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730

发布书摘: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9-01-28

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是一部担当之书。高尔泰用一本书书写一生,苍莽浑厚、精洁优美。他的文字是历史的真实回忆,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灵魂的深度挖掘。高尔泰用文字还原了许多琐碎小事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高尔泰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定价:49.50元
  • ISBN:9787530213841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8-05 摘录自第 367 页
    我先界定概念,我说异化问题,是一个“人”的问题。要知道什么是异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人是目的,人是主体,变成工具和手段,就是非人了。如果说这种非人化,或者说物化,是经由人自己的主观努力实现的,那就是异化。由于努力的途径不同,异化又可以分类为,例如技术异化、语言异化、社会异化,等等。工农业污染、核扩散等是技术异化。明代的李贽所说的“言假言文假文满座皆假”,是语言异化。他后来死在监狱里,假人把真人当疯子关进监狱到死,就是社会异化。

    把自己不当人这件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光想着做齿轮,做螺丝钉,做党的驯服工具,就是没想着做个人。比如大家知道的金训华,他因为在激流里抢救一根木头而牺牲,因此被封为英雄。戴着英雄的光环,活得连一根木头都不值,这就把自己变成了物,变成了非人。是木头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木头而存在。同样的,政治制度话语系统等这些人的创造物,也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如果反过来,人和物颠倒,目的和手段颠倒,主体和客体颠倒,就是异化。物的世界愈是增值,人的世界就愈是贬值。把颠倒了的东西再颠倒过来,就是异化的复归。
    我说把人当人,首先是把自己当人。
    下面有人递条子,说别人不拿你当人,你自己当,算数吗?我说金训华下水的时候,许多人没下,活下来了,算数吗?被人当牛马使用,不等于你就变成了牛马。但如果你甘心接受,甚至主动争取,你就是忘了自己是人。结果是经由
    自己的努力,加强了那个蔑视和驾驭自己的力量……
    连绵的政治运动,很多人被异化了手段和工具,并且兴高采烈地充当着各类手段和各样的工具。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8-05 摘录自第 364 页
    两个月里,周围的人们先是笑脸隐去,龇出獠牙,忽又獠牙隐去,绽开笑脸。隐显之间,小小“文革”一闪,告诉我们所谓“文革”反思、全民忏悔云云,全是扯淡。谁只要权力够大,再搞一次“文革”,不难。
    轻法制,重人治,权力至上,必会如此,时不时地来一下小“文革”。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7-25 摘录自第 198 页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在东南面鸣沙山和三危山之间峡谷里的悬岩上。
    可以想象,万里流沙中这些壁立千仞的悬岩,是洪荒时代雷鸣般的浊流冲刷出来的。但是为什么,那亘古不息、摇天撼地的寥寥长风,那水一般流动着的、填平一切的沉重黄沙,到这个悬岩边上就停止了,宁肯在一旁聚成消长无凭的高高沙山,也不肯进入这小小的峡谷?
    峡谷从南到北,狭长一千六百多米。有一股地下水从南端冒出来,到北端又没入地下。中间无数百年老树,拔地参天,郁郁森森,掩映着几座古寺。岩壁上高低参差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多个。壁画总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多身,还有经卷写本数万,唐宋窟檐若干。据说这些,都只是残留下来的部分,其盛时有窟千余。具体如何,已无可考。不论如何,它不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王朝的作品,只有无数人千余年间代代相继层层累进,才有造成这样的宏构巨制的可能。
    如果没有佛教的东来,没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马其顿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在这里和月支、乌孙、匈奴人留下的本土文化,以及汉廷的西征健儿、移徙流民、被贬黜的官吏和迁謫文人带过来的中原华夏文化交汇融合,而产生出一种野性的活力,激活了人们创造的潜能,并为之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向现实性推移。
    所以莫高窟艺术,如果说它是一件集壁画、建筑与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的话,那么应该说,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那荒野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那些壁画积淀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浅都成了黄调子。加上部分变色、褪色,斑驳剥落,隐显之间,倒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出乎意表,非人力所能及。正如当初锃亮闪光俗不可耐的祭器,后来变成了绿锈斑驳古朴凝重的青铜文物。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鬼斧神工,此之谓乎?
    被那斑斓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而又徘徊,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无序,多种机缘的偶然遇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情,它历经千百年风沙兵燹保存至今更不容易;想到世事无常,我家破人亡死地生还犹能来此与之相对尤其幸运,心中就不由得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岁月无情,世事无常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7-23 摘录自第 183 页
    傍晚醒来,落日苍茫。车到一个小镇,郊外散落着一些农家的土屋,炕洞里冒着秫秸和干畜粪的浓烟。烟不上升
    在大野上凝成长条的沉云,逐渐溶解在暮靄之中,使幕薄混浊而有焦煳味儿,昏黄里透着晚霞的夜紫。若有若无地可以望见荒草的丛莽,成排的白杨,黄沙簇拥的地埂。虽然都毫无绿意,却使我十分感动。望着那人类生活的种种迹象,我有一种久客的游子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夹边沟劳教农场的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他们只是一堆堆的政治符号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7-02 摘录
    萍踪十几年,漂泊无定据。海洋郡日夜海风松涛,烦透了古典主义的宁静。偶住纽约,受不住钢骨水泥森林里那份现代主义的机械、效率和结构性的刚硬冷峻。拉斯维加斯红尘滚滚,白天黑夜理性非理性大街上和高楼里都很难分清。无数流动交织的边缘,叠现出后现代主义模糊的面影。但是解构的语境,解不开“轻”的沉重。总是在寻找意义,看到的却只有霓虹。烟花万重后面,是荒凉无边
    的太空。
    十几年来,眼看着人类失去好几百种语言,地球失去好几万种生物,新世纪与第三波恐怖主义同来;眼看着同情心爱和被爱的需要,对自由、正义和更高生命价值的竭望等等,也在和森林草原冰川矿脉等等同步萎缩;眼看着知识分子宠物化,文艺学术商业化,生化核弹普及化;眼看着欧盟要卖武器给中国,北大清华学生们敲锣打鼓为“9·11”欢呼;善良温柔的阿拉伯妇女为了捍卫自己的石刑、面罩和无权地位,而争当人肉炸弹…我只有惊讶。
    瞪着惊讶的眼睛(显出智力的限度),看世事如魔幻小说。看自己的过去,也觉得像是梦游。我的全部经验、知识和观点,都局限在一个狭小闭塞的范围。没有书籍,没有资讯,没有朋友,独钻牛角。在许多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如因果律、质量不减定律、历史不会倒退、真理只有一个、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一再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以后,还在以天下为已任舍我其谁,还在以为“真理在手,不由别人分说”,非梦游而何?无知是内在的黑暗,引导我在外在的黑暗中摸索,非梦游而何?
    梦醒时分,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混沌。知道了我藉以呼吸的“有序”,很可能是自欺欺人的童话。在核恐怖平衡的钢丝绳上,随着无数人类从未经验的事物如反物质、隐秩序、基因工程和所谓“文明的冲突”等等进入“视野”,我发现自己由于定向思维的宿疾,脑子生锈,又感到呼吸困难。
    写作《寻找家园》,又像是在墙上挖洞。这次是混沌无序之墙,一种历史中的自然。从洞中维度,我回望前尘。血腥污泥深处,浸润着蔷薇色的天空。碑碣沉沉,花影朦胧,蓝火在荒沙里流动……不知道是无序中的梦境?还是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毕竟,我之所以四十多年来没有窒息而死,之所以烧焦了一半的树上能留下这若干细果,都无非因为,能如此这般做梦。真已似幻,梦或非梦?我依然只能,听从心灵的呼声。
    听从心灵的呼声,是不间收获的耕耘。不问不是不想,凡事不可强求。现在和同龄人沟通都难,遑论与e时代新新人类?遑论从难友们终止的地方开始?在这网络眼花缭乱,声、光、色、影像飞旋,“文化消费”市场货架爆满的年代,在这资讯滔滔,文字滚滚,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样漫过市场的日子里,我一再嘱咐自己,要写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