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詹姆斯·格雷克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定价:69.00元
  • ISBN:7115331804
“人类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他们重新要以集信息为生,尽管这看上去有点不和谐。”马歇尔·麦克卢汉在1964年如此评道。时值电子计算和赛博空间( cyberspace)刚刚出现,他的预言走在了时代前面。
DeJew //信息时代的特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3-30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一个电路上承载的波有不同的频率,工程师称之为波的“频带”。频率的范围,也就是频带的宽度,简称“带宽”,可以作为这个电路容量的度量指标。如果一条电话线可以传送从400赫兹到3400赫兹的波,那么它的带宽就是3000赫兹。奈奎斯特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计算“信息传输速率”。他指出,若要想以特定速率传输信息,那么信道需要特定的、可度量的带宽。“如果带宽过小,就必须降低信息传输速率。(但后来人们发现,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心的设计,即使信道只有很小的带宽,也可以发送复杂的讯息:比如,只能用手敲出高低两个音符的鼓。)
鐘鐘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02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薛定谔认为,能够短暂地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或至少看上去如此,正是生物体“看上去如此神秘”的原因。生物体看上去像永动机那样运作,使得许多人相信它们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超自然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流行的观念,生物体依赖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或能量而存活,也被他视为荒诞不经。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而此一卡路里热量与彼一卡路里热量之间也并无高下之分,那么交换又有何益处呢?相反,他指出:生物体以负熵为食。
鐘鐘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08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基因不会“衰老”。它在一百万岁时死亡的概率,不会比只有一百岁时更大。它在一代代的身体当中迁徙,为自己的目的、以自己的方式操控着这一具具身体,并在这些终有一死的身体衰老和死亡前抛弃了它们。
鐘鐘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08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生物圈的大多数成员并无法见到信息圈;对它们而言,后者是个不可见的平行宇言,其中的成员好似飘荡的游魂。但对我们来说,它们却不是游魂,或者说不再是了。在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生物当中,我们人类是唯一种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物种。这就仿佛我们发展出了所需的第六感,从而感受到了长久以来与我们共存却不为我们所见的东西。我们识别出了信息固的许多物种,并给它们起了带有唾讽意味的名字,比如都市迷思和僵尸流言,好像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确信自己已经确实理解它们了。我们还将它们养在了装有空调的服务器农场里。然而副如此,我们毕竟无法占有它们。当一段耳熟能详的旋律在我们耳边素绕不去,一热清彻底改变了时尚潮流,又或者一个恶作剧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长达数月,然后又如快速兴起时那般快速消退时,你说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鐘鐘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1977年,由天文学家卡尔·萨根领导的委员会特别制作了一张留声机唱片,并将两份副本分别放到了与小汽车差不多大的“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探测器上。当年夏天,它们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所以这条讯息是被放在了星际漂流瓶中。除去自身的模式之外,它并不含有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抽象艺术: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的第一支前奏曲,由格伦·古尔德(Glen Gould)演奏。又或者说,它的意义其实是,“这里有智能生命”。除了巴赫的前奏曲,唱片中还收录了其他若文化中的音乐片段,以及一些地球上的自然声音:风声,浪声,雷鸣声;五十五种语言的口头问候语;蟋蟀、青蛙和鲸鱼的叫声;轮船汽笛声,马车行进声,以及一段摩尔斯代码的击键声;等等。除了唱片,探测器上还带有唱头、唱针以及一份简要的使用图解。不过,委员会没有费劲去准备部留声机或电源。也许外星人总能找到某种方法,将金属纹槽的模拟信号转换成他们大气中的声波,或者其他适应他们感官的输入。
鐘鐘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10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量子计算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量子计算机能同时占据很多状态这一能力,立刻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1994年,在尚还无人知道如何实际构造量子计算机时,贝尔实验室的一名数学家就已经想出了为量子计算机编程来分解因子的方法。他就是彼得·肖尔( Peter shor),一个解题神童,很小的时候便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其他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其聪明的算法为这个领域开辟了了道路,因而通常被人们称为肖尔算法,虽然他自己只是简单称之为因子分解算法。两年后,贝尔实验室的另一位研究员洛夫·格罗弗( Lov grover)设计出了一种搜索大型的未排序数据库的量子算法。这种搜索问题在一个信息无穷无尽的世界里是道经典难题,就好比大海捞针。
2009年,在一次会议讨论中,希伯来大学的多里特·阿哈龙诺夫指出:“量子计算机,从根本上说,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标志就是肖尔算法。但革命之所以出现的原因,除去量子计算机预示的令人振奋的实用前景外,还在于它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样的问题是容易的,什么样的问题是困难的。
但赋予量子计算机威力的特质,也让它们变得极其难以操控。如果想从一个量子系统中获取信息,我们就需要观察该系统,但观察也就意味着会干扰到该系统的量子魔力。在众多量子比特并行处理其呈指数增长的操作时,我们是不能看的;而一旦试图去测量其错综复杂的概率,它们就会退化成经典比特。量子信息是脆弱的。欲知计算结果如何,只有等到量子操作结束。
量子信息如幻似梦——它们稍纵即逝,永远不会像白纸黑字那样稳定地存在。正如本内特所说:“许多人可以阅读同一本书,并得到相同的讯息。但在试图告诉别人你做的梦时,你对梦的记忆就变了。到最后,你会忘记那个梦,而只记得你对梦的描述。”反过来,量子擦除是一种真正的撤销:“可以说,甚至上帝也会忘掉先前之事。”
鐘鐘s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07-10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