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玫瑾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定价:39.80元
  • ISBN:9787559629470
  • 2022-03-02 17:10:17 摘录
    今天对于公众来说,不是法律意识加强,而是防范意识加强。我们是利用法律的意识在加强,明白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0-27 07:14:28 摘录
    我们一般认识问题都是从空间开始的,而最优秀的思维是长度,是历史的思维,是时间的思维。
    所以我们真正要去研究的是,我们每个在其中的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你把他伤害了?你为什么不好好地过自己的日子呢?你为什么不帮他解决问题呢?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人这一生,你要是看一个点,它就会被放大了;但是,如果你跳出来,看一个长的人生,你就会觉得这个事你看明白了。
    当局者迷,因为被放大的点所迷惑。旁观者也未必清,因为他虽然跳出事外,可是不一定了解事件的全部。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时常自省,用自己人生的过往,不断修正当前行进的方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0-11 18:17:01 摘录
    《鞋带》出轨的这个人,终归是源于他内心的自卑,对自己懦弱封固的不满而把责任归于妻子,以美其名曰遇到了真爱,不过是从新欢那里找到了可以强大外表的虚伪面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0-07 16:16:54 摘录
    人类的大脑,无论它的意志如何强大,都属于强大的、自我欺骗的、自我中心的大脑。发展认知美德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人们头脑中存在自我中心主义,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
    每一种防御机制都代表了一种歪曲、扭曲、误解、混淆和拒绝现实的方式。在经过批判性分析过的经验和未经过批判性分析的经验之间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到洞察力与自我欺骗的对
    每一种防御机制都代表了一种歪曲、扭曲、误解、混淆和拒绝现实的方式。 真实的自我保护应该是去洞察自我,而非包裹原有的自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22 19:46:51 摘录
    有的时候一个事物,一个画面会突如其来地给人一种感受,比如特别美好让人欢喜,但似乎深究原因,细致描述的时候那种感觉就淡了,回到事物本身却又能重燃…有趣 这种观念观感不源于逻辑,无关知识,不是抽象推理的结果,只与直接感知,与已有经历相关…有趣有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7-01 21:18:23 摘录
    这种人犯罪的特点是,动机是非常简单的,但手段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会说他不值,为了十几块钱就把一条人命弄没了,为了几分钟的快乐就把人一家子杀掉了。我们认为不值得,但是他不管,他就这样做。所以这种人的特点是非常冷酷,动机特别简单,但是手段非常残忍。犯罪基本上是他的生活方式,他活一天,他所有的需要,他都会以犯罪的方式来解决。这种人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这类案件是我们侦查中最难的一类。因为这类人作案都是陌生关系,你找不着范围,不知道作案人是哪儿来的。杨某某当年就是流窜四个省,从安徽到河南,从山东到河北,他作一个案子就跨一个省,因此你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你就无从下手。有些案件为什么难以侦破呢?就是因为连他的范围都找不到,你总不能全国排查吧?
    遇到这种人想办法让自己伪装起来,活下去,然后让警察抓到他,断了他再犯的链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7-01 16:35:37 摘录
    窦文涛:你说同性恋是在发育过程中对性的对象产生问题,难道我们曾经有一个阶段对性的对象是停留在同性身上吗?
    李玫瑾:对。孩子小的时候,最大的需求应该就是母亲吧。当然,这个有可能是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也有可能是男孩和母亲的关系。但是,你会发现孩子再长大的话,他就会有同伴关系了。在同伴关系的早期,像幼儿园和小学初期,孩子是没有性别的,那时候叫中性。什么时候开始同性的?就是青春期前期,一般就是小学五六年级至中学。你会发现那个阶段有个现象是男孩和男孩一堆、女孩和女孩一堆,这个就叫同性发展。同性发展就是在大家逐渐长大的时候,要寻找跟自己相同的人作为依赖。在这个依赖的过程中,有的人满足得非常好,有的人满足得就稍微差一点。满足得好的话,他就会跟同性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关系。但有的人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了,不愿意再往异性上发展了。正常情况是,16岁之后就是花季了。所谓花季,就是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了,已经放弃同性了。也就是说同性已经完全满足他了,他可以去接触异性了。可是,有的人同性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说同性很单一,而在异性上又有挫折,这时候就会停在同性上。同性恋有两种,一种叫真性的,一种叫假性的。真性的跟生理上有关,而假性的往往跟他的经历有关。所以,性的概念是非常大的一个概念。性的异常有的是跟生理遗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多数还是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6-30 23:35:26 摘录
    作为人的性知识,应该有“人”的意义。人不是纯冲动的动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文明的动物。所以,人的性绝不只是“性交”的性。作为人的性教育,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人的性知识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依年龄顺序而言)
    第一,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给孩子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的观念。这时候的性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性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儿童时期的性教育工作应当由母亲来做,母亲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交流,告诉他(她)为什么只有妈妈或者爸爸能给他(她)洗澡,这是因为身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看的。我们用毛巾洗他(她)身体一些敏感部位时就要告诉他(她):“这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摸的!如果有人要摸的话,你回来一定要悄悄地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人的秘密。好吗?当孩子6岁了。要去上学时我们在嘱咐孩子的众多话中应该有这样的内容:“孩子,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但是,如果有的老师让你脱裤子,这种话你不要听,而且回来后要悄悄地告诉我。记住了吗?”事实上,很多对幼童的性侵害都发生在孩子完全不懂性的时候。所以,这种教育定要在6岁之前,也就是在上小学之前就告诉他(她)。
    第二,青春初期(12岁前后)的性教育在于让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与修养”。当人进入青春期后,他(她)已经有了性意识。但是,这时候的性教育应该是引导少年先懂得人的性的表达与理解的方式,即性别魅力如何修养、如何展现,如何理解对方的性心理。如何欣赏性别魅力,即社会交往中的求偶与追求,这是恋爱的部分知识。这种教育应该在初中阶段,通过老师讲授、影视演示、课堂讨论来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初中的学生穿着大胆和怪异原因在于,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自我意识”的念头非常强烈,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让人觉得他(她)早熟、自立、大胆、很酷或者很靓。但是,这种打扮意味着他(她)缺乏对性别魅力的理解。事实上,外貌打扮特异的人会给人形成一种前卫感,意味着大胆而什么都不在乎,或者不甘寂寞要出风头等印象。这些印象虽然会吸引异性,但他们绝不是那些打算长久陪伴你的异性。这种外
    貌吸引的应该也是大胆、不在乎、不用负责的异性。除相貌修养外还有性别行为的修养:假如一个男孩在公众场合对母亲大声训斥,假如一个男孩在公共汽车拥挤的情况下凭借自身优势率先闯上去抢座位,假如一个女孩敢对别人大打出手,假如一个女孩敢在公共场合大声骂人…试想,这种异性谁敢请到自家当一生的伴侣?性别魅力可不是性别器官的魅力,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的言谈举止,即外貌与行为的修养展现。所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青春期初始的性教育时一定要告诉孩子:你要如何修养才能让自己获得异性的喜爱和尊重,在这样的修养下,你才能因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遇到一个愿意陪你一生的异性,由此建立一个幸福的港湾。男人的风度,女人的可爱,这其中大有学问,需要学习并修养。
    第三,孩子16岁花季的性教育是人类的性历史教育,从而进步了解“性与法律”“性与道德”的关系。当青春期进入后期时,通过历史课,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如何认识“性对人类的意义”的。性,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且会决定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为什么人类会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为什么会由群婚变成固定的性伴侣?为什么在的“食”“色”这两个基本欲望中,对“性”不仅有道德约束,还有立法管着?为什么在性的行为上,不同的民族、国度、宗教都有禁忌与规则?如果我们不管这一切,如果作为人而不懂得这一切,那么人的生活就没有进化到文明程度,而且其肆意的性放纵会导致人自
    身、家庭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毁灭……
    所以,性教育应该是人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任性到理性、从心理不成熟到心理成熟的过渡教育,是人从刚出生的自然人到青春期前的半自然人,再到成年后的社会人的转变教育,是人由自然水平
    进入文明水平的必经一课。
    摘编自李玫瑾随笔《性教育不等于生殖教育》
    讲的很好,希望做父母的多看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6-30 23:02:00 摘录
    作为人的性知识,应该有“人”的意义。人不是纯冲动的动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文明的动物。所以,人的性绝不只是“性交”的性。作为人的性教育,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人的性知识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依年龄顺序而言)
    第一,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给孩子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的观念。这时候的性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性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儿童时期的性教育工作应当由母亲来做,母亲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交流,告诉他(她)为什么只有妈妈或者爸爸能给他(她)洗澡,这是因为身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看的。我们用毛巾洗他(她)身体一些敏感部位时就要告诉他(她):“这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摸的!如果有人要摸的话,你回来一定要悄悄地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人的秘密。好吗?当孩子6岁了。要去上学时我们在嘱咐孩子的众多话中应该有这样的内容:“孩子,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但是,如果有的老师让你脱裤子,这种话你不要听,而且回来后要悄悄地告诉我。记住了吗?”事实上,很多对幼童的性侵害都发生在孩子完全不懂性的时候。所以,这种教育定要在6岁之前,也就是在上小学之前就告诉他(她)。
    第二,青春初期(12岁前后)的性教育在于让少年懂得“何为性别魅力与修养”。当人进入青春期后,他(她)已经有了性意识。但是,这时候的性教育应该是引导少年先懂得人的性的表达与理解的方式,即性别魅力如何修养、如何展现,如何理解对方的性心理。如何欣赏性别魅力,即社会交往中的求偶与追求,这是恋爱的部分知识。这种教育应该在初中阶段,通过老师讲授、影视演示、课堂讨论来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初中的学生穿着大胆和怪异原因在于,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自我意识”的念头非常强烈,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让人觉得他(她)早熟、自立、大胆、很酷或者很靓。但是,这种打扮意味着他(她)缺乏对性别魅力的理解。事实上,外貌打扮特异的人会给人形成一种前卫感,意味着大胆而什么都不在乎,或者不甘寂寞要出风头等印象。这些印象虽然会吸引异性,但他们绝不是那些打算长久陪伴你的异性。这种外
    貌吸引的应该也是大胆、不在乎、不用负责的异性。除相貌修养外还有性别行为的修养:假如一个男孩在公众场合对母亲大声训斥,假如一个男孩在公共汽车拥挤的情况下凭借自身优势率先闯上去抢座位,假如一个女孩敢对别人大打出手,假如一个女孩敢在公共场合大声骂人…试想,这种异性谁敢请到自家当一生的伴侣?性别魅力可不是性别器官的魅力,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的言谈举止,即外貌与行为的修养展现。所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青春期初始的性教育时一定要告诉孩子:你要如何修养才能让自己获得异性的喜爱和尊重,在这样的修养下,你才能因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遇到一个愿意陪你一生的异性,由此建立一个幸福的港湾。男人的风度,女人的可爱,这其中大有学问,需要学习并修养。
    第三,孩子16岁花季的性教育是人类的性历史教育,从而进步了解“性与法律”“性与道德”的关系。当青春期进入后期时,通过历史课,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如何认识“性对人类的意义”的。性,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且会决定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为什么人类会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为什么会由群婚变成固定的性伴侣?为什么在的“食”“色”这两个基本欲望中,对“性”不仅有道德约束,还有立法管着?为什么在性的行为上,不同的民族、国度、宗教都有禁忌与规则?如果我们不管这一切,如果作为人而不懂得这一切,那么人的生活就没有进化到文明程度,而且其肆意的性放纵会导致人自
    身、家庭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毁灭……
    所以,性教育应该是人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任性到理性、从心理不成熟到心理成熟的过渡教育,是人从刚出生的自然人到青春期前的半自然人,再到成年后的社会人的转变教育,是人由自然水平
    进入文明水平的必经一课。
    摘编自李玫瑾随笔《性教育不等于生殖教育》
    讲的很好,希望做父母的多看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6-30 10:35:44 摘录
    对抚养人的依恋现象一般会保持到12岁上下。当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出现与依恋期相反的心理表现,一般表现为与抚养人争自主、独立的权利,还出现与抚养人的想法或要求完全相反的行
    为表现,即出现逆反心态。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功能将逐渐减弱。
    0到12岁是窗口期,一旦错过了,很难再塑造孩子的社会人格,可能智商没有问题,但感情方面过了窗口期,几乎不能挽回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6-29 23:40:50 摘录
    李玫瑾:凡是搞爆炸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基本上是一根筋。一根筋有什么问题呢?人的心理发展路径是这样的:人生下来以后,遗传首先决定了他的智力,然后就看怎么养了,养的过程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发展,包括言语和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遗传基因就有点缺陷,在养的过程中又养得不到位,就容易出问题了。我们知道在孩子痛苦的时候,你马上就过来和不马上过来,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到6岁之前,在这个过程中有爱和没有爱的抚养,孩子出来就是两个类型了。没有得到爱的孩子对人是没兴趣的,因为他觉得你不是我快乐的来源。相反,我一呼喊就有人来,而且来的人很多,大家都很爱我,我跟人就很友好。凡是搞爆炸案的都属于第一类,也就是他跟人不友好,对人无所谓。但是,这种孩子的智力也会发展,要是真正发展得好,也就不出什么危险了。可是,如果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说学上不下去了,或者所学的专业不是他很喜欢的,他就会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凡是用炸药来犯罪的人基本上都是什么人呢?第一没谈过恋爱。第二,完全是独狼,没朋友。第三,跟家人的关系有问题。
    这么一分析有道理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6-29 08:49:51 摘录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吧,尤其关键时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Fei
    2020-06-28 16:33:1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