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京老克
  •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CNY 32.00
  • ISBN:9787565119101
  • 2018-03-18 10:05:53 摘录
    昨天下午我陪北京朋友一家去总统府,从墙上的照片上终于见到这位穿深色长衫,花白的长须,戴着圆圆的眼镜的和善长者。据相关史料记载,林森虽然是公务员,但本质上是个读书人、收藏家,虽人在政界,却洁身自好,深居简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如胡适评点的,他最为成功就是把国民主席做成一个“虚职”,我想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或是无奈的选择。
    我从终于看到看出,作者是很想见到这位深色长衫,花白的长须,带着圆圆眼镜的和善的长者,因为如果终于见到,肯定是之前见想见了很多次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10:02:48 摘录
    如今柱林石屋四周依旧长满桂花,是真正意义上的桂花树林,这也是“桂林石屋”名字的由来—跟桂林山水没有半点关系。桂林石屋的主人就是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虽然他是历史上任职最长、口碑最好的主席,但历史记忆里此人没有什么所谓名气。
    我从桂林石屋的主人就是林森主席,人称他是任职最长,口碑最好的主席看出桂林石屋就是很好的一间屋子,因为口碑最好的主席肯定是要住很好的屋子的,所以桂林肯定是很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9:58:44 摘录
    桂林石屋在灵谷寺后面最深处的山坡上,那天夕阳西下,我们站在那座被日本人轰炸后的废墟面前,发现眼前才是真正的、没有经过修饰的民国建筑,一砖一石仿佛还是1937年的南京气息。
    我从仿佛还是1937年南京气息发看出桂林石屋是很怀旧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9:39:30 摘录
    如今在杭州龙井路吉庆山麓,一代报人史量才就安葬在这里。已是深秋时节,也许墓地上已是落叶遍地,野花凋零。如今可能许多游人已不知道长眠在这里的人是谁,也许只有关注新闻史的人才会偶尔想起,但我们相信,这个“铁肩担道义”的报人背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我一定也会去杭州龙井路吉庆山麓,去看看一代报人史量才,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将他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9:37:34 摘录
    本来,他们都可以躲过被枪杀的噩运,只要笔下留点情,不要太不顾及报纸的声誉,甚至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送上来的红包该收就收”,无论是《申报》.还是《京报》、《社会日报》,都会好好生活着,甚至可以尽享荣华富贵。谁知,他们偏偏要做捍卫正义与监守良知的报人,偏偏不畏死,最后真的当了烈士。一个被杀了还不够,还有两个、三个勇敢者站了出来,以死报死。如果说真理是上帝的化身,那么,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上帝这就是中国报人的骨气和勇气。
    从这个看出,中国人很有骨气和勇气,他们就算可以睁一只眼闭只眼、送上来的红包该收就收,但是他们还是要偏偏做捍卫正义与坚守良知的报人,偏偏不畏死,最后真当了烈士,他们一个杀了还不够,两个三个全都挺出身来以死报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9:33:21 摘录
    如今在杭州的北山路,可以看见一座秋水山庄的门坊,就是他们当年的爱巢。取名“秋水”,就是纪念他俩那段失而复得、“望穿秋水”的爱情故事。据说史量才爱好广泛,沈秋水弹得一手好琴,两人经常切磋琴技、棋道,养花弄草,也算是阅尽人间春色了。
    我从他们在秋水山庄的门房,两人经常切磋琴技、棋道,养花弄草,也算是阅尽人间的春色了,看出他们这里很漂亮,因为如果他只要到一个地方阅尽人间春色的话,他这边肯定是春意浓浓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9:29:34 摘录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史量才最终还是和沈秋水走到了一起。而且幸运的是这段缘还使史量才“人财两得”一沈秋水嫁给史量才,就如传奇故事中的杜一样,陪嫁过去一笔巨大的财产。传说她带来的钱财有80多万,首饰也值20多万,从此史量才财力陡增,宏图得以施展。据说,史量才靠这笔钱在短时间内开了两家钱庄、一家金铺、一家米行。不过他深语“做人要低调”,进出还是坐他的一辆黄包车。正是因为这段故事,“说《中报》必说史量才,说史量才必说秋水夫人”的去在坊间不胫而走。
    从这段中我知道了,做人要低调,因为史量才他是很有钱的,因为他的夫人带来的钱财有80多万,首饰也值20多万,但他进出,还是坐他的一辆黄包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9:01:12 摘录

    是捍卫言论自由。史量才明确宣告“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坚持“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方针,聘请著名进步人士黄炎培做申报设计部长,请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约请鲁迅、巴金、茅盾为“自谈”文艺作品撰稿人。
    不过还是说史量才是很厉害的,因为上一篇书摘,也是说史量才很厉害。因为这段说鲁迅、巴金、矛盾,为“自由谈”文艺作品撰稿人他请了这些人都是很牛逼的文学家,他都能请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8:54:59 摘录
    史量才属于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报人,1899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1901年秋考人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赴上海。1904年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同时在育才学堂南洋中学等处任教。1905年发起成立江苏教育总会。后来狄楚青在上海创办(时报》.史量才应邀担任编辑,1908年后任主笔。1912年得到实业家张謇支持,出资12万元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3年后合伙人悉数退出,《申报》归其一人所有。1929年,陆续购进《新闻报)《时事新报》的大部分股权,一跃成为上海报业巨擘。
    这里虽然全都是写的是关于史量才的事,但是更加突显出他的本事。因为他1929年时陆续购入《新闻报》《时事新报》的大部分股权,一跃成为上海报业巨擘,这件事只有很厉害的人才能做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8 08:48:58 摘录
    虽然是深秋,路边的芦苇和野菊花在阳光下依然绚丽多姿。出现在眼前的史量才故居就是一座老式的砖瓦房,要不是墙上的那块江宁县人民政府所挂的“史量才故居”牌子,还真让人难以将之与名人故居联系在一起。现在居住在里面的史量才的侄孙媳、今年72岁的陈芳美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是两层小木楼,后来拆掉了。走进屋子里,墙上贴有史量才的生平事迹及政界要人为史量才所题的字,角落里还放着两把清代的椅子,在院子里还有一棵很老的金桂树,虽然已过了花期,依然可以嗅到它的香气。
    我从虽然过了花期,依然可以嗅到它的香气,看出他们很喜欢这棵金桂树。因为过了花期的金桂树,他是闻不到香气的,而他们还能闻到香气,而是因为他们很喜欢这棵金桂树,很想让它开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9:10:50 摘录
    我们发现这里建筑、绿化和空地搭配得非常合理,树木也是比较名贵的树,比如乌柏、紫薇、玉兰、忍冬等,尤其是站在那个阳台上,还可以看见不远处江苏路教堂的尖顶。说实在的,我很羡慕那些从童年就生活在民国公馆的人,环境造人,这种宁静的氛围可以滋养人的一生
    这和前一个书摘一样都是作者写了,他为什么羡慕别人的住的地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9:07:41 摘录
    在我所住的公馆前面相距二十多米,就是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的公馆。记得那天晚饭前,南京历史专家薛冰老师带着我们去陈布雷公馆,当那位身穿白衣的男管家为我们打开门时,觉得里面很空旷,有点阴森森的感觉。后来我们还在公馆区转了一圈,在这个全称叫“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第十二片区”的地方,不仅有马歇尔公馆,薛岳、陈布雷、黄仁霖等31座民国公馆,还有为之配套的小型展览馆西餐厅馆、书吧、咖啡厅等。
    这一段他列举了这个公馆中的房间,让我感觉这个公馆的功能很齐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8:57:28 摘录
    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会带上我的家人来这里住上一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民国情结,因为要想真正领略民国南京的味道和风情,还是要到这里来细细品味和冥想。
    从这段我感受到作者喜欢这是因为他想真正领略到民国南京的味道和风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8:55:47 摘录
    记得那天黄昏,我拿着相机在院子里转了转,发现这里建筑、绿化和空地搭配非常合理,所见树木也是比较名贵的树,比如乌柏、紫薇、玉兰、忍冬等,尤其是斜阳西下,把落在地上的梧桐叶染成金黄,让人无端就会生出诗意来。说实在的,我很羡慕妒忌恨那些从童年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因为环境造人,这种诗意的情怀可以滋养人的一生。
    从这段中我感觉出作者很喜欢颐和公馆。如果他不喜欢的话,他肯定不会妒忌恨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因为他本来就不喜欢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8:49:20 摘录
    那天,小葛带我走进江苏路23号的薛岳公馆,客厅里挂着这位“抗日战神”的书法,这位从小崇尚岳飞、后来干脆改名为“薛岳”的国民党将领,当年由他指挥的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10万多人,成为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之一。可惜许多年来我们对抗战的一些历史是屏蔽的,正是这些老房子的存在,才让我们还原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忆。
    这件让我感觉这些老房子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老房子的话,我们就还原不到这些悠久的历史记忆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