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周维东编著的《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的
……
[ 展开全部 ]
文学史研究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书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启发意义。
[ 收起 ]
作者:周维东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定价:34.00元
ISBN:753294934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实际上,曹雪芹是一种「犯」而「不犯」。关键在于曹雪芹为潘又安选择的这个丈母娘,和为晴雯垂危之际选的浪荡嫂子一样,在艺术上太棒了。没有她
的势利,就没有这个震撼人心的悲剧了。这里有司棋潘又安之间的情感错位,加上司棋母亲的观念错位,等于将艺术感染力乘了二次方。这种死法跟《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样的,罗密欧跟朱丽叶也就是时间上的一点错位,是吧?长老给她吃了一种药,就说暂时是死了,叫她等着,等她醒来一看,罗密欧自杀了,她也自杀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都没有商量过,曹雪芹不懂英文!不可能是抄袭的。怎么搞的,为什么不约而同呢?这是错位的艺术规律在起作用。
刻奇人类研究中心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6-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中国「现代」问题的复杂性,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是「启蒙的结果」与「启蒙」本身的混杂。由于中、西步入「现代」的时间差,中国开始迈进现代时,「启蒙的结果」在西方已经琳琅满目,并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可以说,通过打开国门,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的最直观的「现代」,正是启蒙运动之后的各种成果,成为中国开始寻求「现代」的基础。所以,在五四时期,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并非偶然,不同知识分子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中国国情的理解,选取不同「主义」,并力图将它们发扬光大,是必然会出现的局面。不过,这种情况造成了历史的含混,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同「主义」之间相互排斥、论争,让整个现代变得既不平静也不理性,成为认识中国现代的难题。我觉得,这种「含混」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是客观的混乱。简单说,便是历史上秉持不同「主义」的知识分子之间,没有意识到(或无暇顾及)「主义」之间的共同基础和需要,从而造成互相不能说服的局面。第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混乱。具体说,便是研究者或者因为不了解历史,或者有意回避某些现象从而形成文化传播中的混乱。譬如,中国现代文化中出现的所谓「自由主义」和「左翼」的分歧。在历史当中,这两派知识分子虽有分歧,但并非水火不容、毫无共识,两派知识分子同刊发文,在某些问题上保持同一态度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是到了「阶级斗争」思想被高扬之后,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两派思想存在的共识基础才被完全抹杀。
刻奇人类研究中心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5-28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上编:空间的史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引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为什么是“民国”?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下编:空间的方法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引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以报纸为中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何为“民国空间”?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结语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结语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残春”体验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后记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上编:空间的史学
引论
第一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二、为什么是“民国”?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下编:空间的方法
引论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以报纸为中心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一、何为“民国空间”?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结语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结语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一、“残春”体验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上编:空间的史学
引论
第一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二、为什么是“民国”?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下编:空间的方法
引论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以报纸为中心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一、何为“民国空间”?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结语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结语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一、“残春”体验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总序之一 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的势利,就没有这个震撼人心的悲剧了。这里有司棋潘又安之间的情感错位,加上司棋母亲的观念错位,等于将艺术感染力乘了二次方。这种死法跟《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样的,罗密欧跟朱丽叶也就是时间上的一点错位,是吧?长老给她吃了一种药,就说暂时是死了,叫她等着,等她醒来一看,罗密欧自杀了,她也自杀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都没有商量过,曹雪芹不懂英文!不可能是抄袭的。怎么搞的,为什么不约而同呢?这是错位的艺术规律在起作用。
总序之二 历史还原是现代文学学科拓展的有效途径
导论:从“民国”重识“现代”
首先是「启蒙的结果」与「启蒙」本身的混杂。由于中、西步入「现代」的时间差,中国开始迈进现代时,「启蒙的结果」在西方已经琳琅满目,并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可以说,通过打开国门,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的最直观的「现代」,正是启蒙运动之后的各种成果,成为中国开始寻求「现代」的基础。所以,在五四时期,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并非偶然,不同知识分子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中国国情的理解,选取不同「主义」,并力图将它们发扬光大,是必然会出现的局面。不过,这种情况造成了历史的含混,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同「主义」之间相互排斥、论争,让整个现代变得既不平静也不理性,成为认识中国现代的难题。我觉得,这种「含混」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是客观的混乱。简单说,便是历史上秉持不同「主义」的知识分子之间,没有意识到(或无暇顾及)「主义」之间的共同基础和需要,从而造成互相不能说服的局面。第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混乱。具体说,便是研究者或者因为不了解历史,或者有意回避某些现象从而形成文化传播中的混乱。譬如,中国现代文化中出现的所谓「自由主义」和「左翼」的分歧。在历史当中,这两派知识分子虽有分歧,但并非水火不容、毫无共识,两派知识分子同刊发文,在某些问题上保持同一态度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是到了「阶级斗争」思想被高扬之后,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两派思想存在的共识基础才被完全抹杀。
上编:空间的史学
引论
第一章:对“文学性”的反思
一、“文学性”的中国谱系
二、理论的风险和现实的问题
第二章:对“客观化”文学史的反思
一、相对主义的陷阱
二、文学批评的困境
三、文学市场化的危险
第三章:“民国视野”的多个维度
一、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
二、还原历史的“民国史视角”
三、“民国机制”的尝试与难题
第四章:走向“空间”史学(一)——文学史中时间、空间与人
一、“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问题
二、“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空间问题
三、民国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的问题
结语:史学的“民国”与方法的“民国”
第五章:走向“空间”史学(二)——以延安时期文学研究为例
一、“解放区文学”中的文学史问题
二、为什么是“民国”?
三、民国视野与延安时期文学
结语:作为“空间”的民国
下编:空间的方法
引论
第六章:民国时期传媒与现代学院互动机制的形成——以报纸为中心
一、民国报纸与现代学院互动的方式
二、民国报纸的公信力建设与对学院文化的需求
三、从“士”到“知识分子”:未尽政治理想的实现之途
四、作为背景的民国传媒与学院文化的互动
第七章:“青年必读书”:文化错位与鲁迅的侧击
一、文化错位:“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第八章: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战时区域政治
一、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义”?
二、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协调
余论:延安文艺的“域外语境”
第九章:“英模制度”的生成:历史塑造与文学书写
一、“突击文化”与“英模制度”
二、实用标准与政治渲染
三、物质感召与乡村重建
余论:作为社会史一部分的文学史
第十章:《青年杂志》上的“青年偶像”——《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研究
一、“艰苦力行”、“自疆不息”的励志典范——卡内基与佛兰克林
二、个性主义文学家三杰:屠尔格涅甫、王尔德、托尔斯泰
三、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谭根
第十一章:“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一、何为“民国空间”?
二、近代语言之变:“空间”的视角
三、“活文字”:再造的语言空间
结语
第十二章:《药》与“听将令”之后的鲁迅
一、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夏瑜为什么“被吃”?
二、“药”的内涵与鲁迅的启蒙观
三、“揭密”及其必要性
结语
第十三章:“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一、“残春”体验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