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写给无神论者的宗教》主题在于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30.00元
  • ISBN:753275779
宗教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其理念上的远大追求,也因为它以_种很少有世俗体制曾经做到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各路宗教力图将伦理道义和形而上学的理论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介入到了教育、时尚、政治、旅游、酒店、入会仪式、出版、艺术、建筑等诸多实务领域,其涉猎范围之广泛和驳杂,足令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世俗运动及相关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都相形见绌、难免汗颜。凡对观念的传播和影响感兴趣者,都不难在宗教身上找到魅力无穷的例子,它们堪称这一星球上最为成功的教育和思想运动。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这里有必要讲一讲餐饮的问题,因为现代生活中群体归属感的缺失也反映在我们吃喝的方式上。当然,现代世界并不缺乏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场所,城市照例仗其饭店餐馆的数量和质量而引以为豪。可是,值得关注的是,几乎到处都缺少那些可以帮我们把陌生人变成朋友的场所。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基督教一方面重视在公共空间发布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明智地认识到,我们的善恶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中的同伴塑造着。它清楚,人太容易甚至很危险地受到本人生活圈子的影响,随时会内化并模仿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与此同时,基督教也承认,我们的特定社交圈子基本上是多种无序力量的一种组合结果,包括了从我们童年、求学、社区、工作各方面筛选出的各色人等。在我们固定打交道的数百人中,品行端正超乎想象、心智健全赐人力量、思想不凡启人向上的出类拔萃之辈可能不会太多。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基督教的神学家们知道,我们的心灵受困于古希腊哲学家所谓自制缺失,这是指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交织状态,即虽然知道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却又持续地不愿意行动,不管是因为意志薄弱还是因为心不在焉。我们一方面拥有智慧,另一方面却缺乏恰当的力量在生活中实施这一智慧。基督教把大脑描绘成一个懒散而又易变的器官,它很容易留下印象,但又永远在改变自己的关注焦点,并且永远在抛弃自己的原先承诺。有鉴于此,基督教提出,教育的中心问题并不是如何去对抗无知(世俗教育家们即主张对抗无知),而是我们如何能够去对抗自身的惰性,此即不愿意身体力行我们在理论层面上已经充分认同的想法。基督教赞同西塞罗的劝导,说公共演说家应当拥有三重能力:证明、娱乐、说服,此外,它也追随希腊诡辩学派的观点,坚信所有的课程都应当既诉诸理性,又诉诸感情。总没有理由让震古烁今、颠倒众生的思想在含混不清的瓮声瓮气中表达出来吧。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在基督教看来,这是道德与精神健全的标志。只有骄傲者和虚荣者才会矢口否认自己的虚弱,诚恳的人总能够毫无愧色地公开承认,自己也有时候靠在大型木制圣母的脚边流过眼泪,况且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对马利亚的崇拜将虚弱锻造为一种美德,并因此修正了我们惯于把成人与孩子一刀两断的非此即彼态度。与此同时,基督教在调节我们的需求时做得得体而审慎。它允许我们分享母性的抚慰,但不会强迫我们去直面本人对真实母亲挥之不去、无法摆脱的欲求。基督教不会提及我们自己的母亲,它不过是提供了某种想象的快乐,使我们重返孩提时代,再次沐浴在一位世界之母的悉心关爱之中。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对无神论者而言,《旧约>中最能给人宽慰的篇章之一应当是<约伯记>,该篇所关心的主题是,为什么坏事会发生到好人头上。值得玩味的是,对于这一问题,该篇拒绝提供立于信仰基础上的简单答案。相反,它提示道,我们这些人无法知道为什么事情按照既有的方式发生;我们也不应该总是把痛苦解读为惩罚;我们应当提醒自己,我等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秘的宇宙中,个人的顺逆沉浮真有点无足轻重,特别是如果拉远视角来看问题,更可意识到,一己际遇简直不足挂齿。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走到这一步,则我们离上帝给约伯的忠告就不远了。上帝的建议是,不要强调自己多么重要,受了多少委屈,也不要一心想着去改变个人的屈辱,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并且欣赏自己本质上的微不足道。在一个无上帝的社会里,生话中的重大危险就是,它缺乏对超然存在的提醒,因此,一旦遇到扫兴的事情乃至最终的毁灭,我们难免手足无措。既然上帝已死,人类便增加了站到心理舞台中央的风险,而这点对人类恰恰是有害的。人类想象着自己是自身命运的主宰,于是乎践踏大自然,忘却大地的节律,否认和否定死亡,不愿敬重自己抓不到手中的一切东西,直到最终在锋利的现实面前撞个头破血流。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艺术也是如此。即使是最为波澜壮阔的场景,如果刻画得毫无才气和想象力,则只会招致漠视与厌倦。因此,艺术家的任务是要找到新的方法,撑开他人的眼皮,使其能够欣然接受这些了无新意却又非同小可的理念。一部基督教艺术史就是由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所组成,一个个天才艺术家不断地冲击着早不新鲜的伟大真理,以保证观赏者能够一次次受到心灵的震颤,在圣母的谦卑、约瑟的忠诚、耶稣的勇气、犹太当局的残暴面前继续着自我完善的进程。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一个这样的庙堂可以专门敬奉大都市的勃勃活力,另一个可以专门敬奉渺无人烟的冰冻荒原那种沁人心脾的宁静,还有一个可以专门敬奉热带太阳的烂漫希望。这些庙堂将为那些本来隐逸不彰的当地精神提供一个寄身的家园,它们合在一起将启发我们要把旅行当作一种补救自身生存状态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或消遣的行为。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从世俗世界浪漫主义的角度看,商品化意味着多样化、高质量、纯真性的丧失。但就其最佳方面而言,商品化过程使得生命中捉摸不定、稍纵即逝却又意味深长的成分更容易地得到体察、更可靠地得到分享。我们固然不必秉持宗教的或者超自然的信条,但依然需要借助固定的仪式,来更好地品味诸如友谊、群体、感恩、超然等概念。我们且莫以为能够自行通达这些境界,大家还是要借助体制来提醒自己心中的这些需求,并且要借助体制以充满魅力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如此才能保证滋养我等心灵中最健忘、最缺乏自知的部分。
Tani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03-30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