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太阳少女SAKIA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850

发布书摘:113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2

艺术的故事 (袖珍本)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贡布里希的讲述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艺术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 定价:150.00元
  • ISBN:9787549408177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9-04-21 摘录自第 437 页
    西方世界的确应该大大地感激艺术家们互相超越的野心,没有这种野心就没有“艺术的故事”。然而,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有必要牢记:艺术跟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艺术史有时确实可以追踪一下某些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发展过程,本书已经试图把这些讲清楚。但是本书也试图表明在艺术中我们不能讲真正的“进步”,因为在某一个方面有任何收获都可能要由另一个方面的损失去抵消(见179页、371-374页)。这一点在当前跟在过去同样正确。例如在容忍方面有宽大胸怀,同时也就有丧失标准的后果。追求新刺激,就不能不危害往昔的专心耐性,正是那种耐性促使过去的艺术爱好者在公认的杰作前苦思冥想直到能领略其中的奥妙为止。尊重往昔的态度当然也有毛病,它有时促使人们忽视在世的艺术家。我们也绝不能保证,新的敏感性就不会忽视我们中间那些不屑于赶时尚和出风头而精进不懈的真正天才。此外,如果我们仅仅把过去的艺术看做陪衬,用它来烘托出新胜利所具有的意义,那么专心于当代就很容易使我们脱离传统的遗产。说来好像是个悖论,博物馆和艺术史书竟会增加这种危险,它把图腾柱、希腊雕像、主教堂窗户、伦勃朗绘画和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集中在一起,极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这一切都是艺术,尽管它们出于不同的时期。只有当我们看出为什么情况并非如此,为什么画家和雕塑家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对不
    同的局面、制度和信念作出反应,然后,艺术的历史才开始具有意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在这一章集中讨论艺术家今天可能对其作出反应的局面、制度和信念。至于将来谁能预言呢?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21 摘录自第 419 页
    所谓“时尚的回旋”的确可以继续翻转,只要周围的人们拿出足够的金钱和闲暇,以新奇的古怪行为去哗众取宠。如果这样,可真堪称是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但是告诉想赶时髦者今日应该如何穿戴的时尚杂志,它本身也像日报一样,不过是新闻报道而已。当天的事件,只有过了相当的时间,知道它们对日后发展所起的作用,它们才能够转变成“故事”。
    本书讲述的艺术故事如何运用这些反思,此处无须详细说明:艺术家的故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等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影响,等他们本人对艺术的故事作出什么贡献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明朗以后,才能讲述。因此我试图从千载之后仍为我们所知的大量建筑、雕塑和绘画中选出很少一部分作品,使它们在我讲述的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个故事主要关注的是某些艺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关注的是那些决定了艺术未来发展路线的解决方案。
    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恒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我前面描述了艺术家征服自然外貌的斗争而寻求替代的方案必然会导致一些旨在引人注目的偏离行为。不过,这同时也为色彩与形式的实验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留待人们探索。结果如何,我们还难以预料。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19 摘录自第 416 页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这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很遗憾,这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前人已经做过的东西已不存在什么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他们也叫艺术家去创作艺术,惯于把绘画和雕像当做留给未来博物馆的样品,他们向艺术家提出的唯一任务就是创造“新东西”如果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那么每一件作品都会代表一种新风格、一种新“主义”。在缺乏比较具体工作的情况下,即使最富有天资的现代艺术家有时也同意这些要求。他们解决怎样创新这个问题的办法有时聪敏而卓越,不会遭到鄙视,但从长远来看,却很难算是值得从事的工作。我相信这就是现代艺术家为什么频繁地求助于论述艺术本质的各种新旧理论的根本原因。现在说“艺术是表现”或说“艺术是构成”,大概跟过去说艺术是模仿自然”同样不真实。但是任何一种这样的理论,即使是最晦涩的理论,都可能包含着一种格言式的真理颗粒,也许对形成珍珠有益。
    在这里,我们终于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根本没有艺
    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们是些男男女女,具有惊人的天赋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稀罕的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他们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唾手可得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踏踏实实地经历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但是会不会也有艺术?这在同样大的程度上也有赖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艺术家的公众。通过我们的冷漠或我们的关心,通过我们的成见或我们的理解,我们还是可以决定事情的结局。恰恰是我们自己,必须保证传统的命脉不致中断,保证艺术家仍然有机会去丰富那串宝贵的珍珠,那是往昔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19 摘录自第 415 页
    旧任务绝迹,新任务就应运而生,给予艺术家方向感和目的感,没有方向感和目的感他们就创作不出伟大的作品。我相信在建筑中这个奇迹已经再次出现。经过19世纪的摸索和迟疑之后,现代建筑家已经找到了他们的方向,他们知道他们想做什么,而公众也已经开始把他们的作品看做理所当然之事接受下来。对于绘画和雕刻,危机还没有过去。尽管已有一些颇有希望的实验,但在日常生活中包围我们的是所谓“应用”艺术[ Applied art]和“商业”艺术[ Commercial art],我们许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展览会和美术馆里的“纯粹”艺术它们之间还有一道不愉快的鸿沟。
    “支持现代艺术”跟“反对现代艺术”一样,都是轻率的。造成现代艺术赖以成长的环境,我们自己所起的作用不比艺术家所起的作用小。如果不是生在当今这个时代,当代画家和雕塑家中一定有一些已经做出了为时代增光生色的事业。如果我们不邀请他们做什么具体的事情,那么他们的作品流于晦涩而漫无目标,我们有什么权利责备他们呢?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19 摘录自第 408 页
    高更提倡的这种原始主义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大概更为持久,超过凡·高的表现主义,也超过塞尚的立体主义。它预示着一场彻底的趣味的革命将要到来,革命大约始于举办第一次“野兽派”画展的1905年(见398页)。由于这场革命,批评家才开始发现图106或图119之类中世纪早期作品的优美。正如前面所述,这时艺术家已开始研究部落土著的作品,跟学院派艺术家研究希腊雕刻那样热情。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