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4020

发布书摘:129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7-19

境明,千里皆明

《境明,千里皆明》内容简介:绘制细笔插画,配上清明有味的佛学散文,林清玄自选“菩提十书”精华。忙碌、茫然的现代人,随手翻阅,随时领悟。佛教小故事、佛经的智慧。 菩提十书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林清玄
  •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定价:25.00元
  • ISBN:978751250318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10-03 摘录自第 60 页
    我想,这个故事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就是发愿立志要发勇猛心、精进心,岂止是修行办道,就是人间世界的一切成就,不也是勇猛心和精进心的动力吗?
    光是勇猛心、精进心还不够,必须再有惭愧心、忏悔心
    的配合,才能使勇猛不致躁进,精进不致浮夸,也才能有长远不退的志愿。
    另外,我们应该认识到时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意
    念在其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能意不散乱,心念专一,那么一念跨过二十世的尘沙并不是不可能的。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每次想起来就心水澄澈,惭愧心起,我们连妙高台都坐不上去,实在不该有一丝慢心。其实,妙高台和妙高祥师只是个象征,象征寻找智慧与开悟的道路真是又妙又高。
    妙高台也不在奉化雪窦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每时每刻都坐在妙高台上打瞌睡,只是尚未坠崖,自己不自知罢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0-03 摘录自第 52 页
    “于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0-03 摘录自第 37 页
    照佛法的说法,大修行者也不可能超越因果,他仍然在因果之中,不能不“落”,只能不“昧”,不昧,是对因果了了分明,得善果时不以为乐,受恶果时不以为苦,这才是真修行者的态度。
    “所以一心想传播也不一定是对的,这就是为什么世尊
    讲八正道的原因了。”法师说。
    “什么是八正道呢?”
    “八正道,就是八条修圣的道法。一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是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是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是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是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是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是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是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一点点不正,就落入邪见了。为什么正这样重要,就像我们看火车的铁轨起头只要稍微偏斜,火车开到远方,已经十万八千里了。这是为什么不昧不能是不落的原因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26 摘录自第 22 页
    “娑婆”在梵文的原意是“堪忍”,或者“有缺憾”的意思。“娑婆世界”则是“忍土”或“有缺憾的世界”。用白话来说,即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世界,但它勉强可以忍受。以至于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固然人人觉得不够完满,仍然忍受了它,甚至于在不得不离开这世界时,还迷恋这世界。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26 摘录自第 18 页
    …… 人具有两种本质,一种是极为壮大开阔的,一种又
    是极端的渺小和卑微。在心念广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欣赏切、涵容一切,可是比照起我们所能欣赏与涵容的事物,我们又显得太渺小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