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920

发布书摘:5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11-22

月亮与六便士

  • 作者:
  • 出版社:
  • 定价:
  • ISBN:9787020146796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1-04-01 摘录
    月亮和六便士 英国 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的出现以及持久影响不是偶然,与20世纪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以及福柯式生活哲学等思想潮流的滥觞互为背景和相关。上述思想认为:人最主要甚至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没有统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发明你喜欢的、对自己来说独特的才最重要。 人生的意义终究是什么?这是《月亮和六便士》引发的思考。 《月亮与六便士》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评论家曾说 《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1915年,毛姆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出版后,甚至也有匿名评论短文,嘲讽这本书是“腐朽的现实主义”,书籍销量也乏善可陈。但毛姆却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对现实主义的坚持。当时,有一名评论家这样评价了《人性的枷锁》一书的主人公: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决定以《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这句话后来在刘瑜的文章《另一种高度》里,被精简为:“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1.文章的写法很独特,开头的时间设立在主人公已经去世后,讲述了主人公在去世后的声名噪起,以及社会上对这个天才的再发现和对其种种的评价与议论。其中表现出的很多社会现象都很现实和耐人寻味。书中将人类对于制造神话的热衷描写的淋漓尽致,写文章的人似乎总是善于借助活跃的想象力,从一系列铺陈敷衍的材料中演绎产生一个神话。让我不禁开始怀疑,英雄之所以不朽只因为其本身的个性特质使然,还是传奇的小故事和人们对于神话的喜爱使他们通向了不朽境界?就像《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对各个英雄的事迹的描写,或许终究还是有些神化的色彩吧。 2.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对于丈夫离开她后的一系列反应和做法,让我只觉人性是很矛盾的,真挚中​含着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找得着美德,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她在不幸和悲痛中却仍没忘记使自己的衣着合乎她脑子里的礼规叫她扮演的角色。人有着极其自然的嫉妒心理,总是轻易地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给看似深切的感情投掷上一层不真挚的暗影,让人觉得心里发凉。 3.作者的表达很有力。“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生活被安排得太有秩序了。我们这些人就像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都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饭菜也从来称不上丰盛,吃过饭从餐桌旁站起来跟刚坐下一样饿得慌。”​“让我的幻想同这些画幅所激起的感情随意嬉戏”​ 4.“事事都邀获别人的批准,或许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有人也说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那些告诉我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真正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就不应该想成名,因为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的看法又有什么关系?假充具有独特的个性无法掩盖平凡庸俗的性格。 5.我常常在自己心情愉悦时更加愿意为别人考虑,帮助别人。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叫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6.我很喜欢戴尔克.施特略夫,很想和他成为朋友。​他热情、滑稽、真诚,就像不倒翁那样,真诚待人、心无城府地任由你推到他,但有又自己的理想和个性,每次都能保持自己的重心、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 7.但是书中对女人或多或少有些偏见,或许只是对那个时代的女人?女人似乎是极虚伪的,太过于重视爱情、依靠男人的,“同任何一个正派女人一样,她真实地相信只有依靠别人养活自己才是规矩的行为。”“女人们禀性善良,喜爱虚荣,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的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便认为这种感情极富于精神价值。但是在冲动的热情面前,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8.我到真希望人是相由心生的,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外貌同他的灵魂不相称,实在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施特略夫就是这样,他心里有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培尔奇爵士的形体。​ 9.对于医院:“只把病人当作病人,把焦急不安的亲属当作惹厌的东西。”​“这双眼睛曾经看到过人世的一切恐怖和痛苦,但是因为那里面装的是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的幻境,所以她的目光是清澈的。” 10.​“我对于绘画了解得不多,我只是沿着别人替我开辟的路径走下去。”绘画是如此,那么很多观点和鉴赏力是否也是如此?比如电影,我们是不是总是被影评所左右?​我们坚信的伟大,是真正的本质就伟大吗? 对待“黑历史”: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的蛹壳一样。​ 11.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超然于周围环境之外,完全不在乎周围的环境和安逸的生活,不关心世界的事,世界也把他完全遗忘,仿佛是一个没有躯壳的灵魂。他追求美,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画家,布鲁诺特船长(斯特里克兰德式的人物),布鲁诺特船长船长,库拉特斯医生,岛上的居民对他有怜悯之情。他的画让人嫌恶但勾起炽热的欲望,看到他在墙壁上画下的旷世之作后,那个医生的心中出现了一种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如果能够这样比较的话,或许一个人看到开天辟地之初就是怀着这种欣喜而又畏服的感觉的。他是为了画画儿,为了追求美,为了表达自己而放弃世俗眼中幸福满足的生活的,但他与许多追求艺术的人不同,他对于自己在艺术上是否成功并不看重,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他甚至并不需要这种意义被外界认可。他也不是去追求“诗与远方”,他踏上的是带血的逃亡。逃出贫乏的现实,逃往心安之处的他乡。 12.书中阿伯拉罕(斯特里克兰德式的人物)和阿莱克.卡尔米凯尔的不同人生之路,就如作者所说那样“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电影《头文字D》有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 自暴自弃?还是生活的智慧?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