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唯识总论,关于本论,正论.附解深密经要义说,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瑜伽师地论提要,辨中边论述义,摄大乘论发微,唯识二十论的唯识思想,唯识学上的唯识义,太虚大师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济群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定价:32.00元
  • ISBN:9787532544714
  • 2018-05-08 15:23:4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08 15:22:37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08 14:59:22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2 15:08:15 摘录
    百法明门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9 17:24:2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9 17:22:10 摘录
    发心也是一样。菩提心、出离心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要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现代人尤其不容易生起出离心,因为娱乐太多,感觉不到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更为严重的是,现代人很自私,更不会觉得六道众生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也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我们现在的心、习惯的心就是凡夫心,就是贪嗔痴的心。如果按我们习惯的用心,其实我们也每天都在修行,每天都在修贪嗔痴的心,都在修凡夫行。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每天会说很多闲话,会做很多无聊的事情,会东想西想,不自觉地在说些什么,不自觉地在做些什么,那都是在凡夫心的推动下。同时,这些所说所做的又强化了我们固有的心理基础,使固有的不良习惯、不良心理得到强化。现实就是这样。
    因此,如果我们不做特别的观察修,就很难把出离心调动起来。如果我们不做特别的观察修,就很难把菩提心调动起来。所以,你要修出离心,就要经常思惟死亡不定,思惟轮回是苦,尤其要思惟三恶道的苦。要经常这样想,每天都要这样想,每天都要这么想一遍,你才会知道这个三界不是久居之地,现在所谓的安逸是暂时的,现在所谓的安全其实非常脆弱。你要每天都这样思惟,而不是只思惟二天、两天,你要形成一种习惯。否则的话,你就会进入你固有的心理习惯里去,因为固有的习惯心理力量太强了。
    修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9 17:02:58 摘录
    通过思考,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如果我们仅单纯地思考,而不对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那可能就是一种哲学家的行为。如果我们通过思考来进行观念和心态的调整,那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过去我们认为,禅修一定就是无分别,其实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禅修其实还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要契入空性的时候,才用的是无分别。但是,如果要把你的心,从凡夫心里调整出来,要进入空性的观修的时候,那你还是要用分别。只有当你安住在空性见上,契入空性观修的时候,用的才是无分别。那么,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止
    观的过程。
    止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9 16:56:25 摘录
    真正能够解除惑业、超越世俗心的,就是正见的作用。当然,正见也有两个层面,一是闻思的层面,一是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一种世俗的正见。还有一种出世的正见,所谓出世的正见,也就是你的心灵内在所具备的一种正见,一种无漏正见。这种正见就是解脱的力量。一旦把这种正见引发出来,你本身也就具备了解脱惑业的力量,你本身也就具备了正见这个世间的力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都具备的。但是,这种正见的引发,要以闻思的正见为基础。因为我们现在都是活在我法二执里,由我法二执形成妄流的相续,我们深陷在这种相续之中,根本就出不来。唯有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都是虚幻的,都是了不可得的,如此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审查。这也就是《道次第论》的观察修。
    正见的两个层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9 16:43:50 摘录
    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发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心所要出离的是环境,出离的是轮回,出离的是三界。但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其实最本质的就是惑和业这两种东西。因为导致我们不解脱、导致我们不能出离的就是惑和业。你要是真正从惑和业里走出来了,那你就是解脱了。所以解脱就是出离的结果。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从出离心的发起到出离的完成。
    那么,出离心要如何完成呢?就是要靠戒律,要靠正见。你先要持戒,以止息妄流。所谓妄流,其实质还是惑、业。就是让戒律把妄流给止下来,让它不要乱动。然后再用正见把这些妄流去掉,最后就是解脱了。其实解脱道就是这样的一种道理。事实上,所有的修学就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过程。
    《洞彻凡夫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