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孤筏重洋》是一部描述科学探险的纪实性作品。作者托尔·海尔达尔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调查研究时,却从那里的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上的风向潮流等方面,发现了种种
……
[ 展开全部 ]
迹象,使他认为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五世纪从南美洲漂洋过海而来的。 但是当时南美洲人的文化,还处在石器时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没有船。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他的说法不对,最简单的原因是: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尔达尔却坚决相信自己的见解是对的,木筏是可以横渡太平洋的。为了证实他的理论,他排除了千百种困难,约了五个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样,造了一只木筏,在1947年4月从秘鲁漂海西去。他们经受了各种生活上的磨难,战胜了惊涛骇浪,遭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险遇,也经历了许多奇趣横生的境地,终于在三个多月后,横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至于“康提基”,那是人名,也是神名,原是传说中第一批到达波利尼西亚的人群的领袖,海尔达尔他们的木筏也以之命名。 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木筏远航,被公认为当代最勇敢的壮举之一…… ——朱启平
[ 收起 ]
作者:Thor Heyerdahl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定价:29.80
ISBN:978751184923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零一二
2018-02-26 12:14:5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6 12:13:5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6 09:02:14 摘录
“出来看看你的岛!”
他满脸欢喜,我一跃而起。班德还没有真正睡着,也跟着出来。我们一个紧跟着一个,能爬多高便爬多高,一直爬到两根桅杆交叉的地方挤着。我们周围有许多鸟,天空中一层轻盈的紫蓝色的薄纱,倒映入海。夜将尽,这是最后残留的夜色。但是在远远的东方的整个地平线上,朝阳初升,渐次明亮。在遥远的东南方,以血红的晨晖为背景,显出一个淡淡的影子,像是一道蓝色铅
笔痕,短短地在海的边缘上画了一段。
陆地!一个小岛!我们贪婪地注视着,把其余的人都叫醒。他们睡眼惺忪地跌撞出来,四处张望,以为筏头就要撞上沙滩哩。噪鸣的海鸟在空中密集如天桥,飞向那远处的岛。太阳升起来了,天大亮了,红色的背景扩展成为金黄色,使这岛更明显
地出现在地平线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6 08:54:52 摘录
我们在小屋的后墙和靠左航的一边盖上帆布,保护电台之角。一切松散的东西都捆紧了,帆也卸下来,用那根竹相卷好扎牢。天空浓云密布,海面渐暗,变得怕人,周围白浪滔天。大浪的背脊上迎风的一面,长长的、不再嘶叫翻腾的泡沫一条条地躺着。
海水壁立如崖,崩坍下来,在深蓝的海面上,造成伤痕般的、绿色的碎块,散在那里不断地冒泡。浪峰泻下来的时候,浪尖被风刮走了,刮成海面上的一阵咸雨。热带的倾盆暴雨向我横扫而来,雨点打在海面上,我们周围什么都看不见了,在我们头发和胡子中流淌的水尝起来带一点咸味。我们光着身子,冻得发僵,在甲板上爬来爬去,看看各种东西是否都安顿妥善,经得起这场风
暴。
起初,当我们第一次看见暴风雨从地平线上冲来,在我们四周集结的时候,大家的脸上看得出在提心吊胆。但是等到暴风雨正在对我们发作,而“康提基”对无论什么都逆来顺受,浮沉自如的时候,大家在狂风暴雨中,反倒兴高采烈,觉得是一种很紧张的运动。筏木木筏应付暴风雨,周到圆滑,每次总像一个软木塞似的漂在浪尖上,而雷霆万钧的惊涛骇浪,总在它之下几英寸。在这种天气里,大浪和山峦很有相似之处。这真像在暴风雨中的野外,爬上光秃秃的灰色的山区高原。即使我们身在热带中心,但当木筏在浪花飞腾的海面上滑上滑下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是在山岩间顶风冒雪飞驰下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5 09:04:33 摘录
我自己无法应对这一个个警告,因为我不是一个海员。但是我手的里还保存着一张仅有的王牌,全部航行就靠着它。我心里始终明白:曾有一个时期,在这一带海岸上,唯一的海上交通工具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木筏,然而一种史前文化,却从秘鲁渡洋传播到海岛上。我做出这样一个总的结论:如果在公元500年筏木能为康提基而浮着,不散开,那么在今天,如果我们不顾一切地建造一只木筏,完全和他的相同,筏木对我们也一定起同样的作用。班德和赫曼对这理论研究得最透彻。当专家们在悲叹的时候,小伙子们都一笑置之,在利马大玩特玩。只有一个晚上,陶斯坦担心地问起,我是否确知海洋水流的方向是无误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5 08:58:03 摘录
我带着虔敬的心意,低头再看底下茫无涯岸的蓝海。这海,好像是在苍天之下吊挂着、自由浮动着。不久,我们六个人就要在底下,像微生物那样聚在一小点上,小点漂在这样大的水面上,水面之大,像是把整条西方地平线都淹没了。我们亻都成了孤寂世界的一部分,各人之间相去不过几步路。无论如何,暂时间我们转身余地总是有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4 17:21:59 摘录
是穿着花花绿绿外套的光腿的牧羊人,向前赶着乱糟糟的、行动生硬、模样庄重的驼马群。不时有印第安人全家在路上走。经常是丈夫骑一头骡子走在前面,而他小小的妻子徒步跟着,头上顶着许许多多帽子,背上用口袋背着她最小的孩子。她慢慢走去,路上手里在纺羊毛线。骡群和驴群驮着柴木、灯心草和陶器,懒洋洋地跟在后面。
我们越走越远,会说西班牙话的印第安人便越少,不久,阿格托的语言能力和我们的一样无用了。一簇簇的小屋,在山上东片西一片,用土砖盖的越来越少,用树枝干草搭的越来越多。那些小屋和被太阳晒成棕色的、脸上起皱纹的人,似乎是直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或是被山中照在安第斯山岩上的太阳烘烤出来的。他们像山上的草一样,很自然地依附着悬崖峭壁、高原牧场。山区的印第安人很穷,身材又小,身体结实得像野兽,吃苦耐劳有着原始人儿童般的警觉性。而且,他们越不能说,便越能笑。
我们碰到的人,个个都是向我们笑容满面,露出雪白的牙齿。在这一带,丝毫没有白人侵蚀过或者赚过一角钱的遗迹。没有广告牌,没有路牌,如果有一只空罐头或者一张纸丢在路边,立刻被捡了去,当成一件有用的家常用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零一二
2018-02-24 17:20:36 摘录
这是山区印第安人自己的天下——在太阳之东,在月亮之西——与时间无涉,与空间无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译者前记
第一章一个理论
第二章远征实现了
第三章到了南美
第四章横渡太平洋(一)
第五章半途
第六章横渡太平洋(二)
第七章驶到南海群岛
第八章和波利尼西亚人在一起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译者前记
第一章一个理论
第二章远征实现了
第三章到了南美
第四章横渡太平洋(一)
第五章半途
第六章横渡太平洋(二)
第七章驶到南海群岛
第八章和波利尼西亚人在一起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译者前记
第一章一个理论
第二章远征实现了
第三章到了南美
第四章横渡太平洋(一)
第五章半途
第六章横渡太平洋(二)
第七章驶到南海群岛
第八章和波利尼西亚人在一起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他满脸欢喜,我一跃而起。班德还没有真正睡着,也跟着出来。我们一个紧跟着一个,能爬多高便爬多高,一直爬到两根桅杆交叉的地方挤着。我们周围有许多鸟,天空中一层轻盈的紫蓝色的薄纱,倒映入海。夜将尽,这是最后残留的夜色。但是在远远的东方的整个地平线上,朝阳初升,渐次明亮。在遥远的东南方,以血红的晨晖为背景,显出一个淡淡的影子,像是一道蓝色铅
笔痕,短短地在海的边缘上画了一段。
陆地!一个小岛!我们贪婪地注视着,把其余的人都叫醒。他们睡眼惺忪地跌撞出来,四处张望,以为筏头就要撞上沙滩哩。噪鸣的海鸟在空中密集如天桥,飞向那远处的岛。太阳升起来了,天大亮了,红色的背景扩展成为金黄色,使这岛更明显
地出现在地平线上。
海水壁立如崖,崩坍下来,在深蓝的海面上,造成伤痕般的、绿色的碎块,散在那里不断地冒泡。浪峰泻下来的时候,浪尖被风刮走了,刮成海面上的一阵咸雨。热带的倾盆暴雨向我横扫而来,雨点打在海面上,我们周围什么都看不见了,在我们头发和胡子中流淌的水尝起来带一点咸味。我们光着身子,冻得发僵,在甲板上爬来爬去,看看各种东西是否都安顿妥善,经得起这场风
暴。
起初,当我们第一次看见暴风雨从地平线上冲来,在我们四周集结的时候,大家的脸上看得出在提心吊胆。但是等到暴风雨正在对我们发作,而“康提基”对无论什么都逆来顺受,浮沉自如的时候,大家在狂风暴雨中,反倒兴高采烈,觉得是一种很紧张的运动。筏木木筏应付暴风雨,周到圆滑,每次总像一个软木塞似的漂在浪尖上,而雷霆万钧的惊涛骇浪,总在它之下几英寸。在这种天气里,大浪和山峦很有相似之处。这真像在暴风雨中的野外,爬上光秃秃的灰色的山区高原。即使我们身在热带中心,但当木筏在浪花飞腾的海面上滑上滑下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是在山岩间顶风冒雪飞驰下山。
我们越走越远,会说西班牙话的印第安人便越少,不久,阿格托的语言能力和我们的一样无用了。一簇簇的小屋,在山上东片西一片,用土砖盖的越来越少,用树枝干草搭的越来越多。那些小屋和被太阳晒成棕色的、脸上起皱纹的人,似乎是直接从土地里生长出来,或是被山中照在安第斯山岩上的太阳烘烤出来的。他们像山上的草一样,很自然地依附着悬崖峭壁、高原牧场。山区的印第安人很穷,身材又小,身体结实得像野兽,吃苦耐劳有着原始人儿童般的警觉性。而且,他们越不能说,便越能笑。
我们碰到的人,个个都是向我们笑容满面,露出雪白的牙齿。在这一带,丝毫没有白人侵蚀过或者赚过一角钱的遗迹。没有广告牌,没有路牌,如果有一只空罐头或者一张纸丢在路边,立刻被捡了去,当成一件有用的家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