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170

发布书摘:14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2

直视骄阳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_ 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 _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 …… [ 展开全部 ]
  • 作者:Irvin D. Yalom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定价:19.80元
  • ISBN:9787501966868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4-18 摘录
    ①苏格拉底认为最好的教师—一让我补充一句,最好的朋友也是如此—能够通过提问帮助一个学生发现他/她自己的智慧。一直以来,真正的朋友都是这样做的,治疗师也是如此。
    ②一次又一次,人们忍不住追问:如果一切最终都会消失,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虽然有很多人向外在的世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我建议你最好试试苏格拉底的方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心。
    ③许多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从未充分发展过自己的潜能,为此他们深深地感到遗憾。
    ④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绝望正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关注这种深层的不满足感往往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死亡焦虑。
    ④“遗憾”不是一件好事情,它通常包含着无法挽回的难过之情,但是“遗憾”也可以用得更加有建设性。实际上,在我帮助自己或他人审思自我实现的各种方法中,关于遗憾的观念,即我们不仅创造遗憾也在避免遗憾,是最有价值的。
    ⑤恰当面对遗憾,它能帮助你采取行动来避免更多的遗憾。你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前瞻未来来反思自己的遗憾。如果你回顾过去,你会为那些没有实现的梦想感到遗憾,如果你想象未来,你有可能会累积更多的遗憾,当然也有可能从曾经的遗憾走出来。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4-17 摘录
    ①同理心是我们试图和他人形成联结时最有效的工具,它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使你能深刻地了解其他人的感觉。
    ②不存在的状态并不可怕,因为我们不会知道自己不存在了。也就是,我死后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重要的事情。我还记得你曾说过,那种‘不存在’( nonbeing)的状态就和我出生前一样。
    ③我所做的其实就是《呐喊与低语》中女仆安娜所做的。我(从心理上)拥抱着艾丽斯,和她在一起。
    虽然我完全地投入了她的世界,但我确定自己包容了她的恐慌,没有被这种情绪所传染。当我让她和我一起剖析那些情绪时,我保持了一种平静的、实事求是的语调。
    ④这个例子给我们上了简洁的一课—人际联结至关重要。无论你身为家庭成员、朋友或是治疗师,人际联结对于安抚怀有死亡焦虑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你可以用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方式接近对方,发自内心地说你想说的话,不要故意掩饰你自己的恐惧,你还可以用任何能够提供安慰的方式抱着对方。
    ⑤几十年前,我曾守在一位即将离世的病人床前,她让我在她身边躺一会儿,我按照她的要求躺下了。我相信这能给她带来慰藉。单纯的“在场”是你能为任何面临死亡的人(或是那些身体健康却对死亡充满恐慌的人)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帮助。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4-16 摘录
    ①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我们的文化总是给死亡披上静默而隔绝的外衣。
    ②在人类死亡来临的时刻,连希腊众神都恐惧地躲开了。
    ③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人趋向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另一方面,濒死之人也被骗进那份孤立之中。
    ④他们拥抱沉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他们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
    ⑤18世纪时康德提出了盛行的常识性假设,即我们都出生并栖居在一个已经完成的、精心构建的、共享的世界中。如今,我们知道,由于神经组织结构的作用,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构建着自己的心理世界。换句话说,你的头脑中有大量内隐的心理分类系统(比如数量和质量,原因和结果等),当你面临外界的感官信息时,这些分类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使你能够以独一无
    的方式自动地、无意识地构建你自己的世界。
    因此,存在孤独意味着死亡不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丧失,而且包括你个人丰富、神奇、详尽、独一无二的心理世界的丧失,这个世界在其他任何人的头脑中都无法复制。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4-15 摘录
    ①我们拥有什么?物质财富如同一缕飘忽的鬼火,根本抓不住。叔本华高雅地宣称追求金钱和财富是无止境的,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拥有得越多,要求也就越多。财富就好像海水,我们喝得越多,越觉得饥渴。到了最后,我们不但没有占有财富,反而被它们控制了。
    ②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名声和物质财富一样最终会消失殆尽。叔本华写到:“人生中一半的担心和焦虑来自于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一我们必须拔除这根肉中刺。”
    ③这些无根的墙头草招摇着,使人们成为奴隶,驱使人们总是忍不住考虑别人是怎么想的。甚至更糟的是,那不过是他们头脑中所以为的别人的看法,毕竟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到底在想什么。
    ④我是谁?“我是谁”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叔本华说,好良心远比好名声重要。你最大的目标应该是身体健康、心智健康,这样你的思考才不会枯竭,你才会独立,才能拥有品行端正的人生。要知道,事件本身并不能扰乱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内在的平静正是来源于此。
    ⑤最后一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治疗信条,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这个观念后来传承至芝诺、塞内加、马尔克斯·奥里利厄斯'、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最终成为动力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信条。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4-14 摘录
    ①弗洛伊德的同事奥特兰提出了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动力模型,也就是“生之焦虑”与“死之焦虑”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
    ②奥特兰认为,一个人在一生发展中会不断追求个性化、成长以及自身潜能的实现,但是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在这种从自然中不断生长、延伸乃至远离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面对自身的“生之焦虑”,也就是那种可怕的孤独感,那种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觉,失去了与宏大世界最基本的联结。
    ③当“生之焦虑”变得无法忍受,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重新回来,逃避那种分离,在融合中寻求安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选择融入或将自己奉献给他人。
    ④总是想着聚敛财富或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以至于彻底丧失了真我。这样的人,他们关注外在远胜于内心,所面临的问题便是—他们看别人的脸色来决定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或期望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