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到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从自己的从教经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从震撼人心的科学实验到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再见,中国式家长》站在全新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到底什么是
……
[ 展开全部 ]
教育?什么样的家长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为什么有的家长成功,有的家长失败?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本书不是简单的个人育儿经验的分享,它是实实在在的对科学数据和实验的刨析,因此对中国家长而言,更具启发性和实用性。
[ 收起 ]
作者:余泽彬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定价:32.8
ISBN:978720011167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许拙
2018-09-05 00:11:27 摘录
有一天,我和校团委的老师聊天,他的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在迎评这个事情上,没有一个人真的希望作假,评估团的领导不希望、学校领导不希望、老师和学生更不希望,甚至连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不希望可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件人人都不希望的事情,每个人却都做了呢?因为我们总觉得:别人也许会希望我们这么做,别人都是顽固的、都是死板和保守的,我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迎合别人以适应这个社会。然而在这个事件中,别人又是谁呢?仔细想想,其实根本就没有“别人”,这个“别人”跟我们一样,都渴望真诚、美好和公正。然而又是什么破坏了原本扎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诚、美好和公正呢?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臆想出来的“别人”,最后,每一个“别人”,都变成了我们“自己”。
感慨,因为最近我们也在迎接卫生城市验收,那可真是…… 从这段文字中,我悟到一个道理:为什么我们不够优秀,因为我们太在乎“别人”的感受、看法,我们不知道怎么做自己。你看真正优秀的人,都是走在自己路上的人,都是个性十足有自己的信念和坚持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众不同,才能作出与众不同的事儿。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事事要和别人一样,不能有些不一样就觉得是自己孩子做错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幼小时他们年轻时都曾是别人眼中的笑柄和傻子。因为他们总是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因为他们总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许拙
2018-09-04 18:50:35 摘录
很多人因为一辈子都没有勇气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迈出忠实的第一步而追悔莫及,也有很多人因为迈出了这一步而错过了一生。你可以敬佩他们的勇气,也可以嘲笑他们的天真,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的选择。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它可以是一道数学题,也可以是一道哲学题,但对家长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却不能强迫。不管我们的孩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们都应该给他体验的权利,有些体验,本身就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许拙
2018-09-04 18:00:08 摘录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从北京回来,兴奋地给我带了一盒庆丰包子,他告诉我,这是“主席套餐”,好不容易抢到的。我当时就愣住了,至于吗?人家奥巴马也经常出去买汉堡,为什么美国没有“总统套餐”?主席像普通人一样出去买几个包子,本来挺好的事,说明我们的领导人正在与世界接轨,慢慢走向平民化,咱们如果淡定一点,一笑而过,也许以后主席就真的能像个普通人一样经常出来买包子,那该多好。可经媒体这么炒作,成千上万的人为了一尝所谓的“主席套餐”争先恐后地排队去买,我怎么觉得这个事儿反而因为群众的过度反应而有些变味了呢?据说庆丰包子铺因为主席的一次光顾,火爆得都要上市了,这么一搞,主席以后还敢随便出去买东西吗?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海南买了一盒椰奶酥卷,又莫名其妙地买出了个“总理套餐”,月销量瞬间突破百万套。这些现象的背后,不正是我们拜权的表现吗?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西方民主国家的总统、市长像个小老百姓一样在城市的广场拿着吉他唱歌、穿着球衣看球,其实不是人家的领导人真有多么平易近人、多么高尚,而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先把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当成了普通人。所以,要让一个国家的官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的百姓先把官员当成公仆。生活中的很多官员,本来很普通,就是因为不断地有人捧着,才会慢慢地脱离群众,最终过上了“皇帝一样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恰恰是这些拜权的人间接导致了国家的腐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奴才,就不会有那么多高高在上的官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许拙
2018-06-19 21:17:52 摘录
中国家长更希望孩子听老师的话,这是一种对权威的绝对崇拜,所以我们往往容易漠视规
则,渴望特权。
比如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特殊照顾,很多家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想尽一切办法给老师送钱送礼,有些家长甚至为了帮助孩子选上班干部而贿赂同学。中国是个送礼大国,同时又是个慈善小国。送礼和慈善,表面上都是“给予他人”,本质上却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根据纽约教育援助委员会的统计,2013年,仅美国各个大学收到的社会捐款就高达338亿乙美元,而在2012年,中国红十字会全年收到的社会捐款
总额才区区21.88亿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还不到斯坦福大学每年收到的校友捐款数额的1/3。咱们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居然比不上人家一所大学的校友,这是多么悬殊而令人汗颜的对比。在国外,很多人毕业后都有给母校捐款的习惯,这是对学校和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很少有国外家:长在孩子上学期间贿赂老师。而在中国,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便和学校彻底脱离了关系,家长往往只有在老师教孩子期间才会给老师送礼,这不是出于对老师真诚的爱戴,而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得到老师特殊的照顾,说白了,这不仅是在贿赂老师,更是在侮辱教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写在开始之前
第一章 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谁的责任?
不一样才能最精彩
只有家长才能救孩子
从经验到科学
你对自己了解多少
养孩子不等于教育孩子
早恋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可笑的木桶原理
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让学生住在老师宿舍真的有必要吗?
让经验式教育成为过去
第二章 重复
传统观念里那些可怕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传统误区
靠意志力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效吗?
人类习惯的第一个成因
孩子的天赋是如何被扼杀的
错误的重复刺激扼杀灵魂
人脑的五次记忆法则
迷信的鸽子
交叉配合法
脱敏塑造法
恐高症患者是如何被治好的
脱敏疗法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模仿
震撼人心的模仿实验
模仿的力量无处不在
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
孩子的模仿原则
为什么孩子比成年人更善于模仿?
如何理解“灰色童谣”
从“灰色童谣”到性教育
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引导
观念的力量震撼人心
培养良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之重建认知
塑造良好习惯需要重建认知的原因
为什么要让落后的学生当班干部
改变观念就是善待自己
如何科学地重建认知?
深度解读人类行为公式
行为如何影响情绪
重建认知的关键方法
第四章 环境刺激
是好人还是魔鬼?
别人的眼光决定自己的表现
泛华效应
红衣老师和蓝衣老师
正确理解“环境”
环境塑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恐惧的种类
环境塑造法的应用原则
第五章 权威压迫
我们该听谁的话
杀人犯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理解权威对我们的影响
权威的本质
不靠谱的奖励
科学奖励的三大原则
阿伦森效应在奖励中的运用
有毒的压岁钱文化
家长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科学
惩罚的本质
如何避免孩子走向叛逆?
饥饿营销的本质
干涉的力量
越反对,越精彩
叛逆的第一个心理学模型
爱,真的可以成为专制的理由吗?
松手,是最好的控制
叛逆的第二个心理学模型
艳照门的教训
叛逆的第三个心理学模型
什么东西值得珍惜?
溺爱到底是什么
孩子在父母的心理不该长不大
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溺爱孩子?
第六章 天性
孩子的能力有多少是天生的?
如何在教育上尊重孩子的天性?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尊重天性之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科学地制造“选择题”
先扬后抑
尊重天性之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爱的本质
不要试图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喊他出来
成瘾,真有那么可怕吗?
第七章 孩子是火,家长是柴
攀比和吹嘘的世界
儿童吹嘘的心理学根源
科学告别吹嘘和攀比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是非观更科学?
素质教育的真谛
你应该成为怎样的家长
我只想改变一点点
谁来成就我们的梦?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写在开始之前
第一章 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谁的责任?
不一样才能最精彩
只有家长才能救孩子
从经验到科学
你对自己了解多少
养孩子不等于教育孩子
早恋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可笑的木桶原理
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让学生住在老师宿舍真的有必要吗?
让经验式教育成为过去
第二章 重复
传统观念里那些可怕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传统误区
靠意志力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效吗?
人类习惯的第一个成因
孩子的天赋是如何被扼杀的
错误的重复刺激扼杀灵魂
人脑的五次记忆法则
迷信的鸽子
交叉配合法
脱敏塑造法
恐高症患者是如何被治好的
脱敏疗法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模仿
震撼人心的模仿实验
模仿的力量无处不在
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
孩子的模仿原则
为什么孩子比成年人更善于模仿?
如何理解“灰色童谣”
从“灰色童谣”到性教育
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引导
观念的力量震撼人心
培养良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之重建认知
塑造良好习惯需要重建认知的原因
为什么要让落后的学生当班干部
改变观念就是善待自己
如何科学地重建认知?
深度解读人类行为公式
行为如何影响情绪
重建认知的关键方法
第四章 环境刺激
是好人还是魔鬼?
别人的眼光决定自己的表现
泛华效应
红衣老师和蓝衣老师
正确理解“环境”
环境塑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恐惧的种类
环境塑造法的应用原则
第五章 权威压迫
我们该听谁的话
杀人犯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理解权威对我们的影响
权威的本质
不靠谱的奖励
科学奖励的三大原则
阿伦森效应在奖励中的运用
有毒的压岁钱文化
家长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科学
惩罚的本质
如何避免孩子走向叛逆?
饥饿营销的本质
干涉的力量
越反对,越精彩
叛逆的第一个心理学模型
爱,真的可以成为专制的理由吗?
松手,是最好的控制
叛逆的第二个心理学模型
艳照门的教训
叛逆的第三个心理学模型
什么东西值得珍惜?
溺爱到底是什么
孩子在父母的心理不该长不大
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溺爱孩子?
第六章 天性
孩子的能力有多少是天生的?
如何在教育上尊重孩子的天性?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尊重天性之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科学地制造“选择题”
先扬后抑
尊重天性之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爱的本质
不要试图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喊他出来
成瘾,真有那么可怕吗?
第七章 孩子是火,家长是柴
攀比和吹嘘的世界
儿童吹嘘的心理学根源
科学告别吹嘘和攀比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是非观更科学?
素质教育的真谛
你应该成为怎样的家长
我只想改变一点点
谁来成就我们的梦?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写在开始之前
第一章 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谁的责任?
不一样才能最精彩
只有家长才能救孩子
从经验到科学
你对自己了解多少
养孩子不等于教育孩子
早恋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可笑的木桶原理
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让学生住在老师宿舍真的有必要吗?
让经验式教育成为过去
第二章 重复
传统观念里那些可怕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传统误区
靠意志力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效吗?
人类习惯的第一个成因
孩子的天赋是如何被扼杀的
错误的重复刺激扼杀灵魂
人脑的五次记忆法则
迷信的鸽子
交叉配合法
脱敏塑造法
恐高症患者是如何被治好的
脱敏疗法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模仿
震撼人心的模仿实验
模仿的力量无处不在
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
孩子的模仿原则
为什么孩子比成年人更善于模仿?
如何理解“灰色童谣”
从“灰色童谣”到性教育
化腐朽为神奇的科学引导
观念的力量震撼人心
培养良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之重建认知
塑造良好习惯需要重建认知的原因
为什么要让落后的学生当班干部
改变观念就是善待自己
如何科学地重建认知?
深度解读人类行为公式
行为如何影响情绪
重建认知的关键方法
第四章 环境刺激
是好人还是魔鬼?
别人的眼光决定自己的表现
泛华效应
红衣老师和蓝衣老师
正确理解“环境”
环境塑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恐惧的种类
环境塑造法的应用原则
第五章 权威压迫
我们该听谁的话
杀人犯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理解权威对我们的影响
权威的本质
不靠谱的奖励
科学奖励的三大原则
阿伦森效应在奖励中的运用
有毒的压岁钱文化
家长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不科学
惩罚的本质
如何避免孩子走向叛逆?
饥饿营销的本质
干涉的力量
越反对,越精彩
叛逆的第一个心理学模型
爱,真的可以成为专制的理由吗?
松手,是最好的控制
叛逆的第二个心理学模型
艳照门的教训
叛逆的第三个心理学模型
什么东西值得珍惜?
溺爱到底是什么
孩子在父母的心理不该长不大
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溺爱孩子?
第六章 天性
孩子的能力有多少是天生的?
如何在教育上尊重孩子的天性?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尊重天性之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科学地制造“选择题”
先扬后抑
尊重天性之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
爱的本质
不要试图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喊他出来
成瘾,真有那么可怕吗?
第七章 孩子是火,家长是柴
攀比和吹嘘的世界
儿童吹嘘的心理学根源
科学告别吹嘘和攀比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是非观更科学?
素质教育的真谛
你应该成为怎样的家长
我只想改变一点点
谁来成就我们的梦?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海南买了一盒椰奶酥卷,又莫名其妙地买出了个“总理套餐”,月销量瞬间突破百万套。这些现象的背后,不正是我们拜权的表现吗?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西方民主国家的总统、市长像个小老百姓一样在城市的广场拿着吉他唱歌、穿着球衣看球,其实不是人家的领导人真有多么平易近人、多么高尚,而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先把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当成了普通人。所以,要让一个国家的官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的百姓先把官员当成公仆。生活中的很多官员,本来很普通,就是因为不断地有人捧着,才会慢慢地脱离群众,最终过上了“皇帝一样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恰恰是这些拜权的人间接导致了国家的腐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奴才,就不会有那么多高高在上的官员。
则,渴望特权。
比如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特殊照顾,很多家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想尽一切办法给老师送钱送礼,有些家长甚至为了帮助孩子选上班干部而贿赂同学。中国是个送礼大国,同时又是个慈善小国。送礼和慈善,表面上都是“给予他人”,本质上却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根据纽约教育援助委员会的统计,2013年,仅美国各个大学收到的社会捐款就高达338亿乙美元,而在2012年,中国红十字会全年收到的社会捐款
总额才区区21.88亿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还不到斯坦福大学每年收到的校友捐款数额的1/3。咱们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居然比不上人家一所大学的校友,这是多么悬殊而令人汗颜的对比。在国外,很多人毕业后都有给母校捐款的习惯,这是对学校和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很少有国外家:长在孩子上学期间贿赂老师。而在中国,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便和学校彻底脱离了关系,家长往往只有在老师教孩子期间才会给老师送礼,这不是出于对老师真诚的爱戴,而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得到老师特殊的照顾,说白了,这不仅是在贿赂老师,更是在侮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