王裕华中国国家治理的模式与面临的挑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5-22 23:05:39 摘录
    在通常的认识中,美国被认定是“强-强”格局。这又意味着什么?美国的国家整体实力自然是“强”的。然而这个强的基础是极端优越的资源与人口比例,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有利的国际条件,两百年来由全球移民激发的高速经济科技发展,以及美国在殖民、冷战和全球化各个时期所占有的各种优势。这些优势与其政府的“执政能力”并不直接挂钩。在当下美国政治中两党对峙白热化,政体中的个人、党派、机构的主要工作目的和内容是对付反对党,而并非提供治理功能、完善治理能力。一些新的政治主张,比如说“绿色新政”,主要是为了借助反对特朗普的势力而获得选票,内容简单笼统,根本无法成为政策。美国联邦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能算强,一届政府做不了两三件大事。从世界视角看,美国政策非但不先进,而且相当落后。美国福利制度远远落后于西欧北欧国家和加拿大。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最终落伍,成为全世界唯一不参与的大国。
    《对话中国》◎燕继荣与张善若、王裕华中国国家治理的模式与面临的挑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5-22 09:06:04 摘录
    一、学界常用以下4种模式来概括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弱社会。您认为当前的中国属于哪一种模式?

    燕继荣:在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社会变化作为一种推进力量,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而国家治理通过制度变革,不断规制社会变化,吸纳社会力量,以保持发展的持续稳定。从理论上说,国家代表了统合性力量,社会代表了自主性力量,二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面对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化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国政府在政府管理导向、政府服务导向和社会自治导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反应,但是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在社会自治导向的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困境。政府要么越位包揽,要么撤出不管,从根本上说都应归因于社会发展不足。中国目前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属于“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社会无组织或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动员集体力量和公共资源形成集体行动;社会力量孱弱,缺乏自治能力,从而导致政府想要管住管好社会就不得不深度介入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
    理论和实践都支持“强国家-强社会”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其一,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对外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受侵害,对内有效管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其二,社会有足够的能力,表现为公共生活相对丰富,民间力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自立性和自助性;其三,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政党组织、社区和社团组织所提供的治理机制大体上各守本位、各司其职,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分工协作。

    《对话中国》◎燕继荣与张善若、王裕华中国国家治理的模式与面临的挑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5-21 23:18:29 摘录
    “西学”实际包括很多方法,从康有为、梁启超,到洋务运动,再到孙中山,都在向西方学习。最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成功呢?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群众即弱势群体求解放”的思想。当时的中国是国际社会的弱势群体,是被剥削侵略的国家。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民族的角度,作为一种解放的哲学,它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其次,从思想原则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是许诺未来的天堂,而是要在现实中改造世界,建立一个理想、完善的社会。而儒家讲求“敬鬼神而远之”,讲究在现实社会中保持人文的和谐,保持天人合一。从这个意义上看,二者是相通的。儒家强调实践,主张人要靠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情无论好坏,都是自己做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也是共通的。
    来自《对话中国》韩震与卡林·罗马诺就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