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定价:62
  • ISBN:7509775892
托马斯以不指名道姓的方式批评安瑟伦过于轻率地从对神的想象推论出确实存在的结论。他认为从“我设想一个完美无瑕的神”,只能推论出“神存在于我的想像里”,并不代表他确实存在。而托马斯所想到的还远不止于此,他认为讨论“一切所能想象中最伟大的”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所能想象中最伟大的”若非大到我完全无法想象,那就是太小了;不管我想象出的是什么,我永远都还可以想象出比它更大的东西来:在最大的已知数之上,总是还有“加一”的可能性。因此,安瑟伦的上帝存在论证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所想象中最伟大的”根本不存在。
迦乙 //永远都有更聪明人存在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2-16 添加
此章节有8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一位不来梅的脑部研究学家杰哈德·罗斯写道:“人类之所以有一个特别大的前额叶皮质区,绝对不是因为急需要它。说得贴切点,它是人类平白得到的配备。”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1-0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休谟在寻求“我”的过程中徒劳无功。因为灵魂和“我”都并非可经验的实体。人类并不需要一个“我”才能觉察感受、概念和情感,这些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因此“我”完全不是真实的,而是众多想象中的一个。休谟所想到的唯一一个可以解救“我”的想法,是“我”、可能是像“感觉的组合”这样的东西。
迦乙 //哈,我是谁? 倒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冗杂了一个人一声的所思所想。 --鄙人之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1-0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根据(弗洛伊德)这套想法,人类的精神活动乃是由三个主管单位所决定的:本我(ES)、自我(Ich)和超我(Uber-Ich)。弗洛伊德将此三分法视为自己的成就,但其实尼采就曾经使用过这三个概念来说明类似的功能。本我形同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本能元素。饥饿、性欲、妒忌、仇恨、信任和爱等决定了本我。与本我对立的是超我,它代表的是人类经由教育习得的规范、理想、角色、楷模和世界观。自我夹在两者之间,其实是个被强大对手蹂躏的可怜虫。它臣服于本我、超我和社会环境三个主人,并试着调停三者之间的冲突。然而自我颇为软弱;一般来说,不接受自我控制的本我能够胜出因为它能摆脱掉意识;无意识的本能以及幼童时期的影响和塑造是无法窥探的,因此也无法轻易加以整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6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的脑部如何储存印象、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事物,以及区分所依据的理由等,这一切都仍是个谜。为了能完全有意识地回忆起某事,并独立将它从记忆的抽屉中拉出来,我显然必须能够用“语言”来记起这个经历。而这个经历虽然不需要像背诵出来的诗句般一字不漏,却必须是我们能够反省的;就我们所知,一种完全脱离语言的反省对人类的脑部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所知的一切都和语言有关,那么语言这个出类拔萃的认知媒介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否给了我们一张进入真理的特别通行证?它能将世界的客观知识传达给我们吗?
迦乙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1-27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精确语言的失败并不在于维也纳学圈的成就不佳,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因为“精确语言”在词义上就不符合人性:它完全误解了人类演化和语言的基本功能。因为语言发展的驱动力并不在于对真理和自我认知的渴望;其可能的动力应该来自相互理解的社会需求。
迦乙 //语言本身是为了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开始的思考。但在人类没有语言之前是如何思考的,我无法想象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1-27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康德以前,许多哲学家把道德解释为“对上帝负责任”,而一个以上帝悦纳的方式去行为的人就是道德的,其生活就是正确的。然而康德却让道德脱离人对上帝的责任,人应该对自己负责,而非对上帝负责。这就是所谓“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的思想关键。
snowandsnow //想起了王阳明,心外无物,一切答案只需向自己的内心去找寻。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第18章
尊严的诞生:堕胎是道德的吗?
snowandsnow //第18章讲的是堕胎的道德问题。先是设置了一个环境,当另一个人的生命已经与你息息相关,而事先可能是在你并知情的情况下形成的,这时你还有选择的权利吗?再继续深入下去就是,如果这个人是婴儿呢?婴儿算不算人呢?从什么时候起算人呢?这问题就复杂了。 康德认为从胚胎起就已经算有人性尊严的生物了。胚胎的自由与尊严奠基于其父母。再展开就残酷了:就是只有在自愿且有合法婚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胚胎才是自由和有人性尊严的人……这就有其时代背景(当时主人侵犯女仆的情形下允许女仆堕胎显然更人性)先翻篇。 再来看第二种观点: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者很现实会考虑肚子里的婴儿对快乐和痛苦的感知度有多少? 这个程度与父母将来承担的快乐痛快相比谁更重要。还有何谓快乐?边沁认为快乐是最广义的快感体验。穆勒则认为这太低级了,应包含更高价值的愿意和意图。但功利主义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它是以结果来进行比较的,那么谁知道堕胎的妇女将来就不会后悔不会承担因堕胎产生的精神折磨呢?这样的结果到哪里是一个头呢?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如果说肚子里的婴儿因为没有更多精神上的意图和愿望的话,那岂不是说两三岁以下的小孩都可以不受保护了。这肯定不是一个人性化社会可能接受得了的。 第三种观点是豪瑟的,他引入了“直觉道德”,单纯用理性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听到直觉哲学家都会摇头,因为哲学家就是试图用理性的方式去解释世界。但“没有一种哲学可以抛弃价值观,而“价值”本质上并不是理性想象出来的,而是感受到的。”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三个月前还属于不具意识的生命的话,那么三个月后的胎儿在直觉上我们认为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已经是越来越大了,父母们除了依据各种建议衡量自己的感受外是不可能有更多理性的取舍标准了。 现在下一章将继续延伸讨论:让一个人死,甚至是基于其自身愿望的死,在什么情况下道德上能站得住脚。 这书讨论和涉及的问题太多太杂了,简直吃不消。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19章
人生的尽头:
应该允许安乐死吗
snowandsnow //本章是从上一章堕胎结束另一个生命延伸过来的,人是否可以在别人的协助下安乐死。其实我觉得大多数都是支持人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死的,只是涉及到安全和道德问题。目前存在三种选择:1、积极协助病人安乐死;2、消极协助安乐死;3、通过临终关怀方式降低病人痛苦。 赞成的观点主要是:1、安乐死是人自主权的一部分;2、民调显示多数人赞成积极协助死亡合法人(但这个很可疑,也有民调显示在有临终关怀选项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增强临终关怀);3、积极协助死亡合法化比消极协助死亡更透明更好管理。 反对的声音主要是(我简化了一下):1、在医患关系中,积极协助死亡符合医生天职吗?(个人认为没问题)2、能保证确定是病人意愿吗?怎么避免病人家属或医生因为自私的原因滥用积极协助?3、会不会造成不再在临终关怀和其它更有效手段上投入资金和发展? 作者的结论 :国家应该尽可能投入增加临终关怀,并让间接协助死亡更透明管理更有效,减少人们要求积极协助死亡的需求。不论从病人还是从医生来说,临终关怀都更人道合理。在这个医疗保险政府预算不断缩减的社会环境下,人对自己死亡自主权的论点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在对社会可能造成不人道或不可接受结果的问题上,人类的自主权其实是很有限的。 问题继续:人是这样,动物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6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20章
香肠和干酪以外:
可以吃动物吗?
snowandsnow //本章讨论的是人与动物的关系。 1970年辛格出版了《解放动物》一书,认为:尊重生物及其生存权的决定性原因,是他有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其实当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很容易作出决定,因为与动物必须付出身体、生命以及无法言说的痛苦相比,人类单纯的口腹之欲是微不足道的。辛格认为“自我意识”是让生命绝对值得受保护的条件。但这个自我意识会将刚出生的婴儿和牧羊犬这样的动物拉到同一水平线上,这是人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显然,光有“公平”是不够的。 所以人在与动物相处的时候是不可能只理性思考,将人类生命和动物生命做不同的评价是人自然的本能。在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必须是以自己和其至亲为中心,然后是朋友,再来是同类大众,最后才轮到动物。 作者最后认为,要不要改变自己的吃肉习惯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但无论是从理性还是感性上来说,少杀害动物少吃肉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显然都是更合理的选择。但在这个问题的度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敏感度来决定了。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6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第22章
鲸鱼的痛苦:
为什么应该保护环境?
snowandsnow //本章思考的问题比较大,就是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地球上这些其它的生物。 也是先来陈述一些事实,1973年签订的《华盛顿公约》,全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据说自那时起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当时还有的物种中又有一半绝种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时森林面积小了一半儿,每天都有数百物种消失,而它们可能甚至都还没有被人发现过。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代表着十亿至百亿个碱基对的复杂遗传特征永远消失。 乍看来答案很简单,“现在死亡的是树木,接下来就是人类了。”为了大气层,我们需要雨林,为了气候和饮水,我们需要干净的海洋,世界是一个单一而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个物种都有其重要的意义。真的是这样的吗?至少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看法,因为“多元物种在生态上的意义”至今根本尚未完全厘清。 这章作者好像没有进行总结,我自己总结一下: 1、大自然本身并不具有“美丽善良”的特性,人类也并不是唯一具有危险性的破坏因素。地质灾害、陨石、残酷的基因存亡战……上百万物物种在人类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人类造成的物种绝灭为什么就值得被批评呢?生态自然并不会因其自身就应该受到人类的保护,否则我们应该为每年因饥饿造成的700万人死亡高兴,因为他们的死显然有助于天然资源的保护; 2、生态保护是因人类自身需要为出发的,但所有生物都应该被保护就很可疑。如果只是因为保持生物多样性为将来留有可能的话,那么保护其不被灭绝就可以了。鲸鱼的屠杀为什么制止不了,因为日本人很理直气壮地说:鲸鱼值得保护的是它的稀有性,而不是它们的生命权。显然似乎这也不圆满; 3、如果保护是因其能对生活和痛苦的感受能力为标准的话,那么一种动物的稀有性并不会加强其感受痛苦的能力。那么猪牛羊马都应该有被不被杀害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因为某些物种稀有或者是长得好看。面对低等级的生物一样应该谨慎,我们对它们了解太少了,我们要保护的动物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尊重人类具有非常复杂的感受能力,和橡树这些物种有不同的价值这一事实,人类的生命权和其它动物的生命权之间是有差别的,而且是渐进的,是依照对生活感受的复杂性来决定的,如果物种保护不首先考虑高复杂性生物生命权的话就没有意义。 现在就有了这两种矛盾,我们在什么时候为了人类利益而改变自然,而什么时候又不可以呢?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6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23章
复制人眼中的世界:
可以对人进行复制吗?
snowandsnow //这章比较简单,是关于克隆人的探讨。 96年时世界上第一只复制羊多莉诞生了,引发了全世界对复制技术的广泛争论。最终多莉在03年死于肺炎。对人而言,复制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再生性复制”,一种是“医疗性复制”。 显然在动物身上的复制研究并不多少争议,被广泛抵制的是对人的再生性复制。比较欣慰的事,不仅大部分国家都明确禁止复制人,技术上难度也非常大,动物身上的复制成活非常低。如果技术上可行,这样复制出来的人通常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我们的整个自我理解和对我们文化的理解都是基于“独一无二”之上的,“难以对自己说“我”的人,通常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从他的存在来看,他是“可分割的个体”,永远贴着“复制品”的标签。除非他永远不知道这个事实,并永远不认识他的原型。但研究型的胚胎复制则在法律上明显被区别对待了。因为胚胎算不算人有没有人的尊严上来看这个问题至少是并不严重。当然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离不开人的卵细胞,它的提供却是一个道德争议的问题。 再来看医疗性复制,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培养,理论上来说它可以被培植成任何想得到的组织,将来有望取代被破坏的细胞。还有一种是成年干细胞,成年干细胞有很大局限性,比如脑部的干细胞可能只能用于培养脑部组织,但目前来看成功率很高,人们对成年干细胞的研究有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这一章似乎只是后面章节的一个引子,基因工程并不只是道德问题,还有很大的社会伦理广度。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胚胎着床前基础诊断。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24章
任君挑选的孩子:
生殖医学将往何处发展?
snowandsnow //这章是接着前面关于胚胎研究继续讲生育问题的。 现在读完我觉得读完这本书我的世界观都得改,感觉世界风险太高了,处处都是坑儿。科技的发展真的是将人类引向更好吗…… 故事先从一对夫妇挑选人工受精的方式挑选孩子性别开始。这项技术本来是想用于国民健康的,比如有血友病的家庭选择生女孩则遗传血友病的可能性就相对更低。但这项技术且不说会不会导致性别比例问题(很多国家似乎并不担心这个),它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可能性越多,父母们的欲望会越大,能选择性别的将来必然会期望能选择头发颜色、眼睛颜色等等特征,订制出来的宝宝,是大家期望和能接受的吗? 胚胎着床前基因诊断就是这项技术的统称吧,它原本也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景:1、帮助危险性遗传病家庭筛选后代;2、给无法自受孕的家庭一个生育机会。这些内容其实严格上来说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道德障碍,问题主要是可能带来的社会道德后果。这是不是干涉了上帝的工作?人有选择一个健康的而不要一个残疾的孩子的权利吗?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就很严重了,是不是说可以把精神和身体上残疾的人归类为“无生存价值”的而取消其生命权呢?这是不是和纳粹很像了?另一个担心恐怕是更加现实,就是只有富裕和上层阶层可以选择生育出健康、貌美、聪明的孩子,而穷人家的孩子会天然后丑笨下去……而且外表的有意选择结果会被孩子们接受吗?如果不做这样的选择而沦为边缘人孩子们又能接受吗?这可真是两难的选择。如果到了那一步,恐怕人们就开始幻想让人类性格上更温和、更有道德的可能性了吧。 这些想象充满了可能性。一方面是国家希望能保护下一代的生命价值不被现在父母影响,但这是国家应有的权利吗?另一方面国家确实有义务阻止社会遭受可能潜在的损害,必须得权衡潜在的益处和可能的伤害。“生殖医学的新可能性就在这个道德与司法的角力场上争取着活动的空间。” 到了这里我已经很惊恐了,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未知的风险。但本章结尾作者的暗示更是让我觉得雪上加霜,相比起遗传和生殖医学来说,脑部研究更是一个可怕的尚在沉睡的巨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们可以说,神就是极大值,我们无法想出什么东西超越他。不过,如果拥有一切伟大属性”属于我们对神的想象的话,那么“他是存在的”也就是其属性之因为如果他不存在,那么他至少就会缺乏一个属性,也就是“存在”,而他就不是神了。也就是说,必须存在一个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出有什么比他更伟大的了,否则这个想法就会是荒谬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神存在!我不知道读者觉得这个说法是否有说服力,但是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话,我得说明责任并不在我。
迦乙 //我:。。。。。。竟无言以对,什么鬼逻辑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7-12-16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一个“所有人都能绝对依照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世界,应该也不会是个天堂。而我们也许该想想许多外在的约束确实有其正面意义:它们给了许多人稳定和安全,若是没有了它们,恐怕将不会是众人之福,因为人们应该不会想要脱离家庭、脱离家乡的温暖、脱离温馨的回忆而生活吧。

那么,针对“是心理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心理?”这个问题,答案也就是:两者都对。行为和脑部状态活跃地交互影响,呈现了由行动与存在、存在与行动组成的无尽连续性:“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 Do be do be do)(嘟比嘟比嘟)至于在这个串联里有多少自由的活动空间,则因人而异,并且它与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也依赖于我在物质上的自由,即我的经济能力。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8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这个以你对财产的理解为根据的基本原则,早在1766年英国人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 Sir WillianBlackstone)就在他著名的《英国法释义》卷二里明确写出来了:“没有什么比财产权更能刺激人类的想象力、更吸引人类的热情;财产权是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独占和控制,并排除这世界里任何其他个体的任何权利。”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8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作家伯尔( Heinrich Boll)有一篇短篇小说《职业道德沉沦轶事》( Anekdotezur Senkung der Arbeitsmoral):在一个地中海的港口,正午的艳阳下躺着一名无所事事的贫穷渔夫。有一位观光客对他说话,并试着说服他应该去捕鱼。“为什么呢?”渔夫想知道。“好赚得更多的钱啊!”观光客回答。他追不及待地计算着,多少次的额外渔获就可以让这名渔夫变成一位富人和拥有众多雇员的老板。“目的何在呢?”渔夫又想知道。“为了拥有足够的财富,好悠闲地躺在阳光下享受宁静的生活呀!”观光客解释说。渔夫听了之后回答说:“但是这件事我现在就可以做了啊!”接着继续倒头睡去。
snowandsnow //原来故事出处在这里。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29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因为唯一真正知道人生意义为何的,是蒙提·派森( Monty Python)。他们在自己的同名电影中说道:“现在,我要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了;其实,那真的没什么特别的,你只要试着对别人友善、别吃太油腻的食物、偶尔阅读一本好书、让朋友来探望探望你,并且与其他所有种族和国家的人和谐共处就好了。”而如果你问我的话,我的回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亻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4-30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