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过来看热闹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9140

发布书摘:317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8-29

苏东坡传(上)

苏东坡传世的文章、轶事极多,诗词更为一代巨匠,难有匹敌。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达则金马玉堂为帝王师,穷则食芋饮水为南荒逐客,因此胸臆中积郁一腔难平之气,不吐不快,所作诗词两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一冰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定价:39.80元
  • ISBN:9787539951478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1-07-26 摘录
    苏轼这几日来,看山所得,不仅是美感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重解悟,得到了一重妙的见知。《题西林壁》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小诗,千余年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并不因为它于文学上有何特别优异的表现,也算不得是禅门的机锋,苏轼只是拿庐山的变化来印证个人间的认识,然而,即此认识,便是无上智慧。

    人们所见事物,往往只从自我的感觉出发,把自我的心作为衡量世间事物的标准,因此,所见事物,便无可避免地着上了主观的色彩和感情。譬如杜甫诗说“感时花溅泪”,只因他自己在感伤时事,所以觉得花也陪他溅泪,如由另一个登徒子来看这同一朵花,也许他所见的正是“露滴牡丹开”的好景。

    所以出于我们感官上所见知觉闻的一切事象物相,并非事物本身的真实,只因人们惯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一切看法想法难摆脱自私的成分,即“身在此山中”这一大魔障,造成主观的蔽锢,说是我所见的庐山,事实上只是透过庐山看了他自己世人都以如此“自我中心”的虚假认识,做“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因此造成这个现实世界中无穷的冲突与祸患。世人在这个自我中心的笼罩下,以为万物皆须为我,花须为我娇艳,山亦为我作态。其实,这不是“认识”,只是我的幻觉旦这种幻觉破灭的时候,人类的命运,就只剩下一大堆的虚空和痛苦。

    苏轼能够离开“身在庐山”的立场,来看庐山,便是他的绝大聪明。他能以平等心来看庐山,使我与山,山与我,一体俱化,共同成就万物与我一体的理想生命,创造有情的世界。王国《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此日,真能观山,他所看的,不仅是诗的山,画的山,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给他的一重解悟,由这虚舟触物的解悟,得到精神生活与大自然圆融
    游毕西林寺,一僧二俗,就从岭北云峰,洒然下山了。
    行情与山峰无差异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1-07-26 摘录
    看完田,归家路上,天气突变,忽然下了大雨。他们一行本来带有雨具,看看无用,先已叫人带回去了,这时候,除了淋,没有别的办法。同行的人,个个淋得非常狼狈,独有苏轼似乎不觉有雨,照样安步徐行。不久,雨止天晴,他很为自己保有这份坦荡的心怀而得意。作《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阕词,是《东坡乐府》里的名作之一,音调铿锵,节奏恰如潺春雨,平和、洒脱而又宁静。

    人生,有追求就必有失落,人如不能忘情得失,他的心便永远平衡不了,心理不能平衡,痛苦便如风雨一样,四面八方地包围了你。惟有这饱经世患的诗人,在雨中举步轻行时,他心中根本没有晴明,所以也就无所谓风雨。人间一切变幻无常,唯有超脱物外,才能一不染;唯有安步徐行于大雨中的人,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地坦然归去;有这样任天而动的襟怀,才令人望之如神仙。
    做交易也应该有次气度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