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970

发布书摘:32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6-29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杂文精选集,逝世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特别收入珍贵手稿!集结精粹杂文,全面呈现一位自由思想者的精神世界!——“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内容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小波
  •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定价:35.00元
  • ISBN:9787530216590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12-26 摘录
    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点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2-26 摘录
    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是艺术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2-18 摘录自第 115 页
    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已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撒癔症比过正常的生活还快乐一些吧。
    人家恭维我一句,我就骂起来,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2-17 摘录
    我认为七十年代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看法和一些同龄人是一样的。七十年代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很不一样,更热情、更单纯、更守纪律,对生活的要求更低,而且更加倒霉。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是一种极难得的际遇,这些感受和别人是一样的。
    有些人认为这种经历是一种崇高的感受,我就断然反对,而且认为这种想法是病态的。让我们像奥威尔一样,想想什么是一加一等于二,七十年代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极痛苦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而且这种牺牲毫无价值。想清楚了这些事,我们再来谈谈崇高的问题。就七十年代这个例子来说,我认为崇高有两种:一种是当时的崇高,领导上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吃苦,说这是一种光荣。还有一种崇高是现在的崇高,忍受了这些痛苦、做出了自我牺牲之后,我们自己觉得这是崇高的。
    我觉得这后一种崇高比较容易讲清楚。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七十年代的青年和现在的青年很不一样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2-16 摘录
    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何一点东西,都会当做超级智慧,相比之下那东西是什么倒无所谓。
    由这件事我想到超级知识的本质。这种东西罗素和苏格拉底都学不会,我学起来也难。任何知识本身,即便烦难,也可以学会。难就雅在让它变成超级,从中得到大欢喜、大欢乐,无限的自满自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那种品行。这种品行我的那位傻大姐身上最多,我身上较少。至于罗素、苏格拉底两位先生,他们身一点都没有。
    傻大姐是个知识的放大器,学点东西极苦,学成以后极乐。
    我就容易自满自足,有点像那个傻大姐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