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放眼世界,博弈是永恒的主题,但每个时代的大国博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代表人物温骏轩历时8年,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地图为工具,从地缘视角探讨了中国崛起路线。
……
[ 展开全部 ]
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 ,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 收起 ]
作者:温骏轩
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定价:49.80元
ISBN:978750867419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田园将芜胡不归
2019-09-18 09:11:27 摘录
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安南人的胃口,随后安南人的举动更是表明了他们的战略意图一他们把首都迁至顺化。在东亚地区,由于需要调配全国的资源进行战争,首都往往选择在军事压力最大的边缘地区。安南人之所以敢于把首都迁到南部边境是因为他们已经从北部的强邻那里得到了承诺一自明太祖起,中央之国就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了。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永乐)又做了一次失败的军事尝试后,中央之国的皇帝彻底对统治这块湿热之地失去了兴趣。安南人也识时务地实行“事大主义”,用称臣纳贡的形式满足帝国的虚荣心。在得到了北部强邻的安全保证后,安南人终于可以全力向半岛的南部扩张了。占城人在交出顺化之后,坚持了不到
百年,最终于公元1697年沦为安南的属国,又于1720年被安南正式吞并。
在吞并占城后,安南人并没有就此住手,毕竟对于这个形成于红河平原的农耕民族来说,占城的那些山地和小块沿海平原并不足以满足他们。中南半岛那片最为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不过在继续扩张的同时,安南人希望得到一个合适的名分,以显示其在中南半岛上的强大地位。鉴于中南半岛上的各个国家名义上还都臣服于中央之国,因此安南人希望能够从帝国的皇帝那里得到一个新的国名,以从侧面试探帝国对其持续扩张行为的认可度。
当时是1802年的冬天,帝国的统治者是清朝嘉庆皇帝,也就是那个“十全老人”(乾隆)的儿子。安南人最初希望得到的封号是“南越国”。正如朝鲜半岛上的民族一直认为自己是古“东夷”民族的继承人一样,安南人自称“越族”,也是希望把自己定位为“百越族”硕果仅存的一支。因此他们希望继承秦人赵佗在秦亡之后所建立的“南越国”的国名。
其实在赵陀时代,南越国的核心区是在岭南地区(现两广的大部分地区),而红河下游地区只是它的边缘地区罢了。后来在汉朝时期,南越国也归附了中央政权。也就是说,无论从当时的地缘结构还是历史来看,“南越”这个地缘标签的继承权都应该归属于中国。安南人如此追切地想得到这个名字,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帝国当然不能容忍安南人的小算盘,于是最终的赐名从安南人所希望的“南越”变为了“越南”。虽然只是两个字简单的顺序变化,但隐含的意义就大为不同了:前者代表的是全体“百越”民族,后者则表示你只是“百越”民族以南的一个民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田园将芜胡不归
2019-09-17 19:53:4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推荐序
序
第一章 谁是世界的中心
第一节|主宰世界的思维
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岛
拥有海洋就拥有世界
发现边缘地区的力量
第二节|谁在主宰世界
世界之主的帝王之相
俄罗斯——大陆的征服者
欧盟——世界的发现者
印度——低纬度地区的代言人
中国——世界中心最有力的挑战者
美国——“新世界岛俱乐部”的缔造者 大国的后花园
第三节|中国如何崛起 “新老世界岛”之争
中国的崛起路线图
第二章 欧亚大陆第一缕阳光: 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第一节| 东亚的范围
东亚的地缘结构
第二节| 中央之国
“海中地”与“地中海”
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
第三节|气候与东亚格局
北纬 42 度温度线
地缘孤岛
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气候
第四节|农耕民族的扩张
最后的耕地
农耕民族的禁区
第五节|东亚的岛屿
日本征服外岛的历史
日本的终极梦想
琉球群岛
离开日本的日子
第六节|台湾岛
“海商”与台湾岛
台湾岛地缘文化的形成
台湾岛的地缘定位
第七节|东亚核心圈
东亚核心圈的概念形成
东亚核心圈的框架模式
第八节|美国与西太平洋
两条岛链
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布局
APEC 背后的地缘博弈
第三章 连接三洲两洋之地: 东南亚与南海部分
第一节|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
中南半岛的地理范围
三级地形
中南半岛的国家与民族
河流与中南半岛的文明进程
殖民时代的遗产
第二节|缅甸
缅甸的地缘结构
掸邦与金三角
克钦邦与南方丝绸之路
史迪威公路与缅甸的地缘政治价值
第三节|越南与印度支那
越南的地缘扩张 印度支那之争
第四节|泰国
平衡是一种技巧
克拉地峡
中国与泰国的地缘关系
第五节|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的竞争
伊斯兰文明在南洋群岛的扩张
第六节|殖民时期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教皇子午线
麦哲伦与菲律宾
商本主义者——荷兰
大英帝国的地缘战略
第七节|华夏文明与南洋群岛
“下南洋”现象的地缘背景
华人对“南洋群岛”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八节|文莱、巴厘岛以及东帝汶 文莱的选择
巴厘岛—不仅仅是度假天堂
东帝汶—大国的“新战场”
第九节|中国南海
南海断续线
南海岛礁的五方格局与北纬 12度线
经略南海
南海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备选方案——印尼通道
第四章 南亚与印度洋部分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南亚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
印度文明的特点
巴基斯坦
旁遮普与锡克教
孟加拉国
第二节|龙与象的较量
安达曼 - 尼科巴群岛
第三节|印度洋与中国的南海战略
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
送给印度的“珍珠链”
取代马六甲的安全陆上通道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布局
第五章 俄罗斯与北冰洋部分
第一节|俄国在东亚的存在
俄国与日本海
豪猪取暖
第二节|北冰洋
温室效应与北冰洋的新生
俄罗斯的希望——北冰洋航线
北冰洋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后记 :暗战时代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推荐序
序
第一章 谁是世界的中心
第一节|主宰世界的思维
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岛
拥有海洋就拥有世界
发现边缘地区的力量
第二节|谁在主宰世界
世界之主的帝王之相
俄罗斯——大陆的征服者
欧盟——世界的发现者
印度——低纬度地区的代言人
中国——世界中心最有力的挑战者
美国——“新世界岛俱乐部”的缔造者 大国的后花园
第三节|中国如何崛起 “新老世界岛”之争
中国的崛起路线图
第二章 欧亚大陆第一缕阳光: 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第一节| 东亚的范围
东亚的地缘结构
第二节| 中央之国
“海中地”与“地中海”
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
第三节|气候与东亚格局
北纬 42 度温度线
地缘孤岛
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气候
第四节|农耕民族的扩张
最后的耕地
农耕民族的禁区
第五节|东亚的岛屿
日本征服外岛的历史
日本的终极梦想
琉球群岛
离开日本的日子
第六节|台湾岛
“海商”与台湾岛
台湾岛地缘文化的形成
台湾岛的地缘定位
第七节|东亚核心圈
东亚核心圈的概念形成
东亚核心圈的框架模式
第八节|美国与西太平洋
两条岛链
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布局
APEC 背后的地缘博弈
第三章 连接三洲两洋之地: 东南亚与南海部分
第一节|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
中南半岛的地理范围
三级地形
中南半岛的国家与民族
河流与中南半岛的文明进程
殖民时代的遗产
第二节|缅甸
缅甸的地缘结构
掸邦与金三角
克钦邦与南方丝绸之路
史迪威公路与缅甸的地缘政治价值
第三节|越南与印度支那
越南的地缘扩张 印度支那之争
第四节|泰国
平衡是一种技巧
克拉地峡
中国与泰国的地缘关系
第五节|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的竞争
伊斯兰文明在南洋群岛的扩张
第六节|殖民时期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教皇子午线
麦哲伦与菲律宾
商本主义者——荷兰
大英帝国的地缘战略
第七节|华夏文明与南洋群岛
“下南洋”现象的地缘背景
华人对“南洋群岛”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八节|文莱、巴厘岛以及东帝汶 文莱的选择
巴厘岛—不仅仅是度假天堂
东帝汶—大国的“新战场”
第九节|中国南海
南海断续线
南海岛礁的五方格局与北纬 12度线
经略南海
南海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备选方案——印尼通道
第四章 南亚与印度洋部分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南亚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
印度文明的特点
巴基斯坦
旁遮普与锡克教
孟加拉国
第二节|龙与象的较量
安达曼 - 尼科巴群岛
第三节|印度洋与中国的南海战略
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
送给印度的“珍珠链”
取代马六甲的安全陆上通道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布局
第五章 俄罗斯与北冰洋部分
第一节|俄国在东亚的存在
俄国与日本海
豪猪取暖
第二节|北冰洋
温室效应与北冰洋的新生
俄罗斯的希望——北冰洋航线
北冰洋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后记 :暗战时代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推荐序
序
第一章 谁是世界的中心
第一节|主宰世界的思维
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岛
拥有海洋就拥有世界
发现边缘地区的力量
第二节|谁在主宰世界
世界之主的帝王之相
俄罗斯——大陆的征服者
欧盟——世界的发现者
印度——低纬度地区的代言人
中国——世界中心最有力的挑战者
美国——“新世界岛俱乐部”的缔造者 大国的后花园
第三节|中国如何崛起 “新老世界岛”之争
中国的崛起路线图
第二章 欧亚大陆第一缕阳光: 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第一节| 东亚的范围
东亚的地缘结构
第二节| 中央之国
“海中地”与“地中海”
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
第三节|气候与东亚格局
北纬 42 度温度线
地缘孤岛
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气候
第四节|农耕民族的扩张
最后的耕地
农耕民族的禁区
第五节|东亚的岛屿
日本征服外岛的历史
日本的终极梦想
琉球群岛
离开日本的日子
第六节|台湾岛
“海商”与台湾岛
台湾岛地缘文化的形成
台湾岛的地缘定位
第七节|东亚核心圈
东亚核心圈的概念形成
东亚核心圈的框架模式
第八节|美国与西太平洋
两条岛链
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布局
APEC 背后的地缘博弈
第三章 连接三洲两洋之地: 东南亚与南海部分
第一节|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
中南半岛的地理范围
三级地形
中南半岛的国家与民族
河流与中南半岛的文明进程
殖民时代的遗产
第二节|缅甸
缅甸的地缘结构
掸邦与金三角
克钦邦与南方丝绸之路
史迪威公路与缅甸的地缘政治价值
第三节|越南与印度支那
越南的地缘扩张 印度支那之争
第四节|泰国
平衡是一种技巧
克拉地峡
中国与泰国的地缘关系
第五节|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的竞争
伊斯兰文明在南洋群岛的扩张
第六节|殖民时期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教皇子午线
麦哲伦与菲律宾
商本主义者——荷兰
大英帝国的地缘战略
第七节|华夏文明与南洋群岛
“下南洋”现象的地缘背景
华人对“南洋群岛”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八节|文莱、巴厘岛以及东帝汶 文莱的选择
巴厘岛—不仅仅是度假天堂
东帝汶—大国的“新战场”
第九节|中国南海
南海断续线
南海岛礁的五方格局与北纬 12度线
经略南海
南海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备选方案——印尼通道
第四章 南亚与印度洋部分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南亚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
印度文明的特点
巴基斯坦
旁遮普与锡克教
孟加拉国
第二节|龙与象的较量
安达曼 - 尼科巴群岛
第三节|印度洋与中国的南海战略
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
送给印度的“珍珠链”
取代马六甲的安全陆上通道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布局
第五章 俄罗斯与北冰洋部分
第一节|俄国在东亚的存在
俄国与日本海
豪猪取暖
第二节|北冰洋
温室效应与北冰洋的新生
俄罗斯的希望——北冰洋航线
北冰洋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后记 :暗战时代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百年,最终于公元1697年沦为安南的属国,又于1720年被安南正式吞并。
在吞并占城后,安南人并没有就此住手,毕竟对于这个形成于红河平原的农耕民族来说,占城的那些山地和小块沿海平原并不足以满足他们。中南半岛那片最为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不过在继续扩张的同时,安南人希望得到一个合适的名分,以显示其在中南半岛上的强大地位。鉴于中南半岛上的各个国家名义上还都臣服于中央之国,因此安南人希望能够从帝国的皇帝那里得到一个新的国名,以从侧面试探帝国对其持续扩张行为的认可度。
当时是1802年的冬天,帝国的统治者是清朝嘉庆皇帝,也就是那个“十全老人”(乾隆)的儿子。安南人最初希望得到的封号是“南越国”。正如朝鲜半岛上的民族一直认为自己是古“东夷”民族的继承人一样,安南人自称“越族”,也是希望把自己定位为“百越族”硕果仅存的一支。因此他们希望继承秦人赵佗在秦亡之后所建立的“南越国”的国名。
其实在赵陀时代,南越国的核心区是在岭南地区(现两广的大部分地区),而红河下游地区只是它的边缘地区罢了。后来在汉朝时期,南越国也归附了中央政权。也就是说,无论从当时的地缘结构还是历史来看,“南越”这个地缘标签的继承权都应该归属于中国。安南人如此追切地想得到这个名字,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帝国当然不能容忍安南人的小算盘,于是最终的赐名从安南人所希望的“南越”变为了“越南”。虽然只是两个字简单的顺序变化,但隐含的意义就大为不同了:前者代表的是全体“百越”民族,后者则表示你只是“百越”民族以南的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