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山2019全新小说 暌违七年 重磅长篇 ................... 【编辑推荐】 ★ 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的首部重磅长篇,历经七年酝酿,也许是她迄今为止最重要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庆山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定价:58.00元
  • ISBN:9787559431523
  • 2021-05-12 17:29:57 摘录
    当人走到此世生命尽头,曾经盖过多大的房子,吃过什么样的美味,穿过如何精美的绫罗绸缎或者获得过多少声名,都无足轻重。人死之时,无法带走积累的财富、贪恋的物品、心爱的人,也不能以这些作为下一世的凭靠。在那时,只会问自己,有没有好好爱过,放下心结,卸掉贪嗔痴的负累。学会原谅,学会接受,真正地努力过,习得智慧与慈悲。有没有获得了却生死的解脱之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13 09:57:24 摘录
    如果我们遇见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在你等待他良久的时候,他也已等待你很久。亲密的连接可以无数世地维持,但一定是经由意识和心灵的彼此扩展和提升而得到。它不回避对方的痛苦,而是去觉知和治愈。与爱相逢,让生命完整,如同望见山岗上的满月落在心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06 09:16:56 摘录
    相会。所有的相会都不是孤立的,是由无法计量和数算的时间和空间所交叠和推动。

    比如两个人之间的相遇,之前他们经历各自漫长而不相知的旅途,但在没有任何预知的节点,看见对方,眼神碰触。各自隐藏在躯体之中的灵魂发出光波,识别出对方的频率。为这个等待他们也许已轮回转世无数个世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06 08:56:46 摘录
    有时我渴望孤身一人去荒芜无人的大森林里居住,不说话,不与任何机器和陌生人打交道,晚上入睡之前给你写封信,记下心里发生过的感受与心念。我不想活得很久,六十岁大概已足够。不想白发稀少,年老色衰,成为一堆干枯的皮囊坐吃等死。老去是无聊而乏味的事,我害怕。怕来不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3-31 09:55:26 摘录
    他说,爱欲是人世很大的考验。它真实、坚强,如同金子,也经常成为一座牢狱。在它混乱的另一面,是我们澄净自性的显示。在它束缚粘缠的背后,是人试图获得的自由。我们一直沉浸在爱之中,只是自身障碍太重,无法看见它,感受到它。爱是我们的本来属性。但只有两个返璞归真的人,袒露出真诚而具备勇气的灵魂,才有可能真正爱上彼此。最究竟的爱是慈悲。它是唯一能够开花结果的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2 22:54:12 摘录
    当他们在一起,彼此是关系存在的唯一核心。这是本能和直接的关系。蜜蜂天性喜爱芳香浓烈的花心,花每年都开,蜜蜂一直再来。这股能量的源头是活的,不是容易死去的关系。死去的关系她经历过多次,这活着的关系让她意识到女性部分的存在。净湖与她分享一切,他的情感对她开放。大部分男人更在意控制与服从。曾经以为相爱的人,起初再怎样激情蓬勃,经过时间冲洗,冲撞碰击,种种较量与妥协之后,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在角斗背后也只是人性的戏现。
    男女之间的大秩序是生育繁衍、维持家庭。她与这个男子,只是用身心点燃一簇微小的火花照耀对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1:01:25 摘录
    在告别之前,一本书还没有读完,有好的意义。相信我。
    这是他在幻海的最后一天。他换掉僧袍,穿运动鞋,深灰色运动裤,毛衣,一件羽绒服。换上日常衣服的他,看起来是个干干净净、有精神的年轻人。但终究仍和普通人不同。也许他看起来显得优雅持重,有一种与现世失联的落魄与华贵。她觉得他走路的样子好看,问他,这是小时候训练过的吗。他说,是的。手臂不要大摆,眼睛不要四处看。一定要慢慢的,不要着急。着急好像是来自身体里面一股比较强烈的无法平衡的能量。会把自己灵魂拆分。
    他说,我们传递出来的身心宁静,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的礼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0:54:32 摘录
    如果在地铁站或路边看到有行乞的人,不管看起来是真的还是假的,他都会默默掏出口袋中零钱。他没有钱,但做这件事从不犹豫。见到就给,不判断,也不分别。
    她有时提醒他,现在很多乞丐都是行骗团队的工具。专门有人组织他们上街行乞,晚上带他们回去睡觉。他们的收入都是要被拿走的。媒体报道过许多内容。她以前一般都不给,因为觉得会助长恶性的团队和动机。
    他说,即便这是被团体操纵的,作为个体,这些人也很艰难。有些钱至少能让他们本人暂时好受一些。我不分辨他们是否成为被控制的工具。在我心中,这是活生生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0:52:04 摘录
    她看到他对书、纸张极为爱惜与尊重。从不把书随便放在椅子、毯子、常有人走或坐的地方。桌子如果不干净,他先擦干净再放上书。印有字的白纸,从不拿来擦拭或清洁其他东西,不随手乱揉。他说,他们从小被教导要尊重带来文化的书籍,保持封面和内文干净完好。如果看到有经文掉在地上,把它放在无人能够踩踏的洁净的地方。但他发现,在城市里,人并不这样对待书和纸。他们的态度轻率而随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0:51:30 摘录
    据说兰花长在不为人知的幽静山谷,它的芳香是天性。当它开放,不思虑过去、现在或未来,只是宁静地展示这当下的美。他人是否看到也无妨。不取悦,不保留,爱着自己。它知道自己即便凋谢也不会死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0:24:34 摘录
    她曾在不同场合见过被光环笼罩又善于表演的公众人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着麦克风和人头攒攒,说出大量激动人心的言语。但这些人从未曾使她折服,她并不信任语言、理论、口号、演说。现在,一位活着的僧侣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不是赫赫有名的法师、圣者,受语言所限,表达的话语都很单纯。他不试图闪烁出修行者和求道者的光芒。
    他是活生生的,看起来平常、质朴而又放松自如的男人。虽然年轻但思想深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0:21:50 摘录
    你是说我们感到饥饿是不真实的吗。
    有时是习惯性的。这并不是说人不需要食物,而是要有克制地适量地摄入。我们并不需要过量的食物,也不需要色香味俱全而只为取悦感官的食物。食物只是提供能量,帮助我们借助肉身工具。感到饿,有时是依赖性的自动反应。把这系统调整过来,减少一顿没有问题。减少食物能让人身心轻盈洁净,妄念减少,睡眠也更深沉。
    世俗习惯中充满这类不能自我认知的黑色区域。贪婪的进食与其他欲望一样,都是假想。如果欲望过剩,会成为心的负担和污染源。欲念太多,生活中需要满足的内容太多,这都是障碍。对我们来说,从小受的训练是,什么事物都可以接受。不需要得到更高级更好的事物。能用的就够。
    她说,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有些难。也许人更宁愿花费时间、精力维持种种欲望的享受和满足。其中,食物与性爱对人来说是最本能、最基本的满足与抚慰。
    在寺院,我们基本上只吃糌粑。虽然现在是现代生活,食物丰富,但寺院仍保持一部分如同古代的生活传统。过多的选择让心智混乱和虚弱。有所克制是必要的。如果人无法克制欲望,习惯简单的生活,就无法练习三摩地禅修。欲望少的人才能够进入禅定。
    他说,让心清明。现在的生活选择与自由太多。交通、通讯、科技的发达,导致实现欲望的方式便利、快捷,心的状态却愈发贪婪、散乱。人类拥有过度的物质是自陷泥潭。应该善用真正的自由。
    如何善用。
    保持正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01 00:02:37 摘录
    她说,现在知识的来源很多,书店,图书馆,各种讲座,人们随时可以看到、听到各种观点和理论。有时人希望通过听一个讲座、看一本书、遇见一位老师,最好一夜之间转换自己的架构系统,让生命翻天覆地。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他说,在佛陀时代,通过听法而顿时得到证悟的修行人,是因为他们根器上等。他们本身像膨胀到极限的气球,只需轻轻一个针尖就可爆破。现在的人,注重物质与欲望的满足,五蕴炽盛,根器和心力远不及古人,却更急功近利,失去耐心。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付出少许努力就能够成为心目中的人。道理以文字记载与流动,但道理不能让人成道。人只能以实践去印证与体知道理。
    她说,很多人每天一早醒来就开始为生活的衣食住行奔忙。稍有些空闲,只想以手机上的资讯、各种新闻、娱乐、游戏、声色剧目来得到放松与刺激。哪有时间思考这些。
    世人习惯以苦为乐,不寻求真理,只相信眼前、手里的事物,并以得到满足和占有的程度来决定悲喜。如果人从来没有产生过对深远事物的向往,不曾体会过求知和修行的渴望,这是一种可惜。只能等待心里的种子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没有什么他人的建议或训导可以带来改头换面。
    如果这个人心里从来没有种子呢。没有种子怎么发芽,开花。
    先种下种子,这需要某种福德。而福德无法自动降临,它需要被累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31 23:56:49 摘录
    她问,仁美,地铁站人多吗。
    很多。他们给我让座,还与我说话。
    对你说什么。
    他们喜欢问,你从哪里来。如果我说从寺院里来,他们爱问,你能不能结婚。
    他们觉得年轻男人不结婚很可惜吧。
    我觉得他们也很可惜。如果人在有生之年不曾想过修行,也没有得到过机缘去听闻法教,一生只是吃喝玩乐,追求享乐,在亲友与财物之中从生到死,就会浪费自己的暇满人身。人身本是我们的工具,应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一直在取悦它、满足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31 23:46:08 摘录
    外界与他人如何举措,与我们对信仰的看法没有关系。我们修行自心,是面对自己的问题。有时外境让人内心消极,但让生命寻找到归途是迫切需要。人所拥有的时间并不多,只是人们很少想到这一点。
    很多人的修行是功利的,带有偏见,抱有目的。一些人或许读过很多书,吸取很多知识和观念,但怀疑与欲望仍会让他留在障碍之中。对于灵魂具备种子的人来说,这是他本来具有的能力,但仍要慢慢清理过往的污染和伤痛,以便让清净的种子自在伸展。
    人的妄念太多,多余的事做很多,无用的话说很多,但最后我们仍是被蒙蔽的。那蒙蔽我们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甘于沉沦其中。我们接受教育,学习常识,纳入自认为理性而可靠的轨道,接受各种文化概念、价值信条、人生规则,而这些不过是慢慢织成囚笼。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