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毛卷毛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570

发布书摘:0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2-28

课堂方法

要建设一个让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课堂,靠教师个人的天赋是可以完成的,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天赋;于是,当我们没有个人天赋时,那就必须让我们共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寻找建设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周彬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29.80元
  • ISBN:9787561790595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3-18 摘录自第 110 页
    六回归学科。
    课堂效度源自与学科理解的深度。
    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有了两个判断标准,一是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当性。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从有效课堂来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标准,课堂都将变得无效。但从让课堂更有效的角度来讲,后者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前者。
    学科理解深度决定教师专业高度。
    事实上,学科老师的专业高度并不在于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对考试题目的解答,而在于对学科知识布局和学科思维方式的理解。老师若失去了对学科结构和学科思维的深刻理解,那么哪怕他在知识点和考试题目上再有研究,也不能保证学生把这门学科学好,应该说学生往往学不好,因为知识点有大有小,考试题目形式多样,想要精准把握他们是极其困难的。与之相反,老师对学科结构和学科思维有了深刻理解。在知识点的教学和考试题目的研究上就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告诉学生其所以然,当老师的幸福在于教学的品味儿,教学品味就在于能告诉学生知识的所以然。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全面更深刻的掌握教学内容,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历,需要记住的是是学生的学习经历让教学内容在他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而不是教师的讲授深入人心,即使教师的讲授取得了效果,也只是因为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的耳朵和大脑转动了起来。
    七寻路新课堂。
    情趣先行。用德育温暖课堂。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让学生喜欢上你,这表现我一个情字。二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这表现为一个趣字。在情与趣之间一定事情先行去跟进的关系,当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深,你可能觉得别人做的有趣的事只是在戏耍你。当人与人之间有感情时,你才能够非常善意地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教师与学生如果师生之间有了比较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和风趣就是一种生活品,学生就会参与并体会并体味,从而让自己浸润其中。
    如果师生之间只有最起码的相互认识,甚至连认识都达不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和风趣最多是一种艺术品,还有可能被学生认为是调味品,只是被拿来观赏而已,学生自己并不会投入其中。
    技术支撑用经历丰富课堂。
    让学生自己进入教学内容营造的学习世界,这就需要学生已阅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借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读教学内容的语言来阅读教学内容,还需要学生已创造者的身份来感受教学内容,比如朱自清写背影时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还需要学生以使用者的身份来消化教学内容,比如看了朱自清的背影,对当时的人来讲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对今天的人来讲又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学生以传授者的身份来重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是教师,应该如何把完整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呢?这看起来是一个预设弹夹,实际上是把角色分知识点的知识重新组合为一个全结构化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当然,如果学生能够一考核者的身份来评价知识,那就更有意思啦,因为有了学科知识的评价,一是就意味着学生不但已经完全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学会了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科结构中的重要性来取舍,这既有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有利于学生更充分更系统的掌握教学内容。
    艺术绽放用创新引领课堂。
    教师个性的展现要以科学而又务实的教学技术为支撑,只有在教学技术的科学保障的钱基础上教学个性才能够不因为型儿形式上的自由而伤害实质上的内容,教学创新才能够不因为教师个性的张扬而导致学生片面的发展。在有厚实教学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性化教育教学目的的确定。教育教学目的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区别,教育教学目标一定是在考试成绩和学科教学内容之内的,而教育教学目的却必须定在考试成绩和学科教学内容之外,目的与目标之间的张力就凸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师自我的人性化展现。如果我们把一个完美的课程是为艺术品,那也就注定了教师要把自己的个性与人性注入到课堂之中,与课堂教学分享自己的人性与个性。三是对学生思维灵性的激活。要让一个人站着就要把可以躺或者坐的东西拿走,要让一个人跑起来就要给他一个必须跑的刺激或者诱惑。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益,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创新,就既要让他们思维怠惰怠惰的条件被破坏掉,又要增加激活他们思维的刺激和诱惑,创新永远都是思维的创新。但人的思维又是极其容易怠惰的。新的课堂一定是情趣技术与艺术共舞的结果。
    复习的方法。一做完作业不等于复习好了课堂知识。对学生自己来讲,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课堂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把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保证这三个阶段一个都不能缺少。 在学习的三个阶段里,学生花时间最多的是上课,其次是复习,再次是预习,把这三个阶段的任务仔细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复习是最重要的预习,其次最次是上课。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接触学习内容,并初步尝试转化和内化学习内容,这个阶段如果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内容也不是大问题,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解决。如果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不但掌握不了预习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也不知道在课堂上应该干什么,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形成问题,自然也就不需要学习和复习啦。 课后复习是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一是课后复习涉及到对一天学习内容的整体梳理,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内容梳理,还牵涉到对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梳理和整理。二是复习是学生建构当天学习内容的时候,如何把今天学到的内容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丰富于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这都是在复习阶段完成的。三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都是知识储存的过程,只有课后复习才是以知识提取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课后复习决定着学生能够提取出多少知识,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题目和解决问题。 课后复习也应该包括几个小的缓解,比如先通读再提炼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然后把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以前的学习内容联系一下,最后做家庭作业,通过家庭作业来看,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看自己是不是把今天的学习内容搞懂了,是不是会应用今天的学习内容来解题,来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问题了。 大家去听课时一定有有这种感觉,绝大多数教师上起课来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但很难说谁的课堂真的天衣无缝,原因不在于教师自己做的不好,而在于课堂教学要完成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一个扣复习于一体的责任,如此三重重压,不管教师多么努力都是不可能同时完成的,竟然玩不成这三种责任,课堂教学效率就不会高,教师也就很难得到好的评价,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家说课是永远都上不好的? 为什么我们把所有的重担都压在课堂教学身上,而不去追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缺位置过呢? 课前预习就是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而且要尽其所能地自我学习。课后复习就是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总结,而且要尽其所能的自我建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帮学生解惑,如果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总结,一直无货产生,那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来讲也就无惑可解。 让课后复习变得宽厚起来。 课后复习的第一步是学生要花时间去阅读和浏览一天的所学习内容。在阅读和浏览的过程中,只需要学生以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心境静静的阅读和思考。课后复习要求学生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局方式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跳出具体的知识点,把一天学习到的内容区分出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非难点来。 课后复习的第二步是学生要花时间去重构自己当天学到的知识。首先得让学生知道当天究竟学了什么。其次还得重构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其次还得重构这些知识,这就不再是浏览和思考了,更重要的是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一方面要求学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管学生学懂了多少知识,如果不能够用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对其进行加工,这些知识就永远都是别人的。最后还得要求学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于过去的知识联合起来几丰富过去的知识,又让新学到的知识贴紧过去的知识,这样才能掌握的更好。 课后复习第三步是学生要花时间去做与今天学到的知识相关的家庭作业。学生能否通过家庭作业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否把知识掌握到与应用的程度,令于是能否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应用已经掌握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自己出家庭作业,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做家庭作业,这可以看成是课后复习的最后一步,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最高标准。其实判断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高程度并不在于学生能够应付别人的考试,而在于学生自己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考别人。 从听得懂到学的会的路有多远?记忆复述甚至理解都只是学生学的会的手段,但其本身还不是学习目的,真正判断学生是否学会的标准,不是看学生是不是能够表达知识,而是看学生是不是能够应用知识,而看学生能否应用知识的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自己是否切身应用过这些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应用了知识,才意味着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了学得会的境地。要让学生学的会就得让学生有自己学会的机会。 学生是否有消化与转化教学内容的机会呢?让老师上课少讲点学生学消化与转化教学内容多留点时间。 二让学生回归求知欲的满足。为什么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学科知识的意义何在?原则上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发挥学科知识的功能价值,也就是使用学科知识来直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发挥学科知识的学术价值,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满足学生和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并在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将进一步激发起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讲解,一方面是要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告诉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形成满足了当时的人们什么样的生活需求和学术需求进行解释。 三用理想引领学习的方向。如何协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与学习结果的实用性的关系,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而兴趣盎然,在课堂教学结果中,因为有利于自己远大理想的实现而充满成就感。 四争取让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人就是这么奇怪,只要你喜欢这个学科,你就愿意为这个学科投入,哪怕是没有回报的投入,你也认为值得。可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学科,哪怕你投入了只是迫不得已而已。对学生来讲,如果热爱上了一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就是一项使命,为了学好这个学科的投入就是一种幸福,如果没有喜欢上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任务。在没有外在监督过强者情况下,他是丝毫不愿意为这个学科做更多投入的。教师热爱你自己教的学科,是让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学科的前提。展示你所教学科的趣味性,是让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学科的敲门砖。 把知识教出成绩来。要取得好成绩,第一个准则就是要把读书的范围限制在考试的范围内,既不能读的太多,也不能读的太少。要取得好成绩,第二个准则就是要把读书的深刻程度与考试试卷要求的难以程度保持一致。对于每一份试卷来说,真正拉开成绩差距的不是那些要求不高的知识点,而是在那些要求很高的知识点上,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11是要尽可能为要求很高的知识点留足时间,二要尽可能把这些知识点理解透,当然理解透g不是太个性化的理解,也不是太怪异化的理解。 要取得好成绩,第三个准则就是要把知识的储存形式和考试试卷的题型模式保持一致。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3-18 摘录自第 49 页
    上课的方法。一用学生的思路上课。1,思路一致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是先自己学懂了教学内容,然后再来教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是从有知走向无知,而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是无知的,因此学习时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有知走向无知,自然会觉得学习是轻松的理解学习内容是容易的,就好比考上大学的人都会说考大学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对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来说,你越说考大学容易就越是瞧不起他们。虽然我们要求教师尽可能的用学生的学习思路来贝壳上课,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但把知识内容讲清楚,而且用学生能够接受觉得开心的方式讲清楚,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毕竟让一个人用另外一个人的思路思考问题和讲解问题是一个挑战,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向教师学习知识。还需要学生尽可能了解教师思考问题和讲解题目的思路,通过了解教师思考问题和讲解题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听懂教师的课,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 第三,走进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思路技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指导的核心要素。那么教师该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呢?我想有三条路可以尝试,一是想想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尤其是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自己是如何面对又是如何克服的,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学习经验虽然离今天学生的学习经验比较远,但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不但让学生表达自己学到了什么,还要让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思路,痛苦与幸福。三是阅读与学生学习生活唯一和学习思路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东西看起来离实践很远,但直面实践的时候,相关理论还是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 二把知识教出情趣来。教师要把知识中的情趣交出来,以前听一位特别喜欢历史的学生说他之所以喜欢历史,是因为在他看来历史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我问什么叫立体的历史呢?他说历史总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的,当我们能够透过历史事件去解读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和人群交往时就会朝后多活几千年,同样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当你看到那个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和人群交往时,自然也会联想到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于是又会超前多活几千年,这难道不是立体的吗?这位学生的话让我深思了很久,最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今天看起来异常抽象的知识在及产生之前,一定有因为缺少这个知识而引发的故事,在其产生过程中一定有如何形成这个知识的故事,在其产生之后也一定存在有关他的故事,我们只是把他们当抽象的知识来学习,是因为我没有复原整个知识的立体历史看来课堂情绪的营造并不只是需要我们对他的态度,更需要知识技术和智慧的支撑,要把知识中的情绪交出来,前提是教师要能够寻找到知识中蕴含的情趣,然后再用富有情趣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表达出来,两者都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需要教师用智慧去探索。 三坚守学生立场。 让教师的教对接学生的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纵容学生的无知与固执。教师的教队均以学生的学并不是简单的被动地顺应,而是一种更需要智慧的引领引领,意味着这种对接不但能够体现出教师对的教,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还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导向力。 吸引力意味着课堂教学不能离学生太远,不能离形容太远,首先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不能离学生太远,要避免因为教学内容离学生原有知识距离太远而不能形成知识间的连接,是学生上课听不懂或者听懂了,但融不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不能离学生太远,还以为着教学内容可能产生的实际功能不能离学生太远,教学内容要么在不久的将来就能产生实际功效,要么可以内在的提高学生的素养。不能离学生太远,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不能离得太远,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与诚意时,它就会把教师的教是为对自己的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当学生感觉不到教师的爱心与诚意时,他就会把自己是违背教师改造的对象,把自己视为教师教学的工具,从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抵触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诚意有着双重含义,一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意义,二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功能意义。从伦理意义上来说,如果教师与学生只是普通的朋友,我们就会要求他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如果他们无法做到这两点,只是意味着两人不能再做朋友而已,而从课堂教学来说,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做到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不但做不成朋友,而且连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因此停滞。
    +1
    1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