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010

发布书摘:13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6-12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作者收录了台湾著名作家南怀瑾先生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悟,分为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知命与立世、读书与论史、谈典与论人、人生精言六大章,以精辟的文句,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练性乾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定价:18.00
  • ISBN:9787309014808
已发布5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3-07-19 摘录
    旧八股与新八股
    (1)诗:现在只就唐代代表性的作品,如唐诗风格的转变来说:由初唐开始,从上官体(上官仪)到王(勃)杨(炯)卢(照邻)路(宾王)四杰,经武后时代的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等,所谓“景龙文学”,还有隋文学的余波荡漾,与初唐新开的质朴风气。后来一变为开元、天宝的文学,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到韦应物、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等人,便很明显的加入佛与禅道的成分。再变为元和、长庆间的诗体,足为代表一代风格,领导风尚的,如浅近的白居易、风流靡艳的元稹,以及孟郊、贾岛、张籍、姚合,乃至晚唐文学如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等,无一不出入于佛、道之间,而且都沾上禅味,才能开创出唐诗文学特有芬芳的气息与隽永无穷的韵味。至于方外高僧的作品,在唐诗的文学传统中,虽然算是例外,大体不被正统诗家所追认,但的确自有它独立价值的存在。现在略举少数偏于禅宗性质的诗律,作为说明唐代文学与禅学思想影响的体例,诗人如王维(摩诘)的作品,有通篇禅语,如《梵体诗》。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3-07-19 摘录自第 111 页
    生活的艺术 音乐和诗歌,用现代话来说,其实艺术与文学的糅合。过去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自汉唐以后,路线渐狭,由乐府而变成了诗词。 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后世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但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但音乐的领域对于到了晚年的人,音乐和吹奏的乐器就不合用了,只有用手来演奏的乐器像弹琴、鼓瑟才适合,因此后来在中国演变而成的诗词,它有音乐的意境,而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慢哦,沉浸于音乐的意境,陶醉于文学的天地。 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了的朋友退休了,儿子也长大飞出去了,自己没事做,一天到晚无所适从,打牌又凑不齐人,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文化的旧路子,从事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会有安顿处。 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养是永无止境的。像写毛笔字,这个毛笔字写下来,一辈子都毕不了业,一定要说谁写的好了很难评断。而且有些人写好了,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只能说他会写字,写得好,但对于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有些人的字写的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学过书法的。诗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来。一个人尽管活到八十、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的,他们觉得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以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有许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2-09-25 摘录
    诗的伟大

    《诗经》归纳起来,有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什么叫“风”?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说法国的文学是法国的文风,法国文风代表法国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诗经》有《郑风)、《鲁风》、《齐风》等等。“雅”以现代用词来讲,是合于音乐、文学的标准,文学化的、艺术化的,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文学化、艺术化。
    “颂”就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文学。
    作品另三种型态,一种是“赋”,就是直接的述说。其次是“比”,如看见下大雪,想起北国的家乡来,像李太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这个感触联想到那个,就叫“比”。“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样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道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就是“兴”。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2-09-25 摘录
    六尺巷的由来:

    据桐城朋友说,桐城有一条巷子名为“六尺巷”,张廷玉当年在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便立刻把这件事写信到京里报告相爷,希望写封信给县今关一下。张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寄回来,这首诗说:“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的总管于是立即盼附让了三尺地出来,那个邻居看到张家居然退让了三尺,他也让了三尺出来,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
    从这几个故事,我们就可了解孔子之所以讲到一个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够修养到“知足常乐”,只求温饱,实在是很难得的。像这样修养的人,如果从政,就不会受外界环境的诱惑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2-09-25 摘录自第 50 页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