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3320

发布书摘:44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2-28

凝视的快感

“电影是什么?”当巴赞的这个提问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时,它首先关注的是生产电影关注电影的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影院等)、影像等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本书重点阐述在精神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克里斯蒂安·麦茨等, 吴琼编
  •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 定价:24.80
  • ISBN:9787300069487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7-01 摘录自第 2 页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历史化的情境中来看待这一争论,就会发现,所谓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本身就是现代美学的话语建构,是博物馆时代诉诸纯粹视觉的策略,是现代主体的纯美学冲动的产物。例如,面对现代性进程带来的主体与社会及主体自身的一系列分裂和分离,主体只好诉诸形式主义的艺术自主性幻象,以作为对分裂和分离的/一种想象性解决。然而,这个解决本身又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中艺术的方面与非艺术的方面以及艺术中艺术的因素与非艺术的因素强行分离的基础上的。就是说,这个建立在排异逻辑上的纯美学话语本身并不纯粹,它其实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且是一个纽结了双重功能的悖论性话语:一方面,它提出艺术自主性的主张乃是为了解决已然存在的主体与社会的分离和主体自身的分裂,可另一方面,这一主张在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强行划界又是对分裂和分离的再一次确认与重申;一方面,它强调过度关注艺术的社会性或非艺术性方面会导致一个后果,就是要求艺术去承担自身以外的使命,如认识论的、道德的、政治的等等,可另一方面,它又想借艺术自主性的主张去完成在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形而上飞跃,而对已经切除了社会性的纯粹艺术而言,这本身就是个不可能的使命。所以,现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根本不是艺术的外部和内部以及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优劣等次,而是这一分划本身的历史性,是这一分划的文化诉求和意识形态诉求在历史上得以可能的话语预设及其视野局限。(《读画》序2-3页)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