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对“镀金年代”集体性迷狂与沉沦的个人主义式救赎。 这些哀沉自省的文字,与其说揭露了现实的荒诞,不如说照亮了意识的错乱, 并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基本心态与情绪的破碎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许知远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 定价:36.00元
  • ISBN:7802564069
愤怒可能充满快感,却代价不菲,它容易遮蔽你的感受力,令你陷入姿态的窠臼,进而滋生出狂妄。批评权力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但如果你的眼中只有权力与压迫,则未免偏颇。谴责时代的空洞、大众的盲从、试图建立某种文化标准固然没错,但变成一个僵化的启蒙精英同样危险,是莱昂内尔·特里林说的吧:“我们天性中的某种悖论引导着我们,一旦我们使我们的同胞成为我们启蒙关注的目标,接着我们就会使他们成为我们怜悯的目标,然后成为我们智慧的目标,直到成为我们强迫的目标。”倘若对照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这一切都似曾相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一九三一年的前八个月,苏联驻纽约的贸易处收到了超过十万份移民申请,大萧条中的美国人想前往苏联工作与生活。这还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向外移民,申请者或多或少读过畅销一时的《新俄国的首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故事》,被其中描绘的苏联生活迷住了,那里没有失业与剥削。几千名美国人最终被苏联接纳了,当然,他们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多在劳改地丢掉了性命。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3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孟德斯鸠说,社会不是异类成分偶然凑合而成的,也不是人为的构筑,而是自然长成的,它从“气候、宗教、法律、政府政策、惯例、风俗”获得确定的特性,并且这些影响力的结合产生一个普遍的精神。同样,这种精神也将塑造商业行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3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寻找集体归属感、寻找民族的独特性并没有错,所有的民族都有着类似的经验,人们永远会迷恋于“什么令我与众不同”这样的命题。但是夸张这种独特性,用独特经验来遮蔽普遍经验,却预示着危险。历史经验、习俗、政治制度、商业贸易、种族、肤色、审美、食物、地理条件,它们必然会给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带来独特之处。但这种独特既是复杂、含混的,也往往是阶段性的产物。让我们重温T. S.艾略特的精妙论断:“我们对种族了解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杂种。”种族如此,更何况文化、政治传统,它必然是不同的观念碰撞的结果,它仍将不断地被修正。更危险的是,用这臆造出的、整体性的“独特性”来压制内部的不同声音。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挫败,不断提醒我们,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独特价值,不是来自整体性的努力,而依赖于每个人、每个群体的自我发现。当社会每个人、每个群体寻找出自身的目的与意义,彼此不断地碰撞与妥协,才构成了国家的价值与目的。而当个人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当社会的多元价值被建立起来,人们也会发现并不需要总把认同与归属感寄托在空洞的中华民族上;而当人们习惯于多元社会中的相互辩论与质询时,人们也就再难成为狭隘的民族独特性的拥护者。
麦兜史努比 //这篇写的很不错,今天的中国,这种风气愈演愈烈。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3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军国主义日本都曾滑向另一个极端。阴谋论和屈辱感都曾在它们各自的社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无一不认定自己身处一个四面危险的困境,无一不认定世界对自己充满误解,无一不觉得自己受尽屈辱,无一不坚信自己的国家及文化的独特性,无一不压制社会内部的争论,无一不试图让自己的国民确信——个人毫无价值,唯有献身于国家才是崇高的人生……在这样的时期,社会转型的痛苦、历史的屈辱、野心家的煽动、对荣耀的渴望,奇妙地混杂在一起,酿成一杯浓烈、诱人的苦酒。在这杯迷人的苦酒之后,转型的震痛变成了难产。
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刻,一方面,人们普遍感到挫败及愤怒,人人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大国崛起带来了惊人的幻觉,同时对昔日的屈辱和别人的阴谋念念不忘。自省与质疑的声音难以出现,独立的社会组织难以生存。当愤怒和焦虑不能转化成建设性力量时,它们也就常常演变成破坏力。它们也加强了民粹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吸引力,因为投身其中可以暂时忘却孤立无援、挫败与困扰,可以享受到片刻的虚荣与权力……但这虚荣与权力,却很可能通向更大的悲剧。
麦兜史努比 //但愿是杞人忧天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3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托克维尔在法国不断的革命与复辟中,看到了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它既非理性设计的结果,同时又需要基本的原则,更是与富有远见与道德的精英群体有关,在他看来,法国的困境恰与贵族精神的普遍衰落有关,他也确信,一个优良的政治社会不是法律创造出来的,而是情感、信仰、观念以及心灵习惯的产物。而政治自由也不仅局限在政治领域,它是一个社会的尊严、创造力的来源,为保障这种自由,一个国家的信仰、习俗、民情与制度一样重要。任何国家都可能制定出优良的法律,编订出色的宪法,创造出民主的形式,但只有当政治参与、自立、合作和讲求道德的习惯深入公民的日常思考和行动时,自由才会繁荣。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经过这么多次革命,中国的各种社会组织都被摧毁殆尽,它们的重生正压力重重。
倘若这个国家,人人都感到了变化的迫切性,而且意识到不可控的变革浪潮的吞噬性,那么首要的挑战就是如何让这些社会组织再度生长起来,它们像是沙地中的植被,是防止尘暴的最佳方式。而当人们为变革争执不休时,也必须意识到所有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个人的丰富性与崇高性、个人的独立意志与自由精神。当个人丧失了主体性,被视作某种工具时,即使用这种工具来追求自由和民主,它带来的也不过是新的悲剧。
麦兜史努比 //康德说,人非工具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军事强人、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中国人着迷于“国家富强”。在它的名义下,种种言论与行动,不管它们多么荒诞不经、罪恶累累,都获得了天然的合法性,它变成了不可质疑的神话。即使奥运会与世博会充斥着对中国成就的自得,你也感觉到北京与上海的主办方都有一颗急于取悦外来者的心。即使他们已经财大气粗、挥金如土,却依旧渴望来自别人的认可。
我们生活在一种通过集体来拯救个人的虚妄幻觉中,也让我们把世界视作一个粗鄙的丛林——认定权力和金钱决定一切。原本是一种手段的“国家富强”,变成了目的本身。于是,当我们逐渐抵达这一目标时,发现它内核空洞,毫无意义。正是因为寻找不到“国家富强”的内在意义,它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奢侈而空洞的形式表演。
此刻的中国不正生活在这样的迷惘时刻吗?——它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新获得的影响力,它也不知道自己该在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支配它的仍是延续了上百年的情绪——物质上的追赶、对屈辱的报复。而模仿与反对本身,无法提供意义与目的。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中国的转变和增长,经常被贴上各种时髦的标签。它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成功转型,是开放的全球经济的受益者,是成功的经济政策的榜样。但在归纳种种发展模式时,人们经常忘记了布罗代尔那句简单却准确的判断:“人力一直是人类唯一重要的工具和能量形式——是人类单凭肌肉和大脑建设一个文明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变化,更像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崛起时的另一个翻版。政治权力、市场力量,成功地结合到一起,将个人、土地、环境以及各种资源,都纳入一场浩大的资本转化过程。因为将两百年的转变挤压进三十年,这个过程尤其残酷。潘毅曾用一句触目惊心的话总结这些打工妹与中国制造——“女性从青春期向结婚期过渡的这个生命阶段,恰好与中国从社会主义经济向全球资本主义过渡的这段社会时间啮合在一起。”这不也正是这两代大多数人中国人的命运吗?这多重的巨大转型,压在他们身上,他们感受巨大痛苦,却说不清楚原因。但他们的尖叫声,却被忽略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罗伯特·赫德在一百四十年前对清王朝海军的辩护。他说海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像是树上的花朵,倘若树木有问题,你又怎么能苛责花不够鲜艳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那次南方讲话中,一个新社会合约签订了,让我们共同保持系统的稳定,而我给予你赚钱的自由。这些企业家都是这个合约的受益者与共谋者。也正是个合约不仅挽救了中国社会,还把中国引向崛起之路。但这个合约的内在困境从未消失,它在短期内带来蓬勃的成果,却注定无法持续。
倘若商业世界要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它必需有赖于一个多权力中心的社会的建立。法治的成功给予公平竞争的场所,教育与文化的成功带来创造力,政治的成功防止过大的贫富差距,宗教与艺术抵御庸俗的市侩主义盛行,给人生提供意义……只有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与力量被建立起来,商业行为才能正常持续。这些企业家曾获得的过度声誉,或是他们此刻的愤怒,都与这失衡有关。这一切失衡的核心问题则是权力的难以约束。强大的、持续的官僚系统,一直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特征。而如今,我们仍未逃离这历史的阴影。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们的国家逐渐变成了傲慢无能的权力和愤怒而偏见的民众的结合体。它们都在一刻不停地制造情感与理性上的荒漠。在这片荒漠上,人们无法公正地思考,理性地分析,富有情感地理解他人……人们拼命表达自己的主张与愤怒,却很少自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不是在要求人们冷漠,而是相信,毫无节制的抒情,既会妨碍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容易稀释掉我们的情感浓度,很多时候,人们会爱上自己的“崇高”与“同情心”,而不是受难者。每个人的一生、每个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总会遭遇到各种不测。人的悲剧性似乎在诞生一刻起就已开始,他/她注定走向死亡。但是正是这种内在悲剧性,给予人生以厚度和丰沛。我们赞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或是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因为他们在不可逆转的环境中仍保持了镇定和勇气,这种镇定与勇敢赋予了人类以尊严,提供了人生活的意义。那些苦难的面庞当然值得同情,但同情也有着更深沉的形式,这种深沉使得同情可以持续得更久,并可能上升到良知。
麦兜史努比 //单一的同情,恐怕是最无用的情感,起码是之一。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一个国家的勇气不是表现在,当他跌到时,立刻爬起来拍着胸口说——我没事,我很坚强;而是他会思考,为何我会摔倒,如何能够避免下一次,不因为同样的问题再摔倒。这种思考注定是痛苦而不安的,因为正视自己的弱点总是让人不安,但它值得一做。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对于反抗者来说,暴力最多只能摧毁一个旧体制(很多时候,它连旧体制都不能摧毁,它更多带来的是自相残杀),而不能带来一个新社会;对于统治者来说,暴力只能通过恐惧求得一时的稳定,它永远不能提供真正的合法性。
但每当社会陷入动荡时,人们就都忘记了历史教训,纷纷对暴力寄予厚忘,因为它最简单、最直接,最能释放烦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你却经常发现自己成为批评对象的俘虏,“理性”变成了偏执,“冷静”退化成固执,而你批评的对象仍层出不穷,傲慢地我行我素。正如有人评论李敖,他一辈子和蒋氏父子斗争,结果也被局限于这种斗争,他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而终其一生,他的学识、思想与想象力被笼罩在斗士的阴影之下。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当我们沉浸于只言组词的嘲讽时,一定误以为自己已消解了这可恶的权力体制,其实一点没变,嘲讽只是为上面裹了一层糖衣,但我们进行自我麻醉,还将此视作一次反抗。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无形中,世界的一部分被遮蔽了,因为习惯了不去谈论它们,它们甚至开始变得不存在了。而对于另一些人,这些禁区则强烈地吸引他们去探索,以至于除去禁区,他们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想谈论。他们变成了另一种自我审查者。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作家与知识分子,与海外的异议人士,不正是这两个不同极端的自我审查者吗?他们经常相互指责,却使用了同样的方法。他们被缓慢地侵蚀,逐渐丢失了自己。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刻的中国,你会感到,比起那些层出不穷的荒诞与丑陋,同样让人沮丧的是,人们失去了分析与探讨这些问题的能力与耐心。因为这种思维与精神的混乱,我们把所有的问题简化为政治制度问题,把所有的情绪都转化为焦虑与愤怒。以这样的方式,不仅更难找到方案,而且常会选择粗暴的方案。在对解决方案的急切寻求中,是人们对于个体责任的推卸,不愿付出道德上、智力上的探索,只希望获取外界的、别人的、最好是一揽子式的答案,他们只要遵从这答案即可。历史已经提供了很多教训,在个人的道德与智力的自觉性觉醒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常是灾难性的。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一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地位日趋边缘化,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无足轻重。他们曾是王朝的变法者、革命的策动者、党派的组建者,也是广场政治的鼓动者。讽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剧变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又被剧变的浪潮一一吞没。这一次次吞没,也导致了他们地位的边缘化,增加了他们的无力感,而无力感又激发了他们言行的激进化。
在我们的时代,你可以轻易感觉到这种撕裂的状态。大部分知识分子投入体制的怀抱,用独立性换取安全与荣耀,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充满了愤怒与绝望,沉浸于言语反抗的快感,自命为受压迫群体的代言人。选择中间道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试图捍卫某种更具超越性的价值观的努力,变得日益困难。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