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920

发布书摘:5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11-11

米格尔街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V.S.奈保尔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定价:28.00
  • ISBN:9787544261654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1-03-26 摘录
    米格尔街 奈保尔 是关于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用孩子的眼睛看他从小生活的地方,用冷静的笔调平静地讲述小街上有趣的人、有趣的事。 作者描写了17个人物,这篇小说也是由17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米格尔街的不同人物又会在每篇故事中交叉出现,构成一个即独立又连贯的篇章。一条街上的故事,虽然分成了各个人的主故事,但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故事的背景人物可能就下一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完整。 1.当故事看很有趣,大部分都是“我”的孩子视角,每一个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不完美的、生动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爱好、丰富生活、成功失败,有向往当诗人的,有爱好修车的,有爱好研制烟花的,每个人似乎都过的有滋有味,尽管他们并不富裕(他们个性鲜明,而又命运迥异 ,生活虽贫虽苦,但他们也乐在其中。)。哈特是贯穿全书的人物,每个故事他都会出现,不时讲出一两句精辟的话来,就似一个哲学家,也是作者的代言人。 2.米格尔街的人总爱编造传奇,外人看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贫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作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米格尔街是社会的缩影,形形色色的人物也似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米格尔街就是一个大舞台,有新人来,有人离开,有人还会回来,有些离开的人会被偶遇从而了解他的近况,而有的人却再也无法遇到只能猜测他的近况。 3.每个故事都会有一定的反转。从小立志当医生、认真读书学习的人却怎么也考不取资格证,而“我却没怎么费力就考取了”。我们从中得以窥探出一些闪耀着的道理,甚至人生哲理,但这道理并不如摆在明面上那般好懂,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思考,而同一个人不同阶段读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或许上一次读时还对书中修车匠巴特总是瞎摆弄他的车、没法修好车、也没法赚钱的生活嗤之以鼻,觉得太过于自娱自乐,但下一次再读时也许就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自己开心就行了,不必用世俗的规则来判断审视自己的人生。 4.“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的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小时候,我以为长大了人自然会有钱。”自称时木匠的波普说“要做就做没有名字的东西。​”“生活就是这样,你明知道麻烦要来了,可什么事也做不了。你只能坐下来,望着等着。​”“抱怨别人贿赂的都是自己拿不出东西贿赂的穷光蛋。​” 5.我很同情的一个人物,伊莱亚斯,一个从小就想当医生的人,被人们寄予厚望,觉得他与众不同、很有头脑的人,却考了三次剑桥高中的结业考试都没有获得想要的二等,后面又历经了5次卫生院考试的失败,最终驾起了清洁马车,并声称喜欢现在干的工作。而反观文中的“我”,像当时很多的男孩那样想做一个清洁车夫的人,长大后却没费多大力气就考得了二等,得到了海关的工作。​ 6.B.华兹华斯先生,也许并不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讲给“我”听的爱情故事也不是真的,但他是“我”眼里真正的诗人。他是“我”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时,世界变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他做每一件事都像是生平第一次做那样,就像是参加教堂的仪式。他教会“我”用心看世界,看蜜蜂、蚂蚁;为一棵树、一朵花流泪;看海、仰望星空…世界变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 7.当时社会:打老婆好像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是每个家庭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洁车工人埃多斯很神气是每个小男孩儿的梦想工作。 8.好笑又可悲的博勒,被骗了太多次了,已经“习得性无助”了。他很矛盾,一方面他持续买彩票,但另一方面潜意识里根本不相信自己会中奖 ​,所以导致后来彩票中了奖也完全不相信,最终变得不相信别人,不愿与人接触也不再和谁说话,甚至除了领取救助金外就不出自己的屋子了。这种境遇让我不禁联想到范进中举。 9.我从没见过像哈特这样享受生活的人,他做的事情既不新鲜也不伟大,事实上,他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是对每一件事都乐此不疲。他还不时地把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弄出点花样来。​ 10.成长的代价。“小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和事都尤其的有趣,长大了后,开始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人,小时候崇拜的人长大后可能会发现他的瘦弱,小时候觉得很聪明的人可能会发现他其实笨且乏味,长大了有一部分的我也随着消亡了。”“我失望,是因为我走了,注定要永远的走了,可米格尔街上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我的离开而有丝毫变化。​” ​那些“我”曾以为有意思的人也随着童年、少年消失了。恰如作者成人后离开米格尔街“我和他们一一告别,快步向飞机走去。我没有回头,只看见前面自己的影子,一个在柏油路上跳动着的小不点。”最后“我”离开了米格尔街这个大舞台​,也许不会再回来了。无论曾经多么难忘也是过往,我们只能往前走,然而那些陈年往事总会自行爬上来,往昔是幽深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