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的日本

对于近邻日本,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吉田茂怎样引领日本“和平崛起”?田中角荣为何下台?小泉纯一郎跟“下流社会”有何干系?洛克希德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美日安保何去何从?“环保天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刘柠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定价:25.00元
  • ISBN:7513300585
神圣的“牺牲”逻辑背后
  • skidu
    2015-12-08 19:50:37 摘录自247页
    譬如,2004年新年伊始,小泉在作为“初诣”(即新年后第一次参拜)参拜了靖国神社后,对新闻记者发表感言说:“正是由于有生长在战争年代,迫不得已前往战场,在战场上战死者们的崇高的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日本。这是不能忘记的。”在这里,仿佛不经意地,逻辑链条发生了微妙的跳跃:好像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和国民的“牺牲”,才成就了日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前者成了后者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如果联想到此后不久自卫队即被派往硝烟未尽的伊拉克战场,而日本政府事先并无不损一兵一卒的绝对把握的话,小泉讲话的逻辑跳跃便不奇怪了。因为基于同样的修辞,未来随时可能发的自卫队员之死,未尝不可以被定位为为了“日本的和平与繁荣”的“崇高的牺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skidu
    2015-12-08 19:50:37 摘录自246-247页
    东京大学哲学教授高桥哲哉(Tetsuya Takahashi)的《国家与牺牲》,系继创造了近年东洋社会学术书籍发行奇迹的《靖国问题》之后,又一部揭示近现代民族国家如何以国民个体的生命为代价,以血的祭祀来维系国家神话长存不破的、被称为“牺牲”的秘密装置的构造。
    以国家的名义,国民被要求做出“牺牲”;国家把死于战争的国民颂扬为“为祖国”做出的“崇高的牺牲”,并在靖国神社这样的招魂场所予以“英灵彰显”。通过如此程序,无论是阵亡的军人,还是屈死的非战斗人员,统统成为为战后日本的“和平与繁荣”而献身的“牺牲”;而这种死,也超越了近代日本国家的特殊性,同其他国家话语中的一般性表述一样,成为“为了保卫国家”而献出生命的“崇高的牺牲”。正是靠这种“牺牲”逻辑,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降,从一场战争走向另一场战,马不停蹄地杀出了一条军国主义的血路,不仅给周边国家带来生灵涂炭之祸,也置自身于亡国灭种的边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