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280

发布书摘:3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7-12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度阴山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36.00
  • ISBN:978755023000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7-12-29 摘录
    在王阳明人生最后也是最宝贵的时光里,他仍不忘谆谆告诫弟子们要好好“致良知”。他强撑着病体给他的弟子聂文蔚写信,申明“事上磨炼”的真谛。他说:“人做学问,一生也只是为了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也只是做这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致良知。所谓‘事上练’也不过就是
    致良知’,但这里有个诀窍,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伟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必须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
    了。”这就是古典儒家所谓的“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会不停地有事,而这个事就是光明你的良知。事上磨炼,并不一定非要没事找事,当你静坐并
    光明你的良知时,这也是事上磨炼。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2-29 摘录
    事上磨练。事上磨练。事上磨练。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2-29 摘录
    事上磨练。事上磨练。事上磨练。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2-29 摘录
    事上磨练。事上磨练。事上磨练。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2-29 摘录
    他曾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一件事:为什么王阳明自平定朱宸濠后,他的学敌人像雨后的狗尿苔一样层出不穷。有弟子说,因为先生立下与天地同寿的奇功,所以很多人都嫉妒先生,因妒生恨,这应该是真理。还有弟子说,这是因为先生的学说影响力已如泛滥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而那些朱熹门徒自然要站出来反抗让他们耳目一新的学说。更有人说,先生创建了动摇山河的功勋,所以尊崇先生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辩证法,那些排挤阻挠先生的人也就越来越卖力。
    王阳明说:“诸位的话有道理,但并不是根本。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未发现良知妙用之前,我对人对事还有点乡愿的意思,也就是言行不符。可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后,就发现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到他1521年这次和弟子谈话后,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在他身上有了成果:超狂入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