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bye1977

个人简介:我是谁

累计积分:80150

发布书摘:253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10-17

王阳明:一切心法

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熊逸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84.00
  • ISBN:9787550280298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9-04-05 摘录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05 摘录
    王守仁试图给它包装出一套自洽的哲学解释。于是所谓
    “尽心”,也就是把自己的良知发扬到极致,这和“致
    良知”是同一个意思。

    那么怎样才算极致呢?阳明心学的答案正是今天的自由主义者们最嫌恶的那种:良知的极致就是把一元化的价值观其实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加在所有人头上,一个人都不能遗漏,哪怕对别人的夫妻关系也要干涉到底。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05 摘录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传习录·上》)187

    这是王守仁著名的精金之喻,我们由此设想黄金有两种重要的特质,即纯度和重量,纯度相当于人的品性,重量相当于人的功业。世人只在意重量,所以流于功利,其实每个人只应该关注纯度。每个人都是一块黄金,只要在纯度上和圣人一致,自己也就与圣人无异不必追求重量上和圣人的一致。所以,在这样的标准下,如果世人都从阳明心学达到了圣人的修为,并不意味着满街都是功勋卓著的尧、舜、禹、汤。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05 摘录
    王守仁所自诩的“此身浩荡浮虚舟”其实是庄子的概念,而庄子描述虚舟境界,是给世人指出一条避祸全身的养心之路—有了这样的心灵修养,就算得罪了人,也不会遭人记恨。当然,这完全是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

    庄子·山木》这样解释虚舟境界:试想乘船渡河的时候,有一只空船撞了上来,这时候就算急性子的人也不会发怒;但如果撞来的船上有一个人,这边船上的人自然会喊着叫他把船撑开。如果喊了一声不见回应,再喊一声仍不见回应,第三声就一定会恶言相加了。生气或不生气,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人还是没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05 摘录
    我们每个人显然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经是被斧头砍伐过被牛羊践踏过的牛山了,那该怎样知道我们心里那座牛山的本来面目呢?孟子在上文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夜气。

    夜气”貌似一个玄妙的概念,其实倒不难理解人在夜间或刚刚睡醒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段静心澄虑的时刻,在孟子看来这就像牛山上的新芽一样,饱受戕伐的善念萌动。只要抓住这一点善念的萌芽,悉心培育,总有一天可以让它恢复原来郁郁葱葱的面目。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