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12-08
北鸢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葛亮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定价:45.00元
- ISBN:9787020118076
-
他将炉火点起来
待旺了些,有些蔚蓝的火苗,才将竹条放在火焰上慢慢地烤。边烤,便用手
指用力弯一弯。文笙走过来,挨着他坐下来。他说,“汗不去透形必还”,得
把竹油烤出来,骨架就稳当了。
我刚才讲到哪里了?龙师傅沉吟了一下,说,
对,那风筝就被取走了。可是一个月后,那中年人却又来了。他说,龙师傅
以后你每年都帮我扎一只虎头风筝可好?我便说,这位客,如今生意做不下
去。铺租也涨了。正想要关门,回家乡去。
这时候,文笙闻见一缕好闻的焦香。竹条上有些细密的水珠渗透出来真的如淌汗一样。龙师傅又执起一根竹条,放在火上,跟着说,那人便又走了。到了第二日,房东家的却找到我说,思贤街的卢老爷,将你这铺子盘下来了。我说,不用赶,什么炉老爷、灶老爷,我也要回去了。房东说,你这
生意且有的做呢,卢老爷将这铺子送给你了。
我正纳闷,便又见那前日里来的中年人,对我一拱手,说,龙师傅。卢某 -
往后的虎头就仰仗你了。我不安得很。他便说,在这襄城,你我都是外)
卢某先行了一步,也先尝了甘苦。龙师傅绘在墙上的这笔字,看得出幼学的底子
这风筝活儿,怕是半路出家。卢某当年读过几年书,投身陶朱,也是既来度。
说的人和听的人,此时都上了心。没留神龙宝回来了。他搁下了手里的
东西,看见爹娴熟地在竹条上刷了白胶,正拈起一根棉线,要给竹条打上个
十字。龙宝便走过来,帮他按实了。龙师傅将线缠上一道,码紧了,又缠上
一道,笑笑说,这小子,如今也能帮上我,当半个人用了。少爷你将来有你
的大事业,我们这些人家的小日子,也想着能过好些。我就寻思着将来给他
娶上房娘妇,也就甘心闭眼了。
龙师傅长叹一声,可那时候,是灰心得很。我对卢老爷说,废了科举、
我们这些人,没了去路,兀兀穷年又奈何。他便拿出一册卷本,递给我说
一并赠与你。我接过来,也吃了惊,这册上分明写着《南鹞北鸢考工志》。我
便说,曹霑的《废艺斋集稿》,坊间俱说已经失传。先生何以藏有一卷。他哈
哈一笑,说,我果真未看错,你是懂行的。原是安徽的旧书肆得见,另有
册《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皆残破不堪。录了这一册给你,便是物得其所。
文笙默默地转过头,看着绘在墙上的文字。龙师傅手上没有停,接着说,
这一册在我手中已有九年,烂熟于心。如今的手艺琢磨,泰半得益于此。曹
雪芹通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卢老爷对我有“鱼渔俱授”之恩,
报之不尽。当年我问他何以为报。他便说,待到笙少爷你第一个本命前年,
当面为你制上一只虎头风筝。
这践约等了九年。如今见到少爷,也算一遂心愿。
文笙有些发呆,像是在听关于一个很遥远的人的故事。然而这时,他心上一动,涌上一种很浓烈的东西。他问,师傅,爹可曾对你说起过我?
龙师傅摇摇头,卢老爷怕是没来得及说。这风筝一岁一只,话都在里头了。 -
龙师傅便引文笙在店里坐下。文笙倒是先被铺子里的景象吸引。自然四
处都是风筝,上了色的,还未上色的,有些是扎好的骨架。墙角里整齐地摆
着二尺多长的竹篾。凌空的几道麻绳,则挂着已浆好的棉纸。然而,吸引了
文笙的,倒不是这些。而是迎脸的墙上,密密地写着字,还有一些图案。看
得出来,都是风筝的样式。字有些潦草,依稀辨得。
龙师傅看他望得出神,便说,今天请少爷来,是为了少爷的生辰。文笙回过头,看着他,眼睛里有些闪烁。娘说,明年是我的本命年,师傅对我有话说。
这中年人站起来,腰有些佝偻,看得出是终年劳作的痕迹。但他此时让自己挺得直一些。他说,少等片刻。说罢,便掀开了门帘子去里屋。里面传出来一些声音,听得出刀斧劈在竹上崩开,又有一些细碎的如同裂帛的声响。
龙师傅出来的时候,手里已经举着一把漂亮的竹篾。他坐下,将竹片平摆在
桌面上,执起一把很小的刨刀,在竹条上细细地推刨。同时间,开了口。
九年前,我从滦阳到了贵地,为的是营生。在四声坊里租下了这间铺面,
可生意一直都不见好。那年夏末,我快要收铺的时候,来了一个人,问,你
会不会扎虎头风筝?我其实并没有扎过,但想到生意要开张,就应了下来。
平日里做惯了沙燕、百蝠,都是细巧的样式。这虎头是要用大毛竹做骨,劈
出篾子,放在炉火上烤。到了天发白,才勉强扎出了一个形状,覆上了棉纸。
那人却来了,说要去天津,这风筝是给儿子的。我便说,这色还没有上,可
怎么是好呢。他说,不妨事,就将风筝取走了
龙师傅说到这里,将竹条举起来,迎着光看一看,又低下头左右锉了
下。竹片用手指比过,放在小刀上,荡了一下,稳稳地停住了。他用双手压
一压竹片,好像一道满弓似的园弧,轻轻地说,成了。
这就拎出墙角里一只铁炉,黝黑的,看得出经了年月。 -
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
将云拟水,鱼蟹游行在碧波 -
这在襄城里传得最多的,是关于金山桥的一段儿L。襄城里原有条大河,临近荆山,不通黄淮,却极宽,有二里多路,过河便依赖船渡。这河上有个船把式,大名不详,人称“姚老黑”。也不知是用了什么手段,渐将这荆河的摆渡生意垄断。见人下菜碟。这黑是说心黑,行事无良,经常坐地起价。这一天,大烈到荆山北给圉女打听媒事,坐了姚老黑的船。船到河当中,船家问他要五十两纹银,说少了不行,不然就一篙把他打到河里喂老鼋。冯大烈说,我给你五十两。不过今L咱俩把话讲明,从今以后你就不要在这里摆渡了,你还要坑害多少人?我准备破十万两银在这里修个桥
姚老黑一听,心说这人真会吹牛,问道,你修个啥桥?大烈回,期
“多少孔?”冯大烈伸出一个大拇指。
孔?现世。”姚老黑讪笑。大烈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
“咋?八孔?到头还差得远。”姚老黑说完一撇嘴。
大烈笑笑说,我修它一百单八孔,一孔一个好汉。
姚老黑便说,今生今世能修起这个桥,我姚老黑洗手不干这行,把翻
个底朝天,一个人拉到荆山顶上晒太阳!两个人又击掌为凭。
大烈修荆山桥的事嚷开了,八县的石匠、民夫都来到荆山采石干工,好
不热闹。
有一日,便来了个一身褴褛的老石匠,要工头留下他挣碗饭。石工头看看老石匠的锤没有了棱,钻子没有了尖,便要打发他走。大烈经过,看到说,
添双筷子的事,留下。
这位老石工从开工待了三年有余,见天用墨斗子弹线,拐尺比划。前前
后后对着一块石头忙活。有了大烈的交代,也没人管他。其他石工对他连一眼也不睐。干累了,他就到卖茶老汉的棚底下去喝茶,没钱付。他对卖茶的说,我倒是不白喝你的。我雕的这块石头是你的,以后有人问你买,你要纹
银五百两,少了不卖。卖茶的一听笑了,没吱声。
荆山桥快修好了,到了合龙门的时候,却差了一块石料。满工地都找遍了,一块合适的也找不到。这卖茶的想起了老石匠的话。便跟包工头说他那
里有一块石头,但要五百两银子。
这是我觉得最能代表《北鸢》的一个故事。 书中的民国是一个传奇的世界,人人都信奉一个“义”字。 昭如为姐妹情义护了昭德后半生无虞 为夫妻情义全了家睦前妻之女婚事 家睦为仁义放了抢东家生意的掌柜 小荷为主仆情义宁被逼走也不透露昭如的秘密 昭如为仁义返还去寻找只一面之缘的母女 荒村老者为仁义收容了昭如一家子却嫌他们留下钱来埋汰人 长清县卢家为了仁义仗义相助昭如一家送枪送路 昭德为了昭如一家舍了一条命和土匪同归于尽 ...... 书中的传说多是侧面提及 仿佛遥远而隐秘 更令人赞叹、向往 这段冯大烈的创业之路我特别喜欢 出来闯荡讲的就是个仗义守信 言必行,行必果 说出口的话,那肯定是算数的 我也不跟你来虚的,就明告诉你我要讹你钱 但你要真牛逼的修一座一百零八孔的桥 我也是服你,说洗手就洗手 就算是个划黑船的也是一般重诺 (桥修好了,想讹人也讹不到了,顺着台阶走下来还能搏个好) 这言出必行的人,也绝对是能得到最大的敬重的 哪怕你出场时是个反面形象 是以冯大烈、姚黑子的过往一直被人记着、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