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笑来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定价:59.00元
  • ISBN:9787121210273
  • 2022-02-03 19:45:37 摘录
    “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2-03 19:43:42 摘录
    为了真正做到有限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2-02 20:13:27 摘录
    只有经过自己的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2-02 20:10:42 摘录
    听众应该有自己的智慧。
    一方面,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让我们遗漏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最终若是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是危险的、有害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1-29 12:02:07 摘录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道理都是简单的,但得有能力认知它的“简单”。正所谓“大道至简”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1-29 11:59:33 摘录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
    出者存,困者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1-28 18:15:56 摘录
    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须亲自经历,仅凭思考就得到深刻的体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8-09 20:49:57 摘录
    思考、求知的过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探求因果关系的过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8-12 22:27:58 摘录
    “过早质疑”同样会造成幻觉—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可事实总是与此相反。道理很简单,讲者刚刚开始自己的论述时,驳斥他的难度是最低的,于是“过早质疑”的人总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进而落入自己设置的陷阱,同时自我感觉良好。
    “过早质疑”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尽管我们并不能像闭上眼睛一样合上耳朵,但我们确实可以像“视而不见”一样做到“听而不闻”。大多数人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在听的过程中只有两种状态——接收和排斥。总有一些人更易盲从,那是因为他们
    在听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接收状态;而总有另一些人更加顽固,那是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排斥状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20-07-30 07:02:08 摘录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若把学习中时间和进展的关系理解为纯粹的线性关系,那我们最终根本不可能收获满意的进展。其实,没有哪个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这样看来,曾经的放弃,往往不是因为没有毅力,只是因为对时间和进展的关系理解错误—在频繁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况下居然坚持了那么久,我们原来是这么地有毅力啊!
    学习就像爬山一样,总会遇到很难攀登的部分。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9 11:36:10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8 16:10:40 摘录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就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所有人的起点都是负数。但凡是人,都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这个算式的结果变成正数。并且无论是谁,无论这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等于零,恐惧却永远大于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3-27 21:37:35 摘录
    2.交换才是硬道理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收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要想跳出去倒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还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在转顺间让你“脚踏实地”。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22 23:00:56 摘录
    最近觉得自己开始学会脱离一些对自己增值无用的事情,感觉是个好现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5-07 09:59:30 摘录
    这里提供一个很实用的建议: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一个成功的理由不一定让所有人成功,但一个失败的原因必定会拖所有人后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