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5-09
常识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梁文道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38.00
- ISBN:9787563379637
-
“爱”:撕裂社会的爱
——在这样的舆论气候当中,所有问题都被移形换影地替置成“爱不爱台湾”,“是不是台奸”的伪议题。你觉得“三一九”枪击案还没查清楚?那么你一定是不爱台湾。你觉得扁嫂吴淑珍既然收到传讯,就该好好上庭受审?那么你一定就是巴不得台湾灭亡。有些商人甚至只是指出政府经济政策紊乱,都会被人怀疑他们是不是被中共收买了。于是提出任何一个问题,提问者都得先澄清自己的忠诚;任何一个批评,都像打在棉花堆上的拳头。于是社会论述变得愈来愈空洞,宛如一片沙漠。论述没有寸进,社会又怎能不空转呢?
————这些人为什么会“放弃了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只不过是把一切问题都思考成了一个问题,把所有判断都变成一种价值的判断。这才是大部分陈水扁支持者的病灶。
回过头看,近年大陆的民间舆情难道不也表现出了类似的倾向吗?一道切割社会的轴线正在隐约成形,你不是落在“左愤”(左派愤青)那边,就是落在“右愤”(右派愤青)那边。且不说特别敏感的政治话题,有时候就连“范美忠老师遇震先逃”这么单纯的社会现象,就连某条河道污染治理这么实际的环境问题,都能在网络上演化出爱不爱国的抽象争论。
————彷佛只要你有一点不同意见,你就是在用外国传媒的角度看事情,你就是洋奴,你就是不爱国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赞成政府的某项政策,你就是被当局洗脑的愤青。在这种环境底下想要客观地探讨一些东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把所有问题都上升到很高层次的爱国之争,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奷谈呢?如果所有议题都被简化成一个议题,那么大家又能学到什么?又能怎样利用“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呢?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只不过是把一切问题都思考成了一个问题,把所有判断都变成一种价值的判断。 如果把所有问题都上升到很高层次的爱国之争,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奷谈呢?如果所有议题都被简化成一个议题,那么大家又能学到什么?又能怎样利用“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呢? -
问题是这个结局并不是真的结局,对爱侣忠诚奉献、对父母全心爱护,以至于对他人的认同,肯定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追寻。所以小孩会遍又一遍地玩着这种游戏,情侣会一遍又一遍地期待誓言与许诺、直至我们真正长大真正自立。
————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也可以看成是种自信心的欠缺。
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谬行为。从中日两国的复杂历史看来,这种自虐的心理尚算正常。——但是为什么要捏造姚明不爱祖国的故事?又为什么偏偏要选在这国难当前的时刻呢?能不能说它表达了我们对暴发名流的偏见,总是觉得他们会瞧不起草根百姓,于是希望他们用上很大的力气去表现自己不忘本的良心呢?又能不能说我们对叛国分外执著,总是怀疑他们一旦出国扬名在外就会断根叛逃,于是希望他们费尽心血地证明自己仍然是个百分百的中国人?
————当我们缺乏自信,心存疑虑,因此形成对他人的偏见和要求时,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不会管你地震不地震的。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浮现。因此震撼全国的灾难也就成了让我们尽情表露偏见、区分人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
原题为“灾难时期的自虐”,刊于
am730》2008年05月30日、2008年06月02“当我们缺乏自信,心存疑虑,因此形成对他人的偏见和要求时(渴望得到对方的反应,满足自我情绪的发泄),这种情绪的表达是不会管你地震不地震的。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浮现。因此震撼全国的灾难也就成了让我们尽情表露偏见、区分人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 -
它不是先有一个确切的理由,再合情地生起大家的不满;而是先有不满,才会头为自己的情绪制造一个说得过去的基础。
————我们不只可以看见人对偏见的执著(我们讨厌日本人,讨厌姚明等名流富人,所以不惜为此捏造事实好说服自己和别人,我们的讨论是合理的),还会发现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的怪异。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虛,我们硬是想证明日本人对我们有多歧视,姚明又是怎么地离弃我们;似乎在这里能够找一种残酷怪异的快感。
————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
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
却他们,甚至趁机拋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
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
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
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
圆。这就是有名的“去/来”( fort/da)游戏,
后来成了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模式,引起无数的
诠释和争论。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
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
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
重圆的圆满幸福。正如一人偏执地怀疑伴侣的不
忠,把任何小事理解为对方变心的蛛丝马迹,甚
或幻想出丰富的情节。
表面上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很享受。当伴侣九牛二虎地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之后,他那失而复得的满足才能达到最高程度。自信心的欠缺 -
一种缺乏安全感?总认为事情不可能完美,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