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裸猿》从比较动物学和生物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先民和部落人的行为模式,涉及的主题有人类进化、性行为、育儿、探索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定价:30.00元
  • ISBN:9787309070033
  • 2018-06-26 10:14:25 摘录

    裸猿:没有全身覆盖体毛的猿类,也就是人类。

    核心观点:人类自诩高明,其实不过是裸猿,人类身上和人类社会,仍然遗留着各种猿类习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03 21:44:27 摘录
    我已经提及心律使人舒适的递归性特征。这一点对
    离群索居者的行为也适用。他们的许多行为模式似乎也按心跳的速度进行。即使那些与心跳速度不同的动作也有安抚的功能,因为经过经常不断的重复以后,它们已变成极为熟悉的动作。有人注意到,社会交往能力迟滞的人被送进一间陌生的屋子时,其习惯性动作就会增加。这点与我们上述的观点相吻合。环境越陌生,惧怕新奇的程度越高,对安抚情绪、抵消惧怕的手段的要求也越高。这种积习越是重复,就越像人为制造的母亲的心跳,其“友好”的程度就越来越高,直至它变得完全不可逆转为止。即使造成积习的、极端害怕新知的情绪被消除(事实上这种心理是很难根除的),积习依然会阵性发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03 21:37:33 摘录
    用猴子做的试验表明,幼年时期被隔离的猴子成年以后就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而且会成为反异性、反父母的猴子。隔离的小猴稍大以后放入一群同龄的小猴里去时,它们不愿意参加游戏群体的活动。虽然这些隔离的幼猴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但是它们却没有能力参加群猴的打闹戏耍。相反,它们蜷缩在角落里,不会起身,常常用双臂抱着身子,或者用双手捂住眼睛。它们成年以后,同样可能是身体健康的标本,可是它们对性伙伴没有兴趣。如果强制让其交配,在隔离中长大的雌猴也能生产身体正常的小猴,但它们把小猴当成是附着在自已身上的庞大寄生虫,因而要攻击幼猴,把幼猴赶走,不是杀死自己的孩子,就是对其置之不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03 21:36:19 摘录
    好奇心和探索冲动与陋习和偏见相抗衡,由此而产生的平衡具有创造奇迹的潜力。只有当一种文化因迷信模仿性重复而过分僵化,或者在探索中过分鲁莽轻率时,它才会跌跌撞撞地失去平衡。凡是在这两种冲动中求得完美平衡的文化,都会是繁荣昌盛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