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晓春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定价:24.80元
  • ISBN:9787561757277
  • 2020-06-30 18:06:3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30 18:06:09 摘录
    表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30 18:00:40 摘录
    多年前我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个问题生常在我的课上出问题。我做了几次工作,他不闹了,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别人上去,把他忘了。过了一两周,他旧病复发,又影响我讲课,我才又注意到他。这件事引起我的深思:为什么我对学生的退步这样敏感,立刻作出反应,而对他的进步却这样麻木,不加注意、不加表扬呢?我的任务到底是培养学生成才,还是只管维持秩序、不出事就得了呢?由此我又想起了从书上看到的一件事。一位家长由于孩子吵闹不休而火冒三丈:“你们从来都不能安安静静兴玩一会儿!”一个孩子答道:“我们当然能。只不过我们安静的时候你根本没注意罢了。”这位家长很受震撼,他说:“我决心以后不再把孩子们的好举止视为理所当然了
    某工读学校有两个学生个在弹吉他,另一个想借,前者不给,且者硬要,打起来了,一同去找老师评理。老师听了他们的陈述,开口就映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很高兴。”二人莫名其妙。老师接着说:“第一,你都想弹吉他,这是好事。第二,你们没有继续打下去,说明你们用武力决问题的愿望被压下去了,这是进步。第三,你们来找老师评理,说明们心中有老师,有真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两个学生本准备各挨一批,没想到都受了表扬,立刻主动和好了。在这位老师眼里,两个学生是王在进步中的同学,如果老师思想方法不对头,一听说打架,他就可能想又给我找事,屡教不改!”于是在他眼里,这两个学生就完全成了另一变成“惹事包”了。人的认识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是带着主观色彩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10 21:09:10 摘录
    本节谈到的班主任角色—“学习者”,是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切入的,这个角度长时间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教师这种职业对人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据我看这种问题在中小学班主任中是相当严重的。
    对此,拙著《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中曾举例说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10 20:26:0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10 20:25:2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10 20:16:30 摘录
    学校还有一个吸引学生之处,这里有同龄人,有小伙伴。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交往的需要是每个人都有的,孩子更是强烈,而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共同活动中的情感交流,是传媒无法提供的。你会发现,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到同学家却吃得很香。他在同学家吃的不是饭,吃的是人际交往。我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很差的孩子,在学校受尽了贬斥,却仍然爱上学,只因为那里有小伙伴,有下课十分钟。交往的吸引力常常超过传媒,这是学校可以开发的重要资源。可惜现在许多教师还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点。如果能在教学中搞许多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宽松的自愿的活动,作为班主任肯定威信大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10 20:12:43 摘录
    当知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时,教书比较容易。过去在农村,十里八村“种有一个读书人,除了他别人都不识字,除了他别人手里也没有书,求学的人群
    当然要拜他为师,而且唯教师之命是听,他于是享有极大的权威。城市里情况有些不同,但大学生也很少,所以,提起谁是大学生,人们还是要另眼相看。现在教育普及了,识字的人占绝大多数,中学生遍地都是,大学生如过江之鲫,博士都不属于“稀有动物”了。现在要上学,不进学校也行,有广播电视学校,有业余学校,有各种补习班,还可以请家教,更不用说上网了—什么都能查到。这些“平行学校”打破了正规学校对知识的垄断,也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物以稀为贵,人亦如此。知识不神秘,知识的占有者自然也就不威严了。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教师头上的“灵光圈”消失了,知识占有者走下了神坛。记得我上小学时,拿老师当百科全书,从
    来不敢想象有哪种知识我知道而老师不知道。现在可不同了,学生从大众传播媒介获取大量的知识,许多知识学生知道而老师不知道,已经成了正常的
    现象。这就形成了所谓“知识倒挂”的局面。大众传媒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知识,另一方面也夺走了学生相当一部分注意力,给教学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显然,你讲课再生动,比不上赵本山的小品,内容再丰富,比不上电视连续剧,材料再新鲜,比不上电视上各种专题栏目。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科学本身在相当程度上是枯燥的。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把各门课程都变成故事和游戏。所以,在浅层次的吸引人方面,你竞争不过电视机,你注定要处于劣势。作为科任教师,你会感觉教书的自信在流失,与此同时,你作为管理者的自信也会流失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06 16:49:49 摘录
    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角色自我期待)非常重要,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角色,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这种角色,于是你就会真的成为这种人。这也可以叫作自我暗示、自我角色引导。当然,这种角色定位指的是实际定位、真实想法,而不是口头宣言。

    我们在后面第三章里把班主任分成九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角色有不同的理解:觉得自己应该像学生的母亲,他就会逐渐变成“班妈”型班主任,觉得自己是学生的上级,“学生就得听我的”,他
    就会变成“班官”型的班主任。班主任在自己塑造自己。

    那么,班主任应该具备怎样的角色意识才算是正确的呢?

    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因为班主任是一个复合角色,只有一种两种角色意识是不行的。据我看,今日要做好班主任,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角色意识: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至于这几种角色在某位班主任身上按什么样的比例搭配,那是无法统一要求的,而且正因为色调不同,才会造就各种不同风格的班主任,形成百花齐放的班主任舞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06 16:48:11 摘录
    现在班主任几乎相当于学生的“顶头上司”,相当于学生的“公共长”,这种体制肯定会强化学生的行政意识,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并不利。真正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要在管理相当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经常看着上级的脸色行事,他就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研究。人的智慧绝不是“管”出来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6-06 16:47:13 摘录
    各种检查、评比应该减到最少。班主任能自主策划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领导把住大原则),才能有成就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研究状态。没有主体性的课题研究肯定是伪科研,现在伪科研太多了

    但是,请注意,一旦某领导真的这样做了,他却可能出乎意料地遭到很多班主任的反对。为什么?因为这些班主任已经习惯当“齿轮”和“螺丝钉”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严重退化了。他们的腿是软的(缺钙),你让他们站起来,他们站不起来。他们对领导的主观主义的瞎指挥既反感又依赖,嘴里怨气冲天,行动上又离不开。给他自由,他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现在班主任工作的危机并不只是体制和领导造成的,此种体制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很多反对这种体制的人,其实正是这种体制的坚强支柱,只不过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