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何谓文化(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20年来对迷失的中国文明的心灵叩问。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
……
[ 展开全部 ]
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何谓文化(便携本)》可谓是一次文明巡阅之后的思想结晶最有价值的。 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和那些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中,则是收录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写过的一些碑文。其中,还包括他为他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撰写的墓碑。 在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中,则是精选了四个最权威的经典文本(分别是《心经》《离骚》《赤壁赋》和《逍遥游》),将它们翻译成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之后还附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真迹,弥足珍贵,以飨读者。
[ 收起 ]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9.80元
ISBN:978753546222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0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小满
2022-07-16 21:08:11 摘录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所说的“气”和“华”,没有具体内容,却能让大家发现。可见,它们与众人相关,真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文化,就是要让这种终极性的慈爱生命化、人格化,变成风范。
现今的中国文化,作品如潮,风范还少。因此,构成了殷切的企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38:58 摘录
从那片净土、那个天域向下俯视,将军的兵马、官场的升沉、财富的多寡、学科的进退,确实没有那么重要了。根据从屈原到余光中的目光,连故土和乡愁,都可以交还给文化、交还给艺术。
余秋雨所记叙的 有恐怖的过往,有寒颤的阴暗,有宽容的慈悲,有敞亮的单纯,当然也有一丝有意的炫耀。但,终究出于文化的善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35:21 摘录
舞者们超尘脱俗,赤诚祖露,成了一群完全洗去了寻常“文艺腔调”的苦行僧。他们在海滩上匍匐,在礁石间打坐,在纸墨间静悟。潜修千日,弹跳一朝,一旦收身,形同草民。
只不过,这些草民刚刚与陶渊明种了花,跟鸠摩罗什诵了经,又随王维看了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34:09 摘录
我心中最美的图像,就是那两个在恶评中断然离去的女子背影,婷婷袅袅;就是那一张在讥讽声中寂然沉默的男子脸庞,炉火灼灼:就是那一页页不约而同缴上去的空白考卷,一尘不染。
是的,高贵的离去,高贵的沉默,高贵的空白。我也曾设想,当时会不会出现另一种声音,让周围很多无知的人醒悟:离去不仅仅是离去,沉默不仅仅是沉默,空白不仅仅是空白。但这很难,当“民间法庭”大行其道,各种判官大呼小叫,媒体舆论助纣为虐,如果发出另一种声音,顷刻就会被淹没掉。发出这种声音的人,必须有足够的勇敢、充盈的道义,又全然不计利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32:23 摘录
例如,一九三O年两位刚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女子在南方某市成功创办了一所新式女子学校,一时成为社会焦点。一年后教育督察部门派出一批“饱学之士”进行公开测评,主要项目是指定这两位女教师向全校学生讲解《东汉班昭所论妇德及宋儒对此之发展》。两位女教师两度要求换题而未果,便主动退出测评并离去。当地报纸发布新闻日“不知妇德焉办女学”。
直到五十年后,当年的一位女学生在回忆此事时写道:“人的一生,其实由一连串问题和回答组成。千万不要试图回答别人给你出的一切问题。选择问题就是选择人生,选择了自己,也选择了别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31:04 摘录
在周恩来重启文化重建的三十年之后,悲壮开始转向嬉闹和荒诞。
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十年的漫长时间导致了全民遗忘,而大量亲历者均已逐一离世。于是,一些躲藏了很多年的“特殊人物”,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文革灾难的生命化潜藏”,开始试探着重出江湖。江湖上,恰恰又重新出现了“一谣既出,万口起哄”、“一拳既出,立即走红”的民粹主义瘟疫。而且由于传媒的操弄,掀起了远超“文
革”大字报的全国性痴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9:49 摘录
那个年代还来不及创建什么成果,它的伟大体现在精神方面。浩劫的血泪还记忆犹新,人性、兽性、君子、小人的界线成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共同防线。中国,第一次使诽谤者失去了市场,整个气氛一片高爽。
这正好对应了一位西方学者的论断:“什么是伟大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8:44 摘录
失去了巴金的上海,好像没缺少什么,其实不是这样。他带走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抽离,城市却失重了。何况,跟着先后走了的,还有黄佐临,还有谢晋,还有陈逸飞……
上海永远不会缺少文化人,也不缺少话题,也不缺少名号。缺少的,往往是让海内外眼睛一亮的文化尊严。这种尊严来自于高度,来自于思考,来自于忧郁,来自于安静,因此看起来与喧腾的市声格格不人。
就像鲁迅不是“海派”,章太炎不是“海派”,巴金也不是“海派”。但正是这种看起来“不落地”的存在,使这座城市着实获得过很高
的文化地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6:52 摘录
在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他还在延续着这种享受。
他让人明白,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得多。
我曾多次在电话里和李小林讨论过巴金的忧郁。
我说,巴金的忧郁,当然可以找到出身原因、时代原因、气质原因,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一些。忧郁,透露着他对社会的审视,他对人群的疏离,他对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的伤感,他对未来的疑虑,他对人性的质问。忧郁,也透露着他对文学艺术的坚守,他对审美境界的渴求,他对精神巨匠的苦等和不得。总之,他的要求既不单二,也不具体,因此来什么也满足不了,既不会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也不会甜言蜜语、歌功颂德。他的心,永远是热的;但他的眼神,永远是冷静的,失望的。他天真,却不会受欺;他老辣,却不懂谋术。因此,他永远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剩下的,只有忧郁。
他经常让我想起孟子的那句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章句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4:25 摘录
当时被我们搁置的那些人,现在有不少已经上升为“艺术泰斗”、“城市脊梁”。我估计,黄佐临先生的在天之灵又在朗诵《哈
姆雷特》了:
“泰斗,还是太逗?这是个问题。
“脊梁,还是伎俩?这又是个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2:16 摘录
他对小人的办法,不是争吵,不是驱逐,而是在最早的时间冷落。他的冷落,是炬灭烟消,完全不予互动。听对方说了几句话,他就明白是什么人了,便突然变成了一座石山,邪不可侵。转身,眼角扫到一个朋友,石山又变成了一尊活佛。
谢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1:08 摘录
那是对每一个感性细节小心翼翼的捧持,是对每一个未明意涵恭恭敬敬地让它保持未明状态,是对作品的有机生命不可稍有割划的万千敏感,是对转瞬即逝的一个眼神、一道光束的震颤性品咂,是对那绵长多变又快速运动的镜头语汇的感同身受,以及感同身受后的气喘吁吁、神驰心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20:14 摘录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谢晋最大的成果在于用自己的生命接通了中国电影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的曲折逻辑。不管是幼稚、青涩、豪情,还是深思、严峻、浩叹,他全都经历了,摸索了,梳理了。
他不是散落在岸边的一片美景,而是一条完整的大河,使沿途所有的景色都可依着他而定位。他是一脉彩色的光缆,为很多并不彩色的历史过程提供了审美可能。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云蒸霞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18:10 摘录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不是自夸,而是有事实根据。我在《中国文脉》一书中曾引述过一位比马可·波罗更早来中国的传教士鲁不鲁乞的一段话,说明在这位欧洲人眼中,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在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
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忠厚是随处可见的高贵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他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需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却十分慷慨。
一《中国文脉·乱麻蕴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小满
2022-07-15 11:16:29 摘录
当然,空中礼仪只是礼仪。那些微笑和举止,并不是出于对你个体的了解和交情,而仅仅出自于规制化的重复。正是这种规制化的重复,功用超过外交宣言,超过深奥学理,成为现今社会少有的感性纽带,因此,我把它提高为“礼仪哲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现今的中国文化,作品如潮,风范还少。因此,构成了殷切的企盼。
只不过,这些草民刚刚与陶渊明种了花,跟鸠摩罗什诵了经,又随王维看了山。
是的,高贵的离去,高贵的沉默,高贵的空白。我也曾设想,当时会不会出现另一种声音,让周围很多无知的人醒悟:离去不仅仅是离去,沉默不仅仅是沉默,空白不仅仅是空白。但这很难,当“民间法庭”大行其道,各种判官大呼小叫,媒体舆论助纣为虐,如果发出另一种声音,顷刻就会被淹没掉。发出这种声音的人,必须有足够的勇敢、充盈的道义,又全然不计利钝。
直到五十年后,当年的一位女学生在回忆此事时写道:“人的一生,其实由一连串问题和回答组成。千万不要试图回答别人给你出的一切问题。选择问题就是选择人生,选择了自己,也选择了别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十年的漫长时间导致了全民遗忘,而大量亲历者均已逐一离世。于是,一些躲藏了很多年的“特殊人物”,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文革灾难的生命化潜藏”,开始试探着重出江湖。江湖上,恰恰又重新出现了“一谣既出,万口起哄”、“一拳既出,立即走红”的民粹主义瘟疫。而且由于传媒的操弄,掀起了远超“文
革”大字报的全国性痴狂。
这正好对应了一位西方学者的论断:“什么是伟大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上海永远不会缺少文化人,也不缺少话题,也不缺少名号。缺少的,往往是让海内外眼睛一亮的文化尊严。这种尊严来自于高度,来自于思考,来自于忧郁,来自于安静,因此看起来与喧腾的市声格格不人。
就像鲁迅不是“海派”,章太炎不是“海派”,巴金也不是“海派”。但正是这种看起来“不落地”的存在,使这座城市着实获得过很高
的文化地位。
他让人明白,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得多。
我曾多次在电话里和李小林讨论过巴金的忧郁。
我说,巴金的忧郁,当然可以找到出身原因、时代原因、气质原因,但更重要的不是这一些。忧郁,透露着他对社会的审视,他对人群的疏离,他对理想和现实之间距离的伤感,他对未来的疑虑,他对人性的质问。忧郁,也透露着他对文学艺术的坚守,他对审美境界的渴求,他对精神巨匠的苦等和不得。总之,他的要求既不单二,也不具体,因此来什么也满足不了,既不会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也不会甜言蜜语、歌功颂德。他的心,永远是热的;但他的眼神,永远是冷静的,失望的。他天真,却不会受欺;他老辣,却不懂谋术。因此,他永远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剩下的,只有忧郁。
他经常让我想起孟子的那句话:“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章句下》)
姆雷特》了:
“泰斗,还是太逗?这是个问题。
“脊梁,还是伎俩?这又是个问题。”
他不是散落在岸边的一片美景,而是一条完整的大河,使沿途所有的景色都可依着他而定位。他是一脉彩色的光缆,为很多并不彩色的历史过程提供了审美可能。
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在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
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忠厚是随处可见的高贵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他财物既不用锁,也无需看管,并没有人会偷窃。他们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却十分慷慨。
一《中国文脉·乱麻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