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5-29
文化苦旅(新版)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余秋雨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定价:38.00元
- ISBN:9787535447340
-
我们总是习惯地说,文化之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分开。但是,请看那熊熊燃烧的燎原大火,谁能把它的火苗和烟焰分开?谁能把它的热力和灼力分开?因此,文化之痛是整体的,又是真实的,远远没有消褪。
-
中国文化几千年,严重缺少“辨伪机制”。进入近代之后,又未曾像西方一样经历实证主义的全民训练,因此这个弊病直没有克服。事实上,许多看似“铁证如山”的指控,全是假的。历史应该留下一批造谣者的恶名,但是,他们其实并不重要。真正起控制作用的,是酷爱谣言的群体心理,是闻风而动的斗争哲学,是大假不惩的法律缺失,是无力辨伪的文化传统。
-
巴金的目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留下的最温和的目光。
在最不需要温和的中国现代,这里所说的“最温和”,长期被看
成是一种落后存在。
巴金在本质上不是革命者,尽管他年轻时曾着迷过无政府
主义的社会改革。从长远看,他不可能像李大钊、陈独秀、郭
沫若、茅盾、丁玲他们那样以文化人的身份在革命队列中冲锋
陷阵。他也会充满热情地关注他们,并在一定程度上追随他们
但他的思想本质,却是人道主义。巴金也不是鲁迅。他不会对历史和时代做出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批判,也不会用“匕首和投枪”进攻自己认为的敌人。他不作惊世之断,不吐警策之语,也不发荒原呐喊,永远只会用不高的音调倾诉诚恳的内心。巴金又不是胡适、林语堂、徐志摩、钱锺书这样的“西派作家”。他对世界文化潮流并不陌生,但从未领受过中国现代崇洋心理的仰望,从未沾染过丝毫哪怕是变了样的“文化贵族”色彩,基本上是一种朴实的本土存在。 -
杰出作家的长寿,与别人的长寿不一样。他们让逝去的时间留驻,让枯萎的时间返绿,让冷却的时间转暖。一个重要作家的离去,是一种已经泛化了的社会目光的关闭,也是一种已经被习惯了的情感方式的中断,这种失落不可挽回。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能让司马迁看到汉朝的崩溃,曹雪芹看到辛亥革命,鲁迅看到“文革”,将会产生多么大的思维碰撞!他们的反应,大家无法揣测,但他们的目光,大家都已熟悉。巴金的重要,首先是他敏感地看了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的中国,发生多少让人不敢看又不能不看、看不懂又不必要懂、不相信又不得不信的事情啊。但人们深陷困惑的时候,突然会想起还有一些目光和头脑与自己同时存在。存在最久的,就是他,巴金。
-
佛教主张当下,着眼此刻,关照现今,而不喜次时间的侵入、历史的霸道、遗产的作态、传统的强加。我以前在历史研究中,已经重视古今之通而看淡前后之别,已经珍惜千古诗魂而冷漠断代之学,但是,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屈从专业陈趣、学术癖好而匍匐于时间的魔杖之下。有着漫长历史的佛教从不自炫漫长,而总是急切地呼吁“当下”,才让我一次次反思,自叹修行之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