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洛莉·戈特利布
  • 出版社: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 定价:68.00元
  • ISBN:9787553522838
  • 2022-08-14 12:43:51 摘录
    没有什么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让人害怕了。
    ——詹姆斯·鲍德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8-14 12:41:57 摘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4-10 22:31:26 摘录
    归根结底,我不想掉入被“愚蠢的”慈悲心支配的陷阱,佛教里说要心怀慈悲,但根据约翰的世界观,一种“愚蠢的”慈悲心是指:即使你知道人们需要重新审视现状,也知道此刻的仁慈终将带来比诚实更严重的伤害,但你还是不会把事情挑明,只因为你不想伤害别人的感情。人们常常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和配偶、对待瘾君子,甚至对待他们自己。与之相对的是智慧的慈悲心,是即使知道忠言逆耳,也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出充满关爱的当头一棒。q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22-04-09 23:54:20 摘录
    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面对一次治疗,人们绝不愿意去想象的是,即使自己把所有该做的都做对了,还是有可能抽到一支下下签。但如果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厄运,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我想让朱莉沿着自己选择的路去走——况且以我贫乏的经验,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但似乎这么做对她起到了帮助作用。
    “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反正她看上去对结果很满意。”朱莉的肿瘤医生说。
    我知道那不是我的功劳。我做的最有价值的事不过是努力让她保持本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4-09 23:16:32 摘录
    当我面对那些正在经历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的)抑郁症的患者,我就会跟他们这样说:“想象浴室就在前面。离你只有五步之遥。你看得到,却过不去。”这时就要先迈出第一步,再走下一步。不要一次去想五步,一次只迈好一步。迈好了这一步,再去走下一步,你终究会到达浴室的。同理,你也能成功地迈向明天、迈向明年。一步一个脚印。他们或许无法想象抑郁症状能在短期内缓解,但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想。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4-09 22:16:50 摘录
    这些描述是不是听上去一边倒?确实。一个故事有许多种不同的讲法。要说在行医之路上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是心理治疗师口中“不可靠的故事叙述者”。不是说他们有意要误导别人,只是每个故事都有许多条线索,人们总是避开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吻合的线索。而来访者自述中所谓“绝对真实”的部分,也不过是基于他们在那个当下的观感。让一个热恋中的人描述她的另一半,再在这对爱侣离婚之后问她同样的问题,每次你都只能听到故事全貌的一半。

    我感觉自己是在从上帝视角俯视着这一切,目睹一个神志不清的自己以惊人的速度经历了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我现在的状态是又震惊又困惑,我不懂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你怎么能在一个人身旁安然入睡,与她共同计划生活,同时又悄悄地纠结着要不要离开?(其实答案很简单:这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叫做“心理间隔化”。但现在我正忙着用另一个防御机制——“否认”——来拒绝看穿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4-09 21:44:37 摘录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确实,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难对付的人(或者用约翰的话来说,都是“蠢货”)。我敢打赌,就算要你立刻说出五个你觉得真心难相处的人也不难。这些人里有的你能避则避,有的或许碍于血缘而避之不及。但我们常常不能意识到:有时真正难相处的,是我们自己。
    没错,有时自身即地狱。
    有时我们就是自己的绊脚石。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从前行的路上挪开,奇迹便会发生。
    心理治疗师会为来访者竖立一面镜子,但同时,来访者也是医生的镜子。心理治疗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每一天,来访者带来不同的问题,我们也会在自己身上反思这些问题。如果我们的反思能帮助来访者更透彻地看清自己,那我们也可以透过他们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样的双向过程发生在我们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时候,也发生在我们自己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我们是镜子,反射着对面正在反射我们的镜子,互相照见自己未曾发现过的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4-09 16:33:32 摘录
    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不满迁怒于外界,在名为《我无比重要的人生》的现实情景剧中拒绝承担自己的戏份。我了解那种感觉: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愤慨中,坚信自己绝对正确,还觉得受尽了冤枉和委屈。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十分了解痛苦,我知道痛苦总是和丧失紧密相连。但我还知道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变化也常常伴随着失去。无所失则不得变,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要帮助约翰,我就得知道变化会令他失去什么

    我们几乎可以和任何人讨论我们的生理健康甚至性生活,但只要一提及焦虑或抑郁,或是难以抑制的悲伤,对方看你的表情多半会是:“现在立刻马上,快跳过这个话题。”
    但我们究竟在惧怕什么呢?这又不是要你盯着某些黑暗的角落,只要一开灯就会出现一群蟑螂。萤火虫也喜欢黑暗的地方呀。黑暗的角落里也有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总得先去看了才能发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安静或吵闹,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不速之客总会找上我们。既然连治疗师都有心魔,也就证明: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问题。认识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尝试和自己的心魔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不再非要和内心那个引发困扰的声音争辩出个青红皂白,也不用再依赖酒精、暴饮暴食或是上网来麻痹我们的感受——虽然我的同事们也都把上网看作是“最佳短效非处方类止痛剂”。

    心理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困境负责。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且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建构生活,他们才能放手去改变。然而,人们常常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或条件等外在因素。既然问题是由别人或客观因素造成的,是外界的错,那又有什么必要去改变自己呢?毕竟就算自己决心去改变,外界也还是老样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4-04 01:46:49 摘录
    痛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她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可以很安全,不需要面对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互动,这样她就能避免受到新的伤害。她可以用内心的批判来为自己开脱: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我本来就一事无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22 17:17:06 摘录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或者说,只要能够看到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改变了面对问题的态度:
    在书里,有人更积极地找人求助,有人更坚定地付出了代价;有人会调整计划,定出更合理的日程表;有人会及时行乐,把握当下能把握的每一分钟;有人会说出他对一件事的真实感受,即使它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有人终于为曾经犯下的错误忏悔,不在乎是否获得原谅……这些过程很痛苦,同时也是改变的必经之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