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这个世界变得撕裂、难以思议,我们必须去理解、阐述、适应并改变。 许纪霖、梁文道、刘擎等学者探讨重建心灵世界之法。 面对
……
[ 展开全部 ]
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在本书中,许纪霖先生通过与众位学者的谈话,分多个层次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进行了探讨:我们要如何面对自己,找到面对死亡、信仰和文化环境的方法。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看待世界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众位学者通过对话题的讨论,力求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找到重建自己内心的方法。
[ 收起 ]
作者:许纪霖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9.00元
ISBN:978750866256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从人需声
2018-03-15 10:57:02 摘录
我说的文化“再等级化”,是希望这个社会重新有一套文化之礼、语言之礼,有卓越与平庸之分。“再等级化”以尊重身份的平等为前提,但让各种文化,包括被边缘化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生长空间,在平等的文化竞争当中区分何为卓越,何为平庸。只有卓越的文化、有尊严的文化才能与金钱和权力抗衡,而那些平庸的网络化语言,虽然有时候也会嘲笑和解构权力与金钱的虚妄,但因为自身是没有尊严的,缺乏卓越品格,因此只能提供破坏的、颠覆性的负能量,而不能像卓越文化那样拥有替代性、建设性的正能量。平庸文化反而成为权力与金钱的补充性存在,反过来更强化了后者的合法性。
许纪霖-3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10:54:40 摘录
今天这个社会的语言是礼崩乐坏。小孩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不知道如何说话、写信。过去有各种各样的尊称,现在的90后,能够用您而不用你,已经很不错了!我经常收到网友给我的留言,要求我为他做这个、做那个,但一不用尊称,二不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三也不介绍自己的身份与职业,感觉好像他是我必须为他服务的大爷,读了之后,真是啼笑皆非!我知道,在移动互联网当中,没有那么多的规矩,那么多的尊称,但是一个社会还需不需要基本的礼,需不需要相互的尊重,至少是平等的尊重?
语言扁平化的背后,反映了在我们这个社会,在文化上似乎大家都被拉平了,没有什么卓越和平庸之分。许多人看到有钱的和有权的人,立即变得低三下四,唯有权力和金钱值得尊重,而文化没有尊严。文化的尊严不仅是被权力与金钱谋杀的,而且是文化人自我作践、自我矮化的结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因为我们不再相信文化有卓越与平庸之分,文化有内在价值的品质。
文化不是个工具性的东西,语言也不是,今天的中国文化与语言都失去了其内在的价值。在语言内部包含着一种价值,你说什么样的语言,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不用问你是谁,你说什么样的语言,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在今天这个扁平化时代,你都不知道谁是谁了。
许纪霖-2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10:52:42 摘录
弗里德曼写过一本书叫《地球是平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也进入了扁平化的时代。过去的社会总是分等级的,在文化上有卓越与平庸之分、高雅与世俗之分,这之间是有界限的。但是互联网时代使得彻底的平等化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卓越与平庸、高雅与世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进入了一个扁平的时代。
我现在要提出一个可能会引起很大争议的观点,网络文化需要“再等级化”。所谓“再等级化”,不是说要重新回到一元,让优雅的精英语言再次占据主宰性位置,如今的精英文化早已经边缘化了,不要说回到中心,能够在这个扁平化时代占据一个与流行文化平起平坐的位置已经是奢望了!在我看来,文化这个东西与社会身份、法律身份不一样,其内在品质是有等级之分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有卓越与平庸之分;不是说大学文化必定高级,网络文化必定低下,而是说即使在网络文化当中,也有这样的等级区别。
许纪霖-1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10:43:04 摘录
任何一个人,在今天这个时代写作都很困难。我觉得尤其是知识分子、写评论的人,面对非常大的诱惑与挑战。所以你对写作要有戒律,冷静地看待你的作品与读者的即刻反应之间的关系。你真的那么在乎他们吗?请注意,我不是说不在乎,而是怎样在乎,怎样把握,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10:42:43 摘录
刘擎:
我想,这在根本上取决于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怎样的阅读者。比如对许老师来说,他每天晚上会看看网络和微信,最终还是要回到他的书籍的世界。我自己的阅读,无论是通过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还是要希望成为有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但如果你满足于消费性的阅读,随波逐流就很轻松。而深度阅读,在这个环境下有点逆流而上,有点儿累。
有时候我看到书架上的那些书,会有一种伤感。有一些书,就这么相遇过,但没有真正阅读过,在阅读的计划里要排到很后面,实际上,是永远不会真正去读的,这些是很好的书啊!这会带给你一种很深的伤感。我们现在能够占有的和我们实际能够阅读的,相差太大了。当然像大可这种有超凡阅读能力的人除外。对我来说,一个星期读一本书是一个不慢的速度,就是一年读五十本书。但是你想象一下,现在出书的速度有多快啊!
所谓改进要有一个参照,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阅读者。如果你就是想在各种读物的大海里畅游,随便读,遇到什么就读什么,那就永远处在一个风花雪月的流动当中,不断地相遇、不断地遗忘、不断地抛弃,这是一种阅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历史塑造了,已经有了深度阅读的负担了。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跟我们曾经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摆脱不了这个历史。所以对我个人而言,对网络、微信一定要节制,否则你会迷失自己。当然你可以说,迷失自己恰恰是我成为自己的一种方式,那我无话可说,只能说祝贺你,你碰到了一个好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10:36:04 摘录
今天当书籍变得普罗化、大众化,人手一册书,但是每个人的书是不一样的话,就失去了它原来的神圣性。它成为一个消费品,甚至变得民粹化了,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了。当我们在面对它的时候,你对这个书本已没有一种神秘感,一种让你敬畏的东西。“读书人”已经不再具有某种特别的符号意义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09:03:28 摘录
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个人趣味和性取向已经越来越多元,即使在中国,对同性恋也越来越宽容。现在核心争论的问题是:同性恋是否可以为法律承认,获得合法的婚姻?前不久美国最高法院以5∶4通过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这在中国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儒家学者发表文章称绝对不承认同性恋婚姻,认为这违背儒家的基本人伦。的确,同性恋婚姻与同性恋自由不同,后者是个人的性取向,前者不仅涉及两个人,还涉及两个不同的家庭,在一个保护私有财产的法权社会当中,同性恋婚姻挑战了既往的家庭观念、家庭共同体的演化方式。同性恋对人类最大的挑战,乃是如何面对反常和异端?最近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平克的名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以往都认为人类道德进步都是德行的改善,是道德的加法,但在平克看来,却是暴力的减少。今天讨论图灵的人生悲剧,我突然想到,人类道德的进步,恐怕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就是对异端和反常的容忍,包括思想上的异端、政治的异端、性格的异端和性取向的异端。对这些人类中“反常”亚群体的容忍,恐怕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胡适当年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5 08:53:21 摘录
我们现在用“出柜”这样的词汇,“出柜”的意思是说某人向外界公开承认了他的同性恋倾向。这个词汇其实表明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同性恋是不正常的,还没有到可以理直气壮地像异性恋一样被大家宽容。当我们使用“宽容”这个词汇的时候,本身仍然带有歧视色彩,还是不正常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4 23:50:16 摘录
第一,新天下主义是对传统天下主义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双重超越,既保持了天下主义的普世主义传统,从整个人类的普世文明、全球利益来思考和决策,同时又抛弃天下主义的自我中心观:唯我独大,唯我文明。
第二,如何去中心化,去等级化?传统天下主义毕竟建构了一个等级,中心是最文明的,越到边缘越野蛮,而新天下主义要吸收的是近代民族主义中的健康价值:各个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个国家,相互尊重主权。我们可以看到新天下主义并不是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完全否定,而是和它产生对冲后,相互的解毒剂。
新天下主义要构造的恰恰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虽然各有各的利益和价值,但时时刻刻以普世文明的价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是否合理,自身的国家利益是否符合全人类的普遍利益。这不是超越各种特殊性、民族性的高高在上的普世文明,而是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的“共享的”普遍性,是相互承认、相互沟通而建立起来的普遍性。
新天下主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4 23:42:05 摘录
天下主义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实际上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古代中国没有今天的民族国家概念,只有王朝国家,国之上有一个天下,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可以亡国,不能亡天下”,天下一亡,就成为丛林世界了。天下代表了一套文明价值与秩序。第二,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传统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是以中原文明为中心,周边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与现代种族主义不同,只要蛮夷接受了这套文明,就是华夏的一员,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就构成了中国的“天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3 11:35:01 摘录
什么叫文化托命之人?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世界文化,都不是抽象的,文化的背后有其主体,主体就是自觉担当和传承文化的人,这些人就叫作文化托命之人。文化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托命之人薪火相传的。
文化托命之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3 11:22:28 摘录
所以王元化先生早早立下遗嘱,如果他不能思想了,就一定不要抢救。他觉得全身插满了管子,像植物人一样没有意识了,活着就没有意义了,更没有尊严了。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王先生就是一个将“我思”视为“我在”的思想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了思,那么他就什么都不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3 11:12:43 摘录
托命,来自孔子的话:即托孤受命,古代人精神传承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尽管古今读书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作为知识人,跟其他的群体有一点不太相同的就是,他一定是有一个精神的寄托,一定有一个精神的信守。他可以不把物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面,但一定要把心灵的关怀、精神的寄托、文明与文化的价值、尊严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3 10:59:47 摘录
《老子》的第五十章,原文是谈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段文字有很多解释,我尝试取其中一种:把人的生命各分为三,3/10在生的层面,3/10在死的层面,还有3/10在由生走向死的层面。为什么由生走向死?因为过于贪恋生,无止境地满足物欲,就是走向死。这是我们各占3/10的平凡人生,那么加起来是九,是否还有剩下的一?原文没有说,只描绘了一段传说中的“善摄生者”,完全是神奇的景象,什么灾难都躲避开他。在剩下的1/10中,还有一小部分的可能性,通过修持完全消除死亡的阴影。这是中国文化里道家特有的想象,成为后世丹道的追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从人需声
2018-03-12 15:45:25 摘录
佛教的“空”不是虚无。空是本质不可得,如梦如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以这个水瓶为例,表面上是一个实体,但其本质却是无数的正在生灭的粒子,乃至还有一种解释是,它只是能量的生灭而已。这意味着水瓶其实没有本质可得,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存在于此。
佛教认为没有本质叫“瓶子”的东西在那里,它其实是在不断生灭,这叫如梦如幻,它叫空,而不是无。中国传统上面都是谈“有无”,但佛教不是,佛教是说,我先肯定这个瓶子的存在,但是他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如梦如幻的,本质是不可得的。因此,在佛教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肯定这个有,但是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才是重点,你说它虚无了吗?没有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自序
第一编 何以安身立命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识分子:文化托命之人
第二编 换一种视野看中国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双城记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第三编 这世界怎么了
从中东的民主困境到欧洲的穆斯林难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暴力?
新天下主义:当中国遭遇世界
第四编 一个陌生的时代
中式教育打败西方了吗?
科学家、同性恋与国家利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动与教主现象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自序
第一编 何以安身立命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识分子:文化托命之人
第二编 换一种视野看中国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双城记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第三编 这世界怎么了
从中东的民主困境到欧洲的穆斯林难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暴力?
新天下主义:当中国遭遇世界
第四编 一个陌生的时代
中式教育打败西方了吗?
科学家、同性恋与国家利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动与教主现象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自序
第一编 何以安身立命
儒、耶、佛对话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现代人如何面对死亡?
知识分子:文化托命之人
第二编 换一种视野看中国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双城记
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第三编 这世界怎么了
从中东的民主困境到欧洲的穆斯林难题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暴力?
新天下主义:当中国遭遇世界
第四编 一个陌生的时代
中式教育打败西方了吗?
科学家、同性恋与国家利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革命
网络时代的语言暴动与教主现象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语言扁平化的背后,反映了在我们这个社会,在文化上似乎大家都被拉平了,没有什么卓越和平庸之分。许多人看到有钱的和有权的人,立即变得低三下四,唯有权力和金钱值得尊重,而文化没有尊严。文化的尊严不仅是被权力与金钱谋杀的,而且是文化人自我作践、自我矮化的结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因为我们不再相信文化有卓越与平庸之分,文化有内在价值的品质。
文化不是个工具性的东西,语言也不是,今天的中国文化与语言都失去了其内在的价值。在语言内部包含着一种价值,你说什么样的语言,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不用问你是谁,你说什么样的语言,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在今天这个扁平化时代,你都不知道谁是谁了。
我现在要提出一个可能会引起很大争议的观点,网络文化需要“再等级化”。所谓“再等级化”,不是说要重新回到一元,让优雅的精英语言再次占据主宰性位置,如今的精英文化早已经边缘化了,不要说回到中心,能够在这个扁平化时代占据一个与流行文化平起平坐的位置已经是奢望了!在我看来,文化这个东西与社会身份、法律身份不一样,其内在品质是有等级之分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有卓越与平庸之分;不是说大学文化必定高级,网络文化必定低下,而是说即使在网络文化当中,也有这样的等级区别。
我想,这在根本上取决于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怎样的阅读者。比如对许老师来说,他每天晚上会看看网络和微信,最终还是要回到他的书籍的世界。我自己的阅读,无论是通过电子书还是纸质书,还是要希望成为有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但如果你满足于消费性的阅读,随波逐流就很轻松。而深度阅读,在这个环境下有点逆流而上,有点儿累。
有时候我看到书架上的那些书,会有一种伤感。有一些书,就这么相遇过,但没有真正阅读过,在阅读的计划里要排到很后面,实际上,是永远不会真正去读的,这些是很好的书啊!这会带给你一种很深的伤感。我们现在能够占有的和我们实际能够阅读的,相差太大了。当然像大可这种有超凡阅读能力的人除外。对我来说,一个星期读一本书是一个不慢的速度,就是一年读五十本书。但是你想象一下,现在出书的速度有多快啊!
所谓改进要有一个参照,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阅读者。如果你就是想在各种读物的大海里畅游,随便读,遇到什么就读什么,那就永远处在一个风花雪月的流动当中,不断地相遇、不断地遗忘、不断地抛弃,这是一种阅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历史塑造了,已经有了深度阅读的负担了。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跟我们曾经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摆脱不了这个历史。所以对我个人而言,对网络、微信一定要节制,否则你会迷失自己。当然你可以说,迷失自己恰恰是我成为自己的一种方式,那我无话可说,只能说祝贺你,你碰到了一个好时代。
第二,如何去中心化,去等级化?传统天下主义毕竟建构了一个等级,中心是最文明的,越到边缘越野蛮,而新天下主义要吸收的是近代民族主义中的健康价值:各个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个国家,相互尊重主权。我们可以看到新天下主义并不是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完全否定,而是和它产生对冲后,相互的解毒剂。
新天下主义要构造的恰恰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虽然各有各的利益和价值,但时时刻刻以普世文明的价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是否合理,自身的国家利益是否符合全人类的普遍利益。这不是超越各种特殊性、民族性的高高在上的普世文明,而是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的“共享的”普遍性,是相互承认、相互沟通而建立起来的普遍性。
这段文字有很多解释,我尝试取其中一种:把人的生命各分为三,3/10在生的层面,3/10在死的层面,还有3/10在由生走向死的层面。为什么由生走向死?因为过于贪恋生,无止境地满足物欲,就是走向死。这是我们各占3/10的平凡人生,那么加起来是九,是否还有剩下的一?原文没有说,只描绘了一段传说中的“善摄生者”,完全是神奇的景象,什么灾难都躲避开他。在剩下的1/10中,还有一小部分的可能性,通过修持完全消除死亡的阴影。这是中国文化里道家特有的想象,成为后世丹道的追求。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以这个水瓶为例,表面上是一个实体,但其本质却是无数的正在生灭的粒子,乃至还有一种解释是,它只是能量的生灭而已。这意味着水瓶其实没有本质可得,但是你还是可以看到它的“相”存在于此。
佛教认为没有本质叫“瓶子”的东西在那里,它其实是在不断生灭,这叫如梦如幻,它叫空,而不是无。中国传统上面都是谈“有无”,但佛教不是,佛教是说,我先肯定这个瓶子的存在,但是他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如梦如幻的,本质是不可得的。因此,在佛教的理论中,从一开始就肯定这个有,但是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才是重点,你说它虚无了吗?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