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6-26
八次危机
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温铁军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定价:55.00元
- ISBN:9787506055574
-
然而,那个时候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大多数都还不可能认识到,在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城乡不同利益主体都有难念的经,都需要在政府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只不过长期以来,城市利益代表在坐落于城市的政府及其决策中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乡村而已。
-
识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8年的工业化原始积累主要靠长期过度提取全社会剩余来进行,致使社会全体劳动者,不论城乡,生活长期维持在基本生存水平线上下。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新一任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政策导向:在城市,对国营企业加补贴、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增加职工就业等;在农村,则有农产品提价、贫困地区免税、支农投资提高等“休养生息”措施。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还可以认为,这些政策也都有第一二代领导权交接的过渡期中为维持基本稳定,通过降低全社会积累率来换取全社会最大多数支持的政治考虑。
-
本来,在内向型原始积累之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高投资意味着社会财富高强度的集中和积累。
-
此时,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而推行“政府甩包袱”,这是当年政策圈里的行话。做纯学术研究的人则可十分雅致地称之为“政府退出”国有企业大面积改制,本应促进就业的政府却直接提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导致数千万还没有来得及享有“由政府建立”的企业职工必须要有的社保、医保等基本社会保障的国企职工强制性地被“裸体下岗”,其中很多被迫低价买断工龄,成为无工作、无保障、无住房的“三无”群体。
这种“通过深化改革”渡过严重危机的实际经验,别说欧债危机下的欧洲国家学不起,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敢学! -
我们尝试指出不同政策后果的重大差别:此类以“政府退出不经济的农业领域”为实质的农村改革,其带来微观经济领域的制度收益是农户经济的活跃和农产品生产全面增加。但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制度成本之一,就表现为此后的多次危机都只能在城里“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