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笑来"]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定价:59.00元
  • ISBN:7121210274
第0章 困境 / 001
  • 袁圈圈
    2017-08-06 19:52:09 摘录
    其实,这本书的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
    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马善东
    2017-07-14 18:27:17 摘录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迴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的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Annie Liu
    2017-06-26 15:29:36 摘录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
    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
    尽管很多知识和观念是被灌输的,但知识的持有者对“被灌输”这一事实往往毫无察觉,就算察觉,也可能拒绝承认。

    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会被轻易糊弄。即使是一些“想当然”的观念,人们也倾向于认为那是“思考过后的结论”。

    在历史上,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例如,在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证明“地球是圆的”之前,大多数人相信“大地是平的”,并且把这种想当然得到的结论当作自己认真思考之后才获得的知识。

    以至在其被证明有误的那一瞬间,第一个念头不是“啊?原来是这样!”而是“扯淡!没那回事儿!
    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Annie Liu
    2017-06-26 15:25:36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4 20:59:44 摘录
    游戏化就是将游戏中那些有趣、吸引人的元素巧妙地运用于现实世界或者生产活动,我把它称为“以人为本的设计”,它与功能性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指设计要优先尊重并满足人类的心理动机与需求,而非单纯地优化系统功能的效率。

    大多数系统的设计都是功能至上的,简言之就是只为快速完成工作。然而,对于以人为本的设计来说,其强调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系统的零配件。

    情感、抱负,皆为人性;做与不做,皆有原因。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人的心理变化、行为动机以及参与感为基石,在保障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建设。

    我们之所以将这一设计原则叫做“游戏化”,是因为游戏行业最懂以人为本的设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3 18:24:15 摘录
    每次我要出门的时候,都要在门口检查自己是否带了手机、钥匙、钱包、水壶…逐一核对过后,才会把门锁上。这就是一个利用核对列表来避免自己因遗漏而浪费时间的例子。

    在实施计划、完成任务列表中的每一个项目的时候,都应该提前制定一个检查列表,用来保证当前任务确实能如预期一般完成。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完成连续任务的时候,如果遗漏了某个方面,后续任务的执行就很有可能会因此中断,这种错误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时间浪费。

    有的时候,检查列表不一定要写下来,因为:如果项目不超过7个,检查完全可以在你的大脑中进行;很多项目已经非常熟悉,故而对应的核对列表你早已深谙于心。

    另一些时候,任务的项目相对复杂, 为了万无一失,我们需要提前制作一个可以勾画的核对列表,逐一核对,避免缺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3 18:18:30 摘录
    大多数人,在有事的时候,抓起电话就拨,全然不考虑之后要沟通的内容里是否有很多必须要用笔记录的信息:如电话号码、邮件地址、通信地址,甚至一些工作中所必须的复杂参数等。

    你凭什么确定对方现在手边恰好就和笔,可以随时做记录?就算对方手边恰好有纸和笔,在电话中交代这类复杂的信息时也经常会出错。

    所以,有经验且善于替对方着想的人会这样说:“您不用记的我只是先告诉您。随后我会通过邮件(或者短信)给您发个备忘。"

    说到这里,相信你应该能够理解:其实,真的没有人不会打电话,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会的确确实实只是
    拿起电话就拨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3 17:25:36 摘录
    如果一个人不是很懒惰,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例如,学英语:很多人天天在学却从来不用;背单词坚决不造句,却去练习什么词根词缀记忆法或联想记忆法;背了那么多单词,却从不读英文文档,从不写英文文章。当然,偶尔还是要说英语的,但仅限于" 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之类。

    其实,掌握2000个基础词汇、了解基本法规则之后,就应该去“用”英语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3 17:17:50 摘录
    大多数人都有严重的阅读障碍:不少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再读任何书籍,偶尔看看报纸杂志上的短文(或者互联网上的帖子)也常常断章取义——他们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法认真、仔细地把每个字都看清楚,更不用说揣摩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2 22:05:20 摘录
    我们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了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

    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在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

    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吗?答案并非肯定。

    我曾经有机会、也恰好愿意多花一点心思与我遇到的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谈。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在他的心目中,与所有成年人一样,“朋友”被划分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为了行文方便,以下我姑且把那个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强”。

    我很好奇,但也耐住性子,等待小强告诉我谁是他“真正的朋友”。

    最终,他告诉我,他真正的朋友只是有两个,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之后我问他:“为什么你认为那个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强说,"他从来都不抢我的玩具,他跟我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2 07:05:43 摘录
    我相信,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非常平凡的。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就算不需要帮助,也偶尔需要安慰;就算连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偶尔需要陪伴。

    无论别人是在陪伴你、安慰你,还是帮助你,他们都在主动花费自己的时间,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强求,除非人家心甘情愿。可是,别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花费间在你身上呢?因为你们之间有“相互”、有“交换。

    为了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碰壁,我们要学会不停地助身边的人。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有价最被重视的往往不是金钱帮助。

    在我们决定是否要对某人提供金钱帮助的时候,需要弄明白这样几件事:首先我们自己可能并非真的有能力提供金钱帮助;其次,需要金钱帮助的人很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再次,金钱帮助说不定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金钱可能有去无回;最后,因为我们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心怀怨恨的人,就算我们为他提供了帮助,他最终也不见得会真的心生感激。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详细地回答前来问你一道难题解法的同学——只要你确实知道正确的解法,因为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的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如果在外地的朋友来电话求你帮忙去书店买本书并寄给他,那就一定要尽快——当然,你必须同时告诉他可能会有些耽搁。当身边的人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告诉他。

    如果我们主动去帮助别人,那么接受我们帮助的人往往会加倍感激我们。主动帮助的基本方式就是共享。如果你发现某品牌的显示器正在做特价促销,那就不妨把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身边几个可能喜欢这个产品的人。如果你像我一样觉得姜文的《让子弹飞》拍得实在太精彩了,那就像我一样顺手买几张它的零售版光盘放在包里——不知道哪天你跟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提起来,你这里有光盘,谁今天埋单就送给谁!
    最后举光盘的例子太扯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1 08:10:36 摘录
    双方想要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

    例如: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作出判断;有了确凿证据,就算结论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对事不对人;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如果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如果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是,“兵”手里有枪,“兵”随时都可以不守原则,拒绝与“秀才”合作,哪怕“秀才”再有道理也没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0 08:21:46 摘录
    遇到问题动脑子想一想,其实是根本不费力气的事情,可偏偏很多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想那么多累不累啊?”这话相当古怪,特别是从一个“人”——作为地球上唯一拥有庞大大脑额叶的物种的成员的口中说出来。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比例的人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比例保守估计不会低于80%,而且,剩下的20%中甚至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说,在全人类中,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的人几乎不到4%。而这4%的人,绝大多数最终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

    从这个角度看待历史,可能会得到令人胆寒的结论: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了的人不停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6-20 08:08:35 摘录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在没有金山词霸、不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既不“逆向”也不“疯狂的情况下,学会了地球上最无从捉摸、容易忘记、难以研习的语言——汉语。
    马可波罗不一定来过中国,如果真来过,这个案例可以证明,学习语言,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践、环境和愿望。当他不得不学会汉语的时候,他就学会了汉语。绝境有时候是动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2
  • 卡夫卡
    2017-06-20 07:46:14 摘录
    有句话非常精辟:“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