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
……
[ 展开全部 ]
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收起 ]
作者:雾满拦江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定价:36.00
ISBN:978756154879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10:45:58 摘录
有意思的是,刘邦虽然最善于用人,却对人粗暴无礼,特别喜欢羞辱别人。动辄指着对方的鼻头骂祖宗,又或是以“踞而洗”的姿势有意让对方羞恼。而项羽却恰恰相反,他眼里只有自己,永远不承认别人的能力但对待别人的态度却是温文尔雅、温柔体贴、温情无限、温莹如玉。
刘邦之所以待人粗暴无礼,甚至无耻,那是因为他居于智力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对方,洞悉对方的心事。知道他纵然这样做,对方也无可奈何于他。
而项羽之所以待人温柔如处子,那是因为项羽看不明白对方,权以温和的态度为笼络,以便忽悠对方为自己效死。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智力鸿沟,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是高智商地界,鸿沟以东是低智商地盘,高智商的刘邦,肯定会越过这条鸿沟,来欺负智商不够用的项羽,这是野蛮世代人类残酷博弈的必然。你不能要求蛮荒时代的刘邦,有着爱护低智商项羽的心思,这不符合人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10:40:54 摘录
人类的天性弱点,一旦无法胜任责任,就会选择逃避,而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10:37:35 摘录
见这情形,刘邦乐了。项羽那边,是真的山穷水尽,无人可用了,就连个骂阵,都得项羽本人亲自出场。一个带兵之人,带到最后,把所有人全都带成了自己的累赘,一点小忙也帮不上,你说这仗还怎么打?仗打到这份上,项羽应该反省了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10:31:31 摘录
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不可预测、难以提摸、无法控制的。像这种智商高、情商低,又没有道德意识的类型,必然会列在第一个清除的名单上太危险,哪怕只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觉到极度的不安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10:22:17 摘录
情报战与信息战
刘邦的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都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第一起情报战,应该是偶然事件。发生在安邑战争之初,刘邦命说客郦食其,去西魏国游说魏王豹,想让魏国站到自己的阵营中来。魏王豹明确拒绝了郦食其,却亳无防范意识,让郦食其搜集了魏国军队的详细情报,满载而归。而后,刘邦和韩信针对魏国军队的布置,制定了具明确针对性的打击方案,结果一战而灭魏。
很明显,顺利地消灭魏国,让刘邦一下子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可以确信,就在此次事件之后,他想到了埋伏在项羽身边的棋子,并正式启动
了针对项羽的情报战。
项伯为刘邦送回来的情报,就是关于九江王英布和项羽之间关系不睦的资料,这个资料让刘邦产生了希望,并决定实行曝光计划,让自以为聪明的骑墙派英布,无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与项羽为敌。这次行动,就是刘邦发起的第二次信息战了。
所以,当汉使随何一行,抵达九江并受到接待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而当英布接见汉使随何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
计划的最后一步,虽然在流程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在总体计划中,却占到决定性的分量。这一步就是等到楚使来到之后,随何硬冲进去摊牌,把英布脚踏两只船的事件公布于众,让英布无路可走。
曝光计划顺利推行,最终让英布与项羽决裂,跳到了刘邦的阵营。但这起成功战例,一定是激发了刘邦和张良等人的灵感,对这起案子进行了详细分析。
要分析的问题只有一个:针对英布的曝光战役,决定性的变量是什么?
如果你找对了这个关键性变量,那么你就掌握了信息战的基本法则,从而可以灵活机变地运用这一战术。
从情报战演变到信息战,关键性的变量只有一个:信息的传递!
汉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安邑大胜,是因为首先掌握了对方的军事情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战的第一条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接下来,刘邦和张良启动了针对英布的曝光计划,计划的顺利成功,使得他们迅速总结出信息战的第二条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生死。
曝光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这边对信息拥有绝对控制权。他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项羽的信息,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项羽的耳边,促使项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整个事件过程中,项羽宛如一具没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刘邦玩弄。刘邦想知道他的情况,就能够通过特工项伯准确地获知。而刘邦希望项羽听到些什么,他就能够顺利地把这些信息传递过去,从而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可以确信的是,刘邦和张良,通过摆布英布,终于发现了信息战的第条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过渠道传递,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这条定律的意思是,项羽的使者,忠实地向项羽反映了他所见到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却是假的,这就导致了项羽判断失误。
当刘邦发现第三条定律的时候,他同时也发现,他可以随意操纵项羽那边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他不顾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发起了打击亚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战。
在针对亚父范增的打击中,刘邦已经牢牢控制住了两条信息渠道条是潜伏在项羽身边最深的项伯,另一条是美男子陈平所操纵的间谍网。这两条信息链,一在朝一在野,一条是项羽身边,一条是民间舆论,已经形成了对范增极端不利的环境。可以确信,这时候的项羽,会经常听到“群众反映”,听到有关范增暗通汉军的风言风语。但这些信息,都是隐性的,不能公开的,刘邦所要做的,必须是控制住项羽的信息通道,将扭曲的信息传递到项羽耳边。
项羽的信息通道,就是他自己派出的使者。在九江,刘邦已经成功地利用这条渠道,将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了项羽的耳中。这一次,刘邦仍然是要故技重施。
从信息战的第三定律来看,项羽的信息通道对项羽本人是忠实的,但其所反馈的信息却是可以控制的。刘邦用这个手法已经玩弄了英布,现在他要再来玩范增。
于是当楚使来到之后,陈平按刘邦的授意,假装认错人,故意送上丰美的酒食,等楚使心花怒放之际,却又突然将美食撤掉。这强烈的刺激,强化了楚使对范增的怨恨与不满。他忠实地把这个信息传递了过去,而项羽却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使随何在九江面对楚国使者说的话,与美男子陈平在荥阳对楚国使者的戏弄,在其机制与原理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刘邦利用项羽的信息通道,先行制造虚假信息,通过这条通道传递过去,从而控制项羽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当刘邦兴趣盎然地沉浸于信息战的研究之中,控制项羽的行为并活活气死范增,是在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面临着城池随时
被打破,城中人死多活少的情形下做出的。
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刘邦太贪玩了,死到临头,还天天琢磨着坑人害人,真是拿他没办法。
要分析的问题只有一个:针对英布的曝光战役,决定性的变量是什么? 如果你找对了这个关键性变量,那么你就掌握了信息战的基本法则,从而可以灵活机变地运用这一战术。 从情报战演变到信息战,关键性的变量只有一个:信息的传递! 汉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安邑大胜,是因为首先掌握了对方的军事情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战的第一条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接下来,刘邦和张良启动了针对英布的曝光计划,计划的顺利成功,使得他们迅速总结出信息战的第二条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生死。 曝光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这边对信息拥有绝对控制权。他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项羽的信息,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项羽的耳边,促使项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整个事件过程中,项羽宛如一具没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刘邦玩弄。刘邦想知道他的情况,就能够通过特工项伯准确地获知。而刘邦希望项羽听到些什么,他就能够顺利地把这些信息传递过去,从而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可以确信的是,刘邦和张良,通过摆布英布,终于发现了信息战的第条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过渠道传递,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这条定律的意思是,项羽的使者,忠实地向项羽反映了他所见到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却是假的,这就导致了项羽判断失误。 当刘邦发现第三条定律的时候,他同时也发现,他可以随意操纵项羽那边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他不顾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发起了打击亚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09:16:22 摘录
如果你知道了历史,你就知道了人性。 人性的规律是,天大的恩德,也敌不过小小的私怨。芝麻小的私怨,其心理感受会强过天大的恩德。所以人类具有忘恩负义的天性。 只有恐惧才能够慑服人类忘恩负义的天性。人们之所以臣服项羽,不是因为他封了多少个王,而是他残暴血腥。人们之所以追随你刘邦,是因为你曾经接二连三地屠城,选择站在你或项羽的身边,只为了避免被你们两杀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09:05:00 摘录
在心智成熟的范畴里——注意这个标准,许多人并不在这个标准之内——情商高的人,因为洞悉人性,居处于天然的智力优势地位,往往会很狂傲,对别人持蔑视态度。而情商低的人,却因为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屡受打击,反而非常谦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8-01-08 09:01:01 摘录
友情比爱情更稀有
井陉之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伤心之战。张耳和陈馀,一对老伙计,两人一起历过生死,共过患难。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头顶上就悬着追杀两人的通缉令,两人相互保护对方,爱对方甚至超过了爱自己。后来两人又齐心协力,追随陈胜复兴赵国,但钜鹿之战后,危机解除,两人却突然之间形同陌路,最终竟成为不死不休的对头。
何以如此?为什么这么珍贵的友情,能善始而不能善终?
推究起来,导致两人翻脸成仇的症因,还在于他们彼此介入对方的生命太深,彼此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视对方为一个独立个体。正因为不再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所以就无法容忍对方的独立意识和独立选择。井陉战役,死的不只是陈馀一个人。张耳在杀死他的时候因其人格破产,在诸侯中失去了声望与名誉,从此沦为刘邦的附庸,成为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所以说,人际交往,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下,不能无限苛求与索取。一旦你的要求超过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互的信任就会迅速转化为彼此的不满与怨怼。
实际上,同性之间的友情,比之于异性之间的爱情更为稀有。异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始终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而同性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合作与友情只有在极特殊下的情形下才能产生。张耳和陈馀,如果不是被大时代的命运抛到了相依为命的低谷状态,他们也许早就打得你死我活了。而如项羽、韩信,这些大时代的失败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孤独一生,没有朋友。
一个没有朋友的人,问题大半出在自己身上,但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有关。比如说刘邦,他虽然智慧过人,却心性险恶,将每个人定位于他的奴仆的地位。追溯刘邦的一生,所有他遇到的人,如夏侯婴、他的大嫂,包括他的妻子吕雉,都被他要求无限地付出。这种不对等的朋友关系,到了汉朝灭亡的时候,刘邦的后人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朋友关系,也是这样一个定位。关羽和张飞之所以被后人永世景仰,阻名青史,就是因为他们认可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死心塌地地坚守这种社会伦理。那些不认可这种伦理的人,则被视为小人与奸贼。由于平等意识的匮乏与平等文化的空缺,导致了中国人无法找到朋友。除非你愿意像关
羽、张飞这样,硬生生地管朋友叫主公,否则主公不认你这个朋友!
张耳和陈馀,正是这种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
两人结怨之由,是张耳要求陈馀与自己共同赴死,而陈馀拒绝。这个拒绝成为了双方友谊断绝的转折点。之所以中国人能够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正是因为患难之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不需要分出主从。而一旦富贵了,总会有一人努力要骑到对方的脖子上去,不管你是让他骑还是不让他骑,朋友关系到此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能够成为长久朋友的人,必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人。只有具有平等意识,才会尊重你的独立选择。
楚汉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因为同样的时代已经在我们的历史中循环了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代,导致了我们文化中残存有许多不平等的奴性因子,并造就了许多缺乏平等观念与平等意识的人。所以即使是到了文明时代,也仍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又或是,仍然以张耳、陈馀时代的观念来交朋友。所有这些人,其朋友关系终将会因为求索过度或缺乏足够的人格尊重,而最终走向破裂
所以,从张耳陈馀的悲剧中,我们得出朋友交往的规律:
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朋友,只有那些有平等观念、具平等意识的人,才能够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不会无限地苛索,而是尊重你的独
立与尊严。
第二,与朋友交往的规则,要注意底线之所在。每个人对周边的人群,都有一个定位。如果你不清楚这种定位,或是不关心,就必然会触犯对方底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即朋友之间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私人空间,如果失去对这一点的把握,也就必然会失去朋友。
第三,不做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就是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贸然逾越,必然会引起怨憎。同时也要注意那些不知分寸的人,不知
分寸者多半心智不成熟,给他足够的时间,等他心灵成长起来,能够接受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再与之成为朋友也不迟。
实际上,在我们所关注的楚汉争霸的时代,只有张良具有在这种不平等文化下与人平等相处的智慧。
张良,是唯一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理与规程的时代智者。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不能独存,所以选择依附刘邦,却始终保持着客卿的身份这个身份让张良避免了遭受刘邦的恶意羞辱。
而张耳,在杀掉老朋友陈馀之后,人格破裂,心理也趋于崩溃。他的儿子张敖显然是陷入了心智恍惚的状态,才会干出娶了刘邦的女儿,却把自己的宠姬送给刘邦,又把自己和刘邦女儿生的女儿嫁给刘邦儿子的乱伦事——所谓心理崩溃,实际上是大脑思维的崩溃,已经无法理解正常社会的行为法则,所以才会干出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异常事。
总之,泥陷于不平等文化背景下的人,莫不是受限于不平等文化的负面因素,感受到莫大的痛苦
比如说韩信,他就是一个能够从平等文化中获益,却沦为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的典型。
所以说,人际交往,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下,不能无限苛求与索取。一旦你的要求超过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互的信任就会迅速转化为彼此的不满与怨怼。 实际上,同性之间的友情,比之于异性之间的爱情更为稀有。异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始终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而同性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合作与友情只有在极特殊下的情形下才能产生。张耳和陈馀,如果不是被大时代的命运抛到了相依为命的低谷状态,他们也许早就打得你死我活了。而如项羽、韩信,这些大时代的失败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孤独一生,没有朋友。 一个没有朋友的人,问题大半出在自己身上,但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有关。 张耳和陈馀,正是这种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 两人结怨之由,是张耳要求陈馀与自己共同赴死,而陈馀拒绝。这个拒绝成为了双方友谊断绝的转折点。之所以中国人能够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正是因为患难之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不需要分出主从。而一旦富贵了,总会有一人努力要骑到对方的脖子上去,不管你是让他骑还是不让他骑,朋友关系到此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能够成为长久朋友的人,必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人。只有具有平等意识,才会尊重你的独立选择。 所以,从张耳陈馀的悲剧中,我们得出朋友交往的规律: 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朋友,只有那些有平等观念、具平等意识的人,才能够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不会无限地苛索,而是尊重你的独 立与尊严。 第二,与朋友交往的规则,要注意底线之所在。每个人对周边的人群,都有一个定位。如果你不清楚这种定位,或是不关心,就必然会触犯对方底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即朋友之间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私人空间,如果失去对这一点的把握,也就必然会失去朋友。 第三,不做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就是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贸然逾越,必然会引起怨憎。同时也要注意那些不知分寸的人,不知 分寸者多半心智不成熟,给他足够的时间,等他心灵成长起来,能够接受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再与之成为朋友也不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20
次
+1
24
分享
收藏
11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7-12-27 16:34:20 摘录
血腥坑杀
在峣关,刘邦遭遇秦兵阻路,张良献计,以郦食其携金银珠宝以啗秦将。秦将果然见利心喜,答应投降,要与刘邦联合进军咸阳。消息传回后,张良立即让刘邦向秦兵展开进攻,理由是虽然秦将投降了,但秦兵未必愿意。与其等秦兵秦将闹起事来,莫不如趁此敌对态势之下,突然进攻。一来秦兵没有防备,此战必胜。二来趁战争状态消灭敌军,不管手段多么凶残,都能够被人接受。如果秦兵已经投降,然后再行骚乱,到时你再弹压,舆论就会抨击你杀降不吉。
总之,所谓秦军投降了,在有些时候是个假命题,因为秦军不是一个人。有的秦兵已经投降了,有的只是随大流,但心里充满了敌对情绪,一旦时机来临,就会率先发难。这是统兵之人需要知道的常识。
张良有这个常识,但是项羽却没有—他太年轻,他收服二十万秦兵的时候,才二十六岁。这个年龄的人,只是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人性缺乏足够的观察和了解。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对于人性的认知,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算计太龌龊、太阴暗、太肮脏,却忘记了这种龌龊、阴暗与肮脏,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不了解自己且拒绝了解自己,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一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连想象都没有,更没有思考,只是本能行事。一旦遭遇人性的不洁面,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的偏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极端态势下,年轻人为了逃避压力,摆脱责任,就会杜撰出完全凭主观解释的罪名,强加于对方,然后给予对方以残酷无情的伤害。
伤害对方,只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年轻人的心理,已经扭曲得不成样子,更多地呈现出龌龊的一面、肮脏的一面与阴暗的面。但人性永远是自我的,再坏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坏,只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强化对方的错误,淡化自己的残暴这就是当时项羽的心路历程。
当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殷墟握手言和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光明的、透亮的、充满了喜悦幸福感的。他封章邯为雍王,还让长史司马欣继续统领二
十万秦军,这说明他对秦军中的每一个人,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他一次性地信任了二十万人,却没有考虑过,这个数量是不是超出了他的信任额度。
刘邦和张良,这两个对人性洞若观火的谋略大师,才不会一次性地信任这么多人。按他们俩的风格,会大张旗帜,四布疑兵,一边和秦军谈判,边向秦军猛烈进攻,击溃秦军之后,再一路追杀捎带攻城略地。刘邦和张良,他们两个在峣关就是这么干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次性信任的人数不可能太多。
但是项羽全然没有这个意识,实际上,在他这个年龄的年轻人,脑子里根本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他只是想到自己善良厚道,一次就收容了二十万秦军,现在拥有六十万的人马,已经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军事巨无霸。这种荣誉感赋予他强烈的信心,大踏步向关中挺进。
挺进之际,二十万秦军却出事了,他们在私下里嘀嘀咕咕,议论纷纷,对主将投降导致他们追随了项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秦军士兵,有什么不满的呢?
原来,早在大秦帝国灭亡之前,诸侯各国都是秦国的属郡,诸侯的官吏士卒,护送徭徒的人,以及屯戍役卒,凡是经过秦国关中的,秦国官吏士卒都对他们极不礼貌,欺压凌辱,等闲视耳。诸多仇怨,在大家的心里已经憋屈太久了,所以才会追随陈胜王聚义而起,与秦国拼个你死我活。
现如今,竟然有二十万秦兵落入了自己手中,诸侯、军吏、士兵大喜,就把秦军士兵当成俘虏奴役,还较着劲地虐待秦军中的官吏
总之,诸侯军把自己以前所受的窝囊气,统统发泄到了这二十万秦军士兵身上。活该这些人倒霉,让他们落入诸侯军之手。
可是秦军士兵们冤啊,他们没招谁没惹谁,被推上战场来打仗送死,领队的主将偷偷地向项羽投降,也没和他们商量过。莫名其妙地成了诸侯军,却过着被奴役的可怕日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秦军士兵感觉自己被主将出卖了。
你看主将章邯,他投降之后封了王,却让士兵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大家悲愤莫名,就纷纷议论说:“我们太可怜了,无端被章邯出卖,被迫去打秦
国。打赢了什么都好说,万一打输了,我们就会成为俘虏,被带到东边,而秦国又会视我们为叛军,杀掉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啊?”
秦军士兵们议论,都被项羽手下的军官偷偷听去了。军官们感觉到不对头,生恐秦军反叛,急忙向上面汇报。
得知秦军士兵骚动不安,随时可能叛乱的报告,项羽大惊,立即找来亲信猛将英布和蒲将军,商量说:“现在的情形很危险,都怪我太善良,太轻信别人了,太相信人性的光明了。我信任秦军,没想到他们却不听命令,怨气冲天。他们有这么多的人,倘入了关中,突然发难,那我们可就惨了。所以这个事,只能快刀斩乱麻了,把二十万秦军士兵统统杀掉。只留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留下他们三个,就表明了咱们的统战政策是有成果的,证明了我们此次行动是出于无奈的。”
大坑杀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中国战史上,继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而后的又一起残忍事件。入夜,以英布为首的项羽手下诸将,向没有防备的秦军士兵发动突然袭击,就在新安城南,二十万秦国士兵,统统被活埋。
此事震惊天下。实事求是地讲,刘邦的屠杀行为,丝毫不逊色于项羽。但刘邦是屠城,是战时事件,而项羽却是对没有防备的降卒下手。再讲清楚点就是,刘邦的屠杀,是安排在战场上,战场上就是要杀人,所以没法责怪他。而项羽因为考虑得少,挑在秦兵投降后动手,结果引发了关中震动,秦国百姓怕死了项羽,都渴望刘邦当秦王,不希望项羽入关。
你不希望项羽入关可不行,项羽手下有四十万人,这关是非入不可。行至函谷关,发现关口闭锁,原来是刘邦下令封关,欲阻项羽于函谷关外。
项羽怒不可遏,挥师而入,攻破函谷关,抵达戏水。
正行之际,前面来了个人,求见项羽,却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曹无伤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原来的秦王子婴做相国,
现在,秦国的美女珠宝,统统归刘邦所有了。”
曹无伤背叛刘邦,跑来找项羽说这事,是因为他跟随刘邦,却没捞到什么实惠,所以想要跳槽来项羽这边。
项羽的杀心正重,听了曹无伤的话,怒不可遏,当即下令犒劳土兵,约定第二天早上,向刘邦的军队发起攻击。
此时,两军的态势如下:项羽拥有四十万人马,号称百万,驻于新丰鸿
门。而刘邦拥有士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屯兵于灞上。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对于人性的认知,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算计太龌龊、太阴暗、太肮脏,却忘记了这种龌龊、阴暗与肮脏,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不了解自己且拒绝了解自己,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一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连想象都没有,更没有思考,只是本能行事。一旦遭遇人性的不洁面,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的偏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极端态势下,年轻人为了逃避压力,摆脱责任,就会杜撰出完全凭主观解释的罪名,强加于对方,然后给予对方以残酷无情的伤害。 伤害对方,只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年轻人的心理,已经扭曲得不成样子,更多地呈现出龌龊的一面、肮脏的一面与阴暗的面。但人性永远是自我的,再坏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坏,只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强化对方的错误,淡化自己的残暴这就是当时项羽的心路历程。 一次信任的人数不可能太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7-12-27 16:18:16 摘录
国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暴力不会让人屈服,这个观念大错而特错。事实上,暴力是让人屈服的最主要力量,在暴力的凌压之下,人的心理会感受到极度的恐惧,恐惧的力量,会把正常的人格挤压破碎,扭曲变形,最终形成一种无可救药的奴性人格。自秦始皇而始,中国泥陷人皇权专制而不可自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暴力挤压之下的民众形成的奴性人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7-12-27 16:14:37 摘录
什么叫权力的成因?就是指权力形成的过程。 刘邦比任何人都清楚,权力的形成,只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智慧与思想获得。二是通过商业财富获得。三是通过暴力杀戮获得。 先说权力的第一个来源,智慧与思想。这实际上是仁者无敌的变形表述,仁就是最大的智慧—但智慧本身是排斥权力的,当然权力也排斥智慧。掌握了智慧的人知道,权力所带来的恣意享受,是需要以后人的福祉为代价的。如果刘邦真的是什么仁者,他就会对权力忌惮三分,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让后人付出惨烈的代价。 权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商业财富。财富具有颠黑倒白、左右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权力的特质。所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刘邦,都对商人充满了警觉。秦始皇是将商人划为罪犯,直接抓去服苦役。相比于秦始皇,刘邦确实仁慈许多,他只是不允许商人穿丝绸衣裳,不许骑马,以示羞辱,并没有以酷刑相加。 权力的第三个来源,就是十足的暴力。无论是战国史还是秦汉史,都是典型的暴力史。秦始皇能够称孤道寡,就是因为他驾驭着当时最恐怖的暴力机器。经历过秦始皇消灭六国历史的刘邦,对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如果他想要取代秦始皇,坐拥天下的话,那么他就需要比之于秦始皇时代更凶狠、更残暴的战争机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7-12-27 15:59:04 摘录
人际关系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这种尊卑次序的颠倒。两人之中,只要有个人心理稍有不平衡,就会酿成悲剧,最终是两个人的共同人格破裂。 但王陵与刘邦,都是非凡人物,他们妥善处理了自己面对的僵局,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心明则自然
2017-12-27 11:07:28 摘录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意思是说,人类社会的博弈法则,是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在任何一个阶段性结果之后,都有一个反向的变局。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小人物需要机会,大人物需要敌人
破解刘邦年龄之谜
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史前大拼爹
刘邦的游侠时代
厨房大侦探刘邦
隐秘的权力冲突
意外爱情事故
吕后婚姻之谜
刘邦的白蛇传
第二章:楚国战队闪亮登场
爬出篓子的螃蟹
叶落而知天下秋
被忽悠死的人
雷同的博弈格局
楚国战队大彩排
激战老领导
这就叫兵法
老兄弟自相残杀
英雄失其所依
纵横帝王师
第三章:刘邦项羽的蜜月期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帝王术
最优秀的兵法家
大秦流氓帝国
秦汉残暴战
李斯是只大老鼠
刘邦项羽第二次握手
为什么要打压项羽
从此刘郎是路人
刘邦遥遥领先
大火并
第四章:西进序曲
大对垒
一战功成天下知
人性禁不起诱惑
组织的秘密
大拼爹时代
杀手兼职说客
步步血战
遭遇战国老将军
老将军爱卖萌
大哥重口味
第五章:权力游戏
进退维谷
帝国死亡倒计时
权力的真相
第三次屠城
帝国毁灭者
最后的谈判
打不死的赵高
帝国灭亡
约法三章
血腥坑杀
第六章:再战天下
蠢人是需要捧的
华丽双人舞
为什么输不起
项羽是个原始人
十八路反王
诸侯死亡榜
追韩信
登坛拜大将
激战三秦
士为知己者死
第七章:战神无敌
心理战的智力分野
坑死人不偿命
天下第一美男子
死局已定
大逆转
八面出击
渡河异战
战神无敌
传奇名将
奇兵妙战
第八章:生死暗算
友情比爱情更稀有
不战而胜
替对手创造敌人的天赋
蠢货曝光计划
心理征服战
楚营中的王牌特工
人性的弱点
谁是大内奸
情报战与信息战
荥阳大崩盘
第九章:东奔西走
间谍可当百万兵
楚汉人品大战
暗算无常死不知
重演调虎离山
大家玩得有点嗨
同行是冤家
情商低的人易被利用
小神童出马
大对峙
身边的敌人
第十章:最后的挽歌
黑暗的自我
只需要一只裤裆
权倾天下
不希望有压力
背信弃义
忽悠需要真诚
猪一样的队友
夜半歌声
夜宴别姬
新的战役
附一:刘邦年事表
附二:本书引用参考资料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小人物需要机会,大人物需要敌人
破解刘邦年龄之谜
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史前大拼爹
刘邦的游侠时代
厨房大侦探刘邦
隐秘的权力冲突
意外爱情事故
吕后婚姻之谜
刘邦的白蛇传
第二章:楚国战队闪亮登场
爬出篓子的螃蟹
叶落而知天下秋
被忽悠死的人
雷同的博弈格局
楚国战队大彩排
激战老领导
这就叫兵法
老兄弟自相残杀
英雄失其所依
纵横帝王师
第三章:刘邦项羽的蜜月期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帝王术
最优秀的兵法家
大秦流氓帝国
秦汉残暴战
李斯是只大老鼠
刘邦项羽第二次握手
为什么要打压项羽
从此刘郎是路人
刘邦遥遥领先
大火并
第四章:西进序曲
大对垒
一战功成天下知
人性禁不起诱惑
组织的秘密
大拼爹时代
杀手兼职说客
步步血战
遭遇战国老将军
老将军爱卖萌
大哥重口味
第五章:权力游戏
进退维谷
帝国死亡倒计时
权力的真相
第三次屠城
帝国毁灭者
最后的谈判
打不死的赵高
帝国灭亡
约法三章
血腥坑杀
第六章:再战天下
蠢人是需要捧的
华丽双人舞
为什么输不起
项羽是个原始人
十八路反王
诸侯死亡榜
追韩信
登坛拜大将
激战三秦
士为知己者死
第七章:战神无敌
心理战的智力分野
坑死人不偿命
天下第一美男子
死局已定
大逆转
八面出击
渡河异战
战神无敌
传奇名将
奇兵妙战
第八章:生死暗算
友情比爱情更稀有
不战而胜
替对手创造敌人的天赋
蠢货曝光计划
心理征服战
楚营中的王牌特工
人性的弱点
谁是大内奸
情报战与信息战
荥阳大崩盘
第九章:东奔西走
间谍可当百万兵
楚汉人品大战
暗算无常死不知
重演调虎离山
大家玩得有点嗨
同行是冤家
情商低的人易被利用
小神童出马
大对峙
身边的敌人
第十章:最后的挽歌
黑暗的自我
只需要一只裤裆
权倾天下
不希望有压力
背信弃义
忽悠需要真诚
猪一样的队友
夜半歌声
夜宴别姬
新的战役
附一:刘邦年事表
附二:本书引用参考资料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小人物需要机会,大人物需要敌人
破解刘邦年龄之谜
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史前大拼爹
刘邦的游侠时代
厨房大侦探刘邦
隐秘的权力冲突
意外爱情事故
吕后婚姻之谜
刘邦的白蛇传
第二章:楚国战队闪亮登场
爬出篓子的螃蟹
叶落而知天下秋
被忽悠死的人
雷同的博弈格局
楚国战队大彩排
激战老领导
这就叫兵法
老兄弟自相残杀
英雄失其所依
纵横帝王师
第三章:刘邦项羽的蜜月期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帝王术
最优秀的兵法家
大秦流氓帝国
秦汉残暴战
李斯是只大老鼠
刘邦项羽第二次握手
为什么要打压项羽
从此刘郎是路人
刘邦遥遥领先
大火并
第四章:西进序曲
大对垒
一战功成天下知
人性禁不起诱惑
组织的秘密
大拼爹时代
杀手兼职说客
步步血战
遭遇战国老将军
老将军爱卖萌
大哥重口味
第五章:权力游戏
进退维谷
帝国死亡倒计时
权力的真相
第三次屠城
帝国毁灭者
最后的谈判
打不死的赵高
帝国灭亡
约法三章
血腥坑杀
第六章:再战天下
蠢人是需要捧的
华丽双人舞
为什么输不起
项羽是个原始人
十八路反王
诸侯死亡榜
追韩信
登坛拜大将
激战三秦
士为知己者死
第七章:战神无敌
心理战的智力分野
坑死人不偿命
天下第一美男子
死局已定
大逆转
八面出击
渡河异战
战神无敌
传奇名将
奇兵妙战
第八章:生死暗算
友情比爱情更稀有
不战而胜
替对手创造敌人的天赋
蠢货曝光计划
心理征服战
楚营中的王牌特工
人性的弱点
谁是大内奸
情报战与信息战
荥阳大崩盘
第九章:东奔西走
间谍可当百万兵
楚汉人品大战
暗算无常死不知
重演调虎离山
大家玩得有点嗨
同行是冤家
情商低的人易被利用
小神童出马
大对峙
身边的敌人
第十章:最后的挽歌
黑暗的自我
只需要一只裤裆
权倾天下
不希望有压力
背信弃义
忽悠需要真诚
猪一样的队友
夜半歌声
夜宴别姬
新的战役
附一:刘邦年事表
附二:本书引用参考资料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刘邦之所以待人粗暴无礼,甚至无耻,那是因为他居于智力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对方,洞悉对方的心事。知道他纵然这样做,对方也无可奈何于他。
而项羽之所以待人温柔如处子,那是因为项羽看不明白对方,权以温和的态度为笼络,以便忽悠对方为自己效死。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智力鸿沟,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是高智商地界,鸿沟以东是低智商地盘,高智商的刘邦,肯定会越过这条鸿沟,来欺负智商不够用的项羽,这是野蛮世代人类残酷博弈的必然。你不能要求蛮荒时代的刘邦,有着爱护低智商项羽的心思,这不符合人性。
刘邦的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都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第一起情报战,应该是偶然事件。发生在安邑战争之初,刘邦命说客郦食其,去西魏国游说魏王豹,想让魏国站到自己的阵营中来。魏王豹明确拒绝了郦食其,却亳无防范意识,让郦食其搜集了魏国军队的详细情报,满载而归。而后,刘邦和韩信针对魏国军队的布置,制定了具明确针对性的打击方案,结果一战而灭魏。
很明显,顺利地消灭魏国,让刘邦一下子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可以确信,就在此次事件之后,他想到了埋伏在项羽身边的棋子,并正式启动
了针对项羽的情报战。
项伯为刘邦送回来的情报,就是关于九江王英布和项羽之间关系不睦的资料,这个资料让刘邦产生了希望,并决定实行曝光计划,让自以为聪明的骑墙派英布,无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与项羽为敌。这次行动,就是刘邦发起的第二次信息战了。
所以,当汉使随何一行,抵达九江并受到接待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而当英布接见汉使随何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
计划的最后一步,虽然在流程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在总体计划中,却占到决定性的分量。这一步就是等到楚使来到之后,随何硬冲进去摊牌,把英布脚踏两只船的事件公布于众,让英布无路可走。
曝光计划顺利推行,最终让英布与项羽决裂,跳到了刘邦的阵营。但这起成功战例,一定是激发了刘邦和张良等人的灵感,对这起案子进行了详细分析。
要分析的问题只有一个:针对英布的曝光战役,决定性的变量是什么?
如果你找对了这个关键性变量,那么你就掌握了信息战的基本法则,从而可以灵活机变地运用这一战术。
从情报战演变到信息战,关键性的变量只有一个:信息的传递!
汉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安邑大胜,是因为首先掌握了对方的军事情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战的第一条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接下来,刘邦和张良启动了针对英布的曝光计划,计划的顺利成功,使得他们迅速总结出信息战的第二条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生死。
曝光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这边对信息拥有绝对控制权。他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项羽的信息,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项羽的耳边,促使项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整个事件过程中,项羽宛如一具没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刘邦玩弄。刘邦想知道他的情况,就能够通过特工项伯准确地获知。而刘邦希望项羽听到些什么,他就能够顺利地把这些信息传递过去,从而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可以确信的是,刘邦和张良,通过摆布英布,终于发现了信息战的第条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过渠道传递,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这条定律的意思是,项羽的使者,忠实地向项羽反映了他所见到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却是假的,这就导致了项羽判断失误。
当刘邦发现第三条定律的时候,他同时也发现,他可以随意操纵项羽那边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他不顾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发起了打击亚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战。
在针对亚父范增的打击中,刘邦已经牢牢控制住了两条信息渠道条是潜伏在项羽身边最深的项伯,另一条是美男子陈平所操纵的间谍网。这两条信息链,一在朝一在野,一条是项羽身边,一条是民间舆论,已经形成了对范增极端不利的环境。可以确信,这时候的项羽,会经常听到“群众反映”,听到有关范增暗通汉军的风言风语。但这些信息,都是隐性的,不能公开的,刘邦所要做的,必须是控制住项羽的信息通道,将扭曲的信息传递到项羽耳边。
项羽的信息通道,就是他自己派出的使者。在九江,刘邦已经成功地利用这条渠道,将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了项羽的耳中。这一次,刘邦仍然是要故技重施。
从信息战的第三定律来看,项羽的信息通道对项羽本人是忠实的,但其所反馈的信息却是可以控制的。刘邦用这个手法已经玩弄了英布,现在他要再来玩范增。
于是当楚使来到之后,陈平按刘邦的授意,假装认错人,故意送上丰美的酒食,等楚使心花怒放之际,却又突然将美食撤掉。这强烈的刺激,强化了楚使对范增的怨恨与不满。他忠实地把这个信息传递了过去,而项羽却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使随何在九江面对楚国使者说的话,与美男子陈平在荥阳对楚国使者的戏弄,在其机制与原理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刘邦利用项羽的信息通道,先行制造虚假信息,通过这条通道传递过去,从而控制项羽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当刘邦兴趣盎然地沉浸于信息战的研究之中,控制项羽的行为并活活气死范增,是在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面临着城池随时
被打破,城中人死多活少的情形下做出的。
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刘邦太贪玩了,死到临头,还天天琢磨着坑人害人,真是拿他没办法。
井陉之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伤心之战。张耳和陈馀,一对老伙计,两人一起历过生死,共过患难。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头顶上就悬着追杀两人的通缉令,两人相互保护对方,爱对方甚至超过了爱自己。后来两人又齐心协力,追随陈胜复兴赵国,但钜鹿之战后,危机解除,两人却突然之间形同陌路,最终竟成为不死不休的对头。
何以如此?为什么这么珍贵的友情,能善始而不能善终?
推究起来,导致两人翻脸成仇的症因,还在于他们彼此介入对方的生命太深,彼此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视对方为一个独立个体。正因为不再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所以就无法容忍对方的独立意识和独立选择。井陉战役,死的不只是陈馀一个人。张耳在杀死他的时候因其人格破产,在诸侯中失去了声望与名誉,从此沦为刘邦的附庸,成为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所以说,人际交往,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下,不能无限苛求与索取。一旦你的要求超过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互的信任就会迅速转化为彼此的不满与怨怼。
实际上,同性之间的友情,比之于异性之间的爱情更为稀有。异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始终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而同性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合作与友情只有在极特殊下的情形下才能产生。张耳和陈馀,如果不是被大时代的命运抛到了相依为命的低谷状态,他们也许早就打得你死我活了。而如项羽、韩信,这些大时代的失败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孤独一生,没有朋友。
一个没有朋友的人,问题大半出在自己身上,但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有关。比如说刘邦,他虽然智慧过人,却心性险恶,将每个人定位于他的奴仆的地位。追溯刘邦的一生,所有他遇到的人,如夏侯婴、他的大嫂,包括他的妻子吕雉,都被他要求无限地付出。这种不对等的朋友关系,到了汉朝灭亡的时候,刘邦的后人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朋友关系,也是这样一个定位。关羽和张飞之所以被后人永世景仰,阻名青史,就是因为他们认可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死心塌地地坚守这种社会伦理。那些不认可这种伦理的人,则被视为小人与奸贼。由于平等意识的匮乏与平等文化的空缺,导致了中国人无法找到朋友。除非你愿意像关
羽、张飞这样,硬生生地管朋友叫主公,否则主公不认你这个朋友!
张耳和陈馀,正是这种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
两人结怨之由,是张耳要求陈馀与自己共同赴死,而陈馀拒绝。这个拒绝成为了双方友谊断绝的转折点。之所以中国人能够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正是因为患难之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不需要分出主从。而一旦富贵了,总会有一人努力要骑到对方的脖子上去,不管你是让他骑还是不让他骑,朋友关系到此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能够成为长久朋友的人,必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人。只有具有平等意识,才会尊重你的独立选择。
楚汉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因为同样的时代已经在我们的历史中循环了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代,导致了我们文化中残存有许多不平等的奴性因子,并造就了许多缺乏平等观念与平等意识的人。所以即使是到了文明时代,也仍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又或是,仍然以张耳、陈馀时代的观念来交朋友。所有这些人,其朋友关系终将会因为求索过度或缺乏足够的人格尊重,而最终走向破裂
所以,从张耳陈馀的悲剧中,我们得出朋友交往的规律:
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朋友,只有那些有平等观念、具平等意识的人,才能够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不会无限地苛索,而是尊重你的独
立与尊严。
第二,与朋友交往的规则,要注意底线之所在。每个人对周边的人群,都有一个定位。如果你不清楚这种定位,或是不关心,就必然会触犯对方底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即朋友之间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私人空间,如果失去对这一点的把握,也就必然会失去朋友。
第三,不做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就是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贸然逾越,必然会引起怨憎。同时也要注意那些不知分寸的人,不知
分寸者多半心智不成熟,给他足够的时间,等他心灵成长起来,能够接受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再与之成为朋友也不迟。
实际上,在我们所关注的楚汉争霸的时代,只有张良具有在这种不平等文化下与人平等相处的智慧。
张良,是唯一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理与规程的时代智者。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不能独存,所以选择依附刘邦,却始终保持着客卿的身份这个身份让张良避免了遭受刘邦的恶意羞辱。
而张耳,在杀掉老朋友陈馀之后,人格破裂,心理也趋于崩溃。他的儿子张敖显然是陷入了心智恍惚的状态,才会干出娶了刘邦的女儿,却把自己的宠姬送给刘邦,又把自己和刘邦女儿生的女儿嫁给刘邦儿子的乱伦事——所谓心理崩溃,实际上是大脑思维的崩溃,已经无法理解正常社会的行为法则,所以才会干出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异常事。
总之,泥陷于不平等文化背景下的人,莫不是受限于不平等文化的负面因素,感受到莫大的痛苦
比如说韩信,他就是一个能够从平等文化中获益,却沦为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的典型。
在峣关,刘邦遭遇秦兵阻路,张良献计,以郦食其携金银珠宝以啗秦将。秦将果然见利心喜,答应投降,要与刘邦联合进军咸阳。消息传回后,张良立即让刘邦向秦兵展开进攻,理由是虽然秦将投降了,但秦兵未必愿意。与其等秦兵秦将闹起事来,莫不如趁此敌对态势之下,突然进攻。一来秦兵没有防备,此战必胜。二来趁战争状态消灭敌军,不管手段多么凶残,都能够被人接受。如果秦兵已经投降,然后再行骚乱,到时你再弹压,舆论就会抨击你杀降不吉。
总之,所谓秦军投降了,在有些时候是个假命题,因为秦军不是一个人。有的秦兵已经投降了,有的只是随大流,但心里充满了敌对情绪,一旦时机来临,就会率先发难。这是统兵之人需要知道的常识。
张良有这个常识,但是项羽却没有—他太年轻,他收服二十万秦兵的时候,才二十六岁。这个年龄的人,只是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人性缺乏足够的观察和了解。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对于人性的认知,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算计太龌龊、太阴暗、太肮脏,却忘记了这种龌龊、阴暗与肮脏,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不了解自己且拒绝了解自己,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一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连想象都没有,更没有思考,只是本能行事。一旦遭遇人性的不洁面,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的偏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极端态势下,年轻人为了逃避压力,摆脱责任,就会杜撰出完全凭主观解释的罪名,强加于对方,然后给予对方以残酷无情的伤害。
伤害对方,只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年轻人的心理,已经扭曲得不成样子,更多地呈现出龌龊的一面、肮脏的一面与阴暗的面。但人性永远是自我的,再坏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坏,只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强化对方的错误,淡化自己的残暴这就是当时项羽的心路历程。
当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殷墟握手言和的时候,他的心里是光明的、透亮的、充满了喜悦幸福感的。他封章邯为雍王,还让长史司马欣继续统领二
十万秦军,这说明他对秦军中的每一个人,是毫无保留的信任。
他一次性地信任了二十万人,却没有考虑过,这个数量是不是超出了他的信任额度。
刘邦和张良,这两个对人性洞若观火的谋略大师,才不会一次性地信任这么多人。按他们俩的风格,会大张旗帜,四布疑兵,一边和秦军谈判,边向秦军猛烈进攻,击溃秦军之后,再一路追杀捎带攻城略地。刘邦和张良,他们两个在峣关就是这么干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次性信任的人数不可能太多。
但是项羽全然没有这个意识,实际上,在他这个年龄的年轻人,脑子里根本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他只是想到自己善良厚道,一次就收容了二十万秦军,现在拥有六十万的人马,已经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军事巨无霸。这种荣誉感赋予他强烈的信心,大踏步向关中挺进。
挺进之际,二十万秦军却出事了,他们在私下里嘀嘀咕咕,议论纷纷,对主将投降导致他们追随了项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秦军士兵,有什么不满的呢?
原来,早在大秦帝国灭亡之前,诸侯各国都是秦国的属郡,诸侯的官吏士卒,护送徭徒的人,以及屯戍役卒,凡是经过秦国关中的,秦国官吏士卒都对他们极不礼貌,欺压凌辱,等闲视耳。诸多仇怨,在大家的心里已经憋屈太久了,所以才会追随陈胜王聚义而起,与秦国拼个你死我活。
现如今,竟然有二十万秦兵落入了自己手中,诸侯、军吏、士兵大喜,就把秦军士兵当成俘虏奴役,还较着劲地虐待秦军中的官吏
总之,诸侯军把自己以前所受的窝囊气,统统发泄到了这二十万秦军士兵身上。活该这些人倒霉,让他们落入诸侯军之手。
可是秦军士兵们冤啊,他们没招谁没惹谁,被推上战场来打仗送死,领队的主将偷偷地向项羽投降,也没和他们商量过。莫名其妙地成了诸侯军,却过着被奴役的可怕日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秦军士兵感觉自己被主将出卖了。
你看主将章邯,他投降之后封了王,却让士兵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大家悲愤莫名,就纷纷议论说:“我们太可怜了,无端被章邯出卖,被迫去打秦
国。打赢了什么都好说,万一打输了,我们就会成为俘虏,被带到东边,而秦国又会视我们为叛军,杀掉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啊?”
秦军士兵们议论,都被项羽手下的军官偷偷听去了。军官们感觉到不对头,生恐秦军反叛,急忙向上面汇报。
得知秦军士兵骚动不安,随时可能叛乱的报告,项羽大惊,立即找来亲信猛将英布和蒲将军,商量说:“现在的情形很危险,都怪我太善良,太轻信别人了,太相信人性的光明了。我信任秦军,没想到他们却不听命令,怨气冲天。他们有这么多的人,倘入了关中,突然发难,那我们可就惨了。所以这个事,只能快刀斩乱麻了,把二十万秦军士兵统统杀掉。只留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留下他们三个,就表明了咱们的统战政策是有成果的,证明了我们此次行动是出于无奈的。”
大坑杀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中国战史上,继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而后的又一起残忍事件。入夜,以英布为首的项羽手下诸将,向没有防备的秦军士兵发动突然袭击,就在新安城南,二十万秦国士兵,统统被活埋。
此事震惊天下。实事求是地讲,刘邦的屠杀行为,丝毫不逊色于项羽。但刘邦是屠城,是战时事件,而项羽却是对没有防备的降卒下手。再讲清楚点就是,刘邦的屠杀,是安排在战场上,战场上就是要杀人,所以没法责怪他。而项羽因为考虑得少,挑在秦兵投降后动手,结果引发了关中震动,秦国百姓怕死了项羽,都渴望刘邦当秦王,不希望项羽入关。
你不希望项羽入关可不行,项羽手下有四十万人,这关是非入不可。行至函谷关,发现关口闭锁,原来是刘邦下令封关,欲阻项羽于函谷关外。
项羽怒不可遏,挥师而入,攻破函谷关,抵达戏水。
正行之际,前面来了个人,求见项羽,却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曹无伤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原来的秦王子婴做相国,
现在,秦国的美女珠宝,统统归刘邦所有了。”
曹无伤背叛刘邦,跑来找项羽说这事,是因为他跟随刘邦,却没捞到什么实惠,所以想要跳槽来项羽这边。
项羽的杀心正重,听了曹无伤的话,怒不可遏,当即下令犒劳土兵,约定第二天早上,向刘邦的军队发起攻击。
此时,两军的态势如下:项羽拥有四十万人马,号称百万,驻于新丰鸿
门。而刘邦拥有士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屯兵于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