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翳礼赞》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随笔集,集中收录了《阴翳礼赞》、《说懒惰》、《恋爱与色情》、《厌客》、《旅行的种种》、《厕所的种种》六篇美文,均为谷崎代表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谷崎润一郎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定价:32.00元
  • ISBN:9787510844409
  • 2018-12-21 11:10:58 摘录
    久离故乡的游子,时隔多年后回返家乡,再也没有比进到厕所那昔日熟谙的气味冲鼻而入时,更能将儿时的记忆接二连三地唤醒,让人心底真的涌现“回到家了”的亲切感。
    ……d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1 09:34:33 摘录
    古代中国画作中赝品极多,而且赝画中唯妙唯肖之作不少,这恐怕不全是为了欺骗别人而画。或许对画赝画的人来说,问题不在个人名利,而在是否能与古人同,他们说不定以此为乐!其证据便在虽为赝品但实际上作画精心细密,有能耐以假乱真,画者必须有相当本事以及旺盛的创作热情,绝非利欲熏心之徒可以做得到。由于主要目的在穷究古人创造的美的境界,而不是自我主张,因此作者是谁、姓名为何也就无关紧要。
    也有道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2:28:13 摘录
    总而言之,“疏慵”、“散漫”乃东方人的特色,我姑且称之为“东方式的懒惰”。
    然而,这种习性看似受到佛教、老庄无为思想等“懒人哲学”的影响,实则与这些“思想”无关,而是遍存于日常生活中更为稀松平常的诸层面,其根深蒂固超乎想象,乃萌生于我们的气候风土体质。如果说佛教、老庄哲学是这些环境下的产物,反而更为自然贴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2:13:21 摘录
    自古以来,日本的鬼是没有脚的,但西方的鬼不仅有脚,而且全身透明。从这些细微琐事也可略知一二,我们的幻想与漆黑的幽暗密不可分,而西方人甚至连幽灵也如玻璃般透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1:29:09 摘录
    当我们注视充溢于壁龛木梁后方、花瓶周围、违棚式书架下方等处的幽暗,虽然明明知道那里除了阴影之外别无他物,却仿佛只有那里的空气沉静异常,让人深深感到那一片黑是被永劫不变的闲寂所主宰着的。这时不禁想起西方人所谓的“东方的神秘”,大概就是指这种幽暗令人不知所措的沉静。就连我们,少年时代时凝视客厅、书斋壁龛那阳光照射不到的深处,也会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与寒意。然而,其神秘的关键在何处?讲明了,那不过是阴翳的魔法,如果清除各处所的阴影,壁龛将忽焉还原成空白无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1:25:28 摘录
    对日本人而言,明亮的居室当然比幽暗的房间便利,但终归别无选择。然而,所谓的美往往由实际生活中发展而成,我们的祖先不得已住在阴暗的房间里,曾几何时,竟由阴翳中发现了美,最后更为了美感,进而利用了阴翳。事实上,日本和室的美完全依仗阴翳的浓淡,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西方人看到日本和室,为其简素所惊,之所以会觉得除灰墙之外别无其他装饰,诚然情理中事,因为阴翳对他们而言乃不解之谜。我们则非仅如此,更甚而在太阳光线难以透进的和室,于外侧或搭建衍展屋檐而成的土庇,或附建走廊而成缘侧,让日光更形迥远。如此,反射自庭院的光线渗过纸门,悄悄沁入室内,熹熹微微。我等和室之美,其要素无非在于这间接又微弱的光线。为了让这纤弱、静寂又虚无缥缈的光线,静静地停下停步,好沁入和室壁内,我们特意在和室砂壁上涂上暗色系的颜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1:22:00 摘录
    日本料理被说成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每听此言,我都想回答说日本料理不只是适于看,更适于冥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1:05:46 摘录
    所以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通篇要抒发的,不是“日本虽然没有欧美现代化,可是日本的美(或日本人的美意识)却胜过一切”或“外来的新生事物粗暴地破坏了古老的日本的美”之类的牢骚,而是,我认为,意在言外的、不带排他性的朴素问句:“当我们义无反顾地追求进步时,能否冷静自省,我们的一切行为,是否同时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生活质量变得更好?”并宣示重新取回几乎要让渡给他者的、对于美的诠释权。
    当然,对许多只知道要当下的新、快、大、多的人而言,他们的美好,并不是其他人的美好。
    序言 吴继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1:03:26 摘录
    生活在大量引进外来事物,而且以洋为尚的时代,社会上总是漂漾着一种暧昧的空气,好像先进国的文明体系、包括美的概念一律是理想的、优越的,于是竞相抛弃本土既有的一切,以显示自己的进步。于生活有敏锐感受性的人,包括本书作者,恐怕很难不产生抵抗感。这便成为与谷崎同时代的许多峥嵘的文化人必然要面对,并寻求纾解之道的天命。
    一个社会,当它有意识地进行典范或体系的转移,比方政权的递嬗,政制的改革,文化的输入,或整个由封闭而开放,所要付出的代价,常超乎想象,尤其,这种移转通常没有足够的缓冲时间。革命成功,统治者换班,但民众还是原来那些人,没办法即刻换一个脑袋来适应新的秩序(如果有秩序的话)。如果你只以先进国的尺度作为唯一的、普遍的尺度来测量你的社会,如果你不能理解、尊重民众原有的思维与感情,那么任何新秩序的建立,都将伴随着暴力(为了排除旧秩序),而且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暴力。
    当一个城市的统治者宣称要整顿市容(而且也取得法律的正当性并具有多数民意基础),于是警察就可以对相对弱势的边缘族群(比方摊贩)采取驱离、取缔(或索取放水费、保护费),并不管这些人是否将失去仅有的生存空间;或为了国家的一时性庆典(比方举办奥运或博览会)而强迫大量民众永久搬迁(完全不需征求同意),统治机器都会反复强调: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没有建设就没有未来。谁的未来?
    序言 吴继文
    这既是谷崎润一郎(1886-1965)的时代,也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的写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20 10:58:21 摘录
    所以要真正理解谷崎润一郎这样一位作者,或许不是在他的作品中孜孜于寻迹索隐,甚至落入偏狭的诠释,这只会是对作者很抱歉的误读;反而是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驱使想象力与同理心,一窥他内在的幽微,进而隔空对话,才是进入谷崎文学世界的王道。
    序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