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定价:62
  • ISBN:9787509775899
  • 2019-01-02 08:56:28 摘录
    一位不来梅的脑部研究学家杰哈德·罗斯写道:“人类之所以有一个特别大的前额叶皮质区,绝对不是因为急需要它。说得贴切点,它是人类平白得到的配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30 23:11:46 摘录
    ……因为唯一真正知道人生意义为何的,是蒙提·派森( Monty Python)。他们在自己的同名电影中说道:“现在,我要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了;其实,那真的没什么特别的,你只要试着对别人友善、别吃太油腻的食物、偶尔阅读一本好书、让朋友来探望探望你,并且与其他所有种族和国家的人和谐共处就好了。”而如果你问我的话,我的回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亻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30 23:09:29 摘录
    因此,“人生有个特定的意义”也许不是个美好的想法,而且,对人生意义的寻求也经常会在年事已高时有所改变。年轻人还会找寻客观的意义、一个人生目标,年纪大了则往往会问:我这一生到目前为止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我是否正确地度过了我的人生?而这时对意义的探求已无法满足其原本抱负宏伟的认知要求。原本是哲学的思考变成了心理学的总结,甚至可能是自我辩护。而重点其实不是“意义”,而是“实现”我是否在我的人生里成就了什么曾经让我高兴,而且至今依然让我欣慰的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30 23:08:08 摘录
    关于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只能够主观地回答:我在我的人生里看见了什么意义。原因很简单:“意义”并不是世界或自然的性质,而是典型的“人的构思”。“意义”是脊椎动物脑部的想法和需求,因此我们不可能在世界里找到一个“意义”,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赋予意义,而意义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9 11:44:5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9 10:34:20 摘录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作家伯尔( Heinrich Boll)有一篇短篇小说《职业道德沉沦轶事》( Anekdotezur Senkung der Arbeitsmoral):在一个地中海的港口,正午的艳阳下躺着一名无所事事的贫穷渔夫。有一位观光客对他说话,并试着说服他应该去捕鱼。“为什么呢?”渔夫想知道。“好赚得更多的钱啊!”观光客回答。他追不及待地计算着,多少次的额外渔获就可以让这名渔夫变成一位富人和拥有众多雇员的老板。“目的何在呢?”渔夫又想知道。“为了拥有足够的财富,好悠闲地躺在阳光下享受宁静的生活呀!”观光客解释说。渔夫听了之后回答说:“但是这件事我现在就可以做了啊!”接着继续倒头睡去。
    原来故事出处在这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14:19:58 摘录
    ……这个以你对财产的理解为根据的基本原则,早在1766年英国人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 Sir WillianBlackstone)就在他著名的《英国法释义》卷二里明确写出来了:“没有什么比财产权更能刺激人类的想象力、更吸引人类的热情;财产权是一个人对外在事物的独占和控制,并排除这世界里任何其他个体的任何权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13:17:27 摘录
    ……一个“所有人都能绝对依照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世界,应该也不会是个天堂。而我们也许该想想许多外在的约束确实有其正面意义:它们给了许多人稳定和安全,若是没有了它们,恐怕将不会是众人之福,因为人们应该不会想要脱离家庭、脱离家乡的温暖、脱离温馨的回忆而生活吧。

    那么,针对“是心理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心理?”这个问题,答案也就是:两者都对。行为和脑部状态活跃地交互影响,呈现了由行动与存在、存在与行动组成的无尽连续性:“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 Do be do be do)(嘟比嘟比嘟)至于在这个串联里有多少自由的活动空间,则因人而异,并且它与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也依赖于我在物质上的自由,即我的经济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13:16:56 摘录
    ……一个“所有人都能绝对依照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世界,应该也不会是个天堂。而我们也许该想想许多外在的约束确实有其正面意义:它们给了许多人稳定和安全,若是没有了它们,恐怕将不会是众人之福,因为人们应该不会想要脱离家庭、脱离家乡的温暖、脱离温馨的回忆而生活吧。

    那么,针对“是心理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心理?”这个问题,答案也就是:两者都对。行为和脑部状态活跃地交互影响,呈现了由行动与存在、存在与行动组成的无尽连续性:“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 Do be do be do)(嘟比嘟比嘟)至于在这个串联里有多少自由的活动空间,则因人而异,并且它与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也依赖于我在物质上的自由,即我的经济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13:16:46 摘录
    ……一个“所有人都能绝对依照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世界,应该也不会是个天堂。而我们也许该想想许多外在的约束确实有其正面意义:它们给了许多人稳定和安全,若是没有了它们,恐怕将不会是众人之福,因为人们应该不会想要脱离家庭、脱离家乡的温暖、脱离温馨的回忆而生活吧。

    那么,针对“是心理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心理?”这个问题,答案也就是:两者都对。行为和脑部状态活跃地交互影响,呈现了由行动与存在、存在与行动组成的无尽连续性:“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 Do be do be do)(嘟比嘟比嘟)至于在这个串联里有多少自由的活动空间,则因人而异,并且它与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也依赖于我在物质上的自由,即我的经济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13:16:16 摘录
    ……一个“所有人都能绝对依照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世界,应该也不会是个天堂。而我们也许该想想许多外在的约束确实有其正面意义:它们给了许多人稳定和安全,若是没有了它们,恐怕将不会是众人之福,因为人们应该不会想要脱离家庭、脱离家乡的温暖、脱离温馨的回忆而生活吧。

    那么,针对“是心理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心理?”这个问题,答案也就是:两者都对。行为和脑部状态活跃地交互影响,呈现了由行动与存在、存在与行动组成的无尽连续性:“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 Do be do be do)(嘟比嘟比嘟)至于在这个串联里有多少自由的活动空间,则因人而异,并且它与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是否可以实现自我,也依赖于我在物质上的自由,即我的经济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8 11:33:12 摘录
    《存在与虚无》的书名有个颇为简单的含义。萨特认为,人类是唯一能够思考“不存在的东西”的动物,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具有复杂而完整的想象力,无法去想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也无法去想尚不存在的东西,而人类却能发明出从未存在过的事物:他们能说谎。一种生物的想象力越丰富,它就越自由;而相反的(萨特如此认为),这也意味着人类作为“赤裸裸的存在”,根本没有实体性。动物有固定的本能和行为模式,而人类却不同,人类必须先找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神学家和哲学家一直误解这个事实,而都想探求规律和模式以定义人类,然而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里,这些由价值以及道德规范所确定的本质也就不再有意义了。人类的唯一存在就是他的感觉:恶心、恐惧、担心、无趣以及荒谬。萨特称自己的哲学为“存在主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6
  • 2018-04-27 18:48:05 摘录
    ……而我的哲学之旅则始于一则格言。就在来到小吃店的第一个晚上,有一块如墓碑般嵌在墙上的石版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写着:

    To be is to do(存在就是行动)
    ——苏格拉底( Sokrates)

    To do is to be(行动就是存在)
    ——萨特( Satre)

    Do be do be do(嘟比嘟比嘟)
    ——辛纳屈( Sinatra)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6 16:24:53 摘录
    ……根据(弗洛伊德)这套想法,人类的精神活动乃是由三个主管单位所决定的:本我(ES)、自我(Ich)和超我(Uber-Ich)。弗洛伊德将此三分法视为自己的成就,但其实尼采就曾经使用过这三个概念来说明类似的功能。本我形同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本能元素。饥饿、性欲、妒忌、仇恨、信任和爱等决定了本我。与本我对立的是超我,它代表的是人类经由教育习得的规范、理想、角色、楷模和世界观。自我夹在两者之间,其实是个被强大对手蹂躏的可怜虫。它臣服于本我、超我和社会环境三个主人,并试着调停三者之间的冲突。然而自我颇为软弱;一般来说,不接受自我控制的本我能够胜出因为它能摆脱掉意识;无意识的本能以及幼童时期的影响和塑造是无法窥探的,因此也无法轻易加以整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26 15:56:29 摘录
    第24章
    任君挑选的孩子:
    生殖医学将往何处发展?
    这章是接着前面关于胚胎研究继续讲生育问题的。 现在读完我觉得读完这本书我的世界观都得改,感觉世界风险太高了,处处都是坑儿。科技的发展真的是将人类引向更好吗…… 故事先从一对夫妇挑选人工受精的方式挑选孩子性别开始。这项技术本来是想用于国民健康的,比如有血友病的家庭选择生女孩则遗传血友病的可能性就相对更低。但这项技术且不说会不会导致性别比例问题(很多国家似乎并不担心这个),它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可能性越多,父母们的欲望会越大,能选择性别的将来必然会期望能选择头发颜色、眼睛颜色等等特征,订制出来的宝宝,是大家期望和能接受的吗? 胚胎着床前基因诊断就是这项技术的统称吧,它原本也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景:1、帮助危险性遗传病家庭筛选后代;2、给无法自受孕的家庭一个生育机会。这些内容其实严格上来说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道德障碍,问题主要是可能带来的社会道德后果。这是不是干涉了上帝的工作?人有选择一个健康的而不要一个残疾的孩子的权利吗?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就很严重了,是不是说可以把精神和身体上残疾的人归类为“无生存价值”的而取消其生命权呢?这是不是和纳粹很像了?另一个担心恐怕是更加现实,就是只有富裕和上层阶层可以选择生育出健康、貌美、聪明的孩子,而穷人家的孩子会天然后丑笨下去……而且外表的有意选择结果会被孩子们接受吗?如果不做这样的选择而沦为边缘人孩子们又能接受吗?这可真是两难的选择。如果到了那一步,恐怕人们就开始幻想让人类性格上更温和、更有道德的可能性了吧。 这些想象充满了可能性。一方面是国家希望能保护下一代的生命价值不被现在父母影响,但这是国家应有的权利吗?另一方面国家确实有义务阻止社会遭受可能潜在的损害,必须得权衡潜在的益处和可能的伤害。“生殖医学的新可能性就在这个道德与司法的角力场上争取着活动的空间。” 到了这里我已经很惊恐了,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未知的风险。但本章结尾作者的暗示更是让我觉得雪上加霜,相比起遗传和生殖医学来说,脑部研究更是一个可怕的尚在沉睡的巨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