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直视骄阳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_ 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 _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
……
[ 展开全部 ]
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展开全部)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_ 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 _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 收起 ]
作者:Irvin D. Yalom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定价:19.80元
ISBN:750196686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一章 死亡之痛
奶思
2020-03-31 12:58:53 摘录
·死亡从人类有历史记载开始便如影随形般出没。四千年前古巴比伦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遭遇了挚友印齐杜(Enkidu)之死,他感叹道:“你变得黯淡,不闻我的呼唤。当我死时,岂不也像印齐杜般?我心伤悲,惧怕死亡。”
·伊壁鸠鲁出生于公元前341年(正是在柏拉图死后不久),卒于公元前270年。大多数现代人由于“享乐”或“享乐主义”这两个单词(意指沉溺于精致的感官享受,尤其指沉溺于美食、美酒)而对他略知一二。但是,历史上伊壁鸠鲁本人并不提倡感官享乐,他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ataraxia)。
·你也许会疑惑,为何要谈论如此令人不舒服又害怕的话题?为何要用肉眼直视如此耀眼的骄阳?为何不遵从美国精神病学界泰斗阿道夫·梅尔( Adolph Meyer)一个世纪前对精神科医生的谆谆教诲:“不要搔那些还不痒的地方”?为何要与生命中最恐怖却无法改变的黑暗面较劲?事实上,近年来新兴的管
理式关怀( managed care)、短期治疗( brief therapy)、症状控制( symptom contro以及改变思维模式的尝试都进一步强化了以上对不可了解之事物保持沉默的观点。
死亡其实并非“不痒”,它始终跟随着我们,悄无声息地敲打着我们的内心之门,深深地潜藏在无意识深处。死亡焦虑通过隐藏和伪装,转化成各种症状,它正是我们所体验到的诸多困扰、压力和内心冲突的源泉。
“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死亡之痛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第三章 觉醒体验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第七章 给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后记
读者指南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死亡之痛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第三章 觉醒体验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第七章 给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后记
读者指南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死亡之痛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第三章 觉醒体验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第七章 给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后记
读者指南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伊壁鸠鲁出生于公元前341年(正是在柏拉图死后不久),卒于公元前270年。大多数现代人由于“享乐”或“享乐主义”这两个单词(意指沉溺于精致的感官享受,尤其指沉溺于美食、美酒)而对他略知一二。但是,历史上伊壁鸠鲁本人并不提倡感官享乐,他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ataraxia)。
·你也许会疑惑,为何要谈论如此令人不舒服又害怕的话题?为何要用肉眼直视如此耀眼的骄阳?为何不遵从美国精神病学界泰斗阿道夫·梅尔( Adolph Meyer)一个世纪前对精神科医生的谆谆教诲:“不要搔那些还不痒的地方”?为何要与生命中最恐怖却无法改变的黑暗面较劲?事实上,近年来新兴的管
理式关怀( managed care)、短期治疗( brief therapy)、症状控制( symptom contro以及改变思维模式的尝试都进一步强化了以上对不可了解之事物保持沉默的观点。
死亡其实并非“不痒”,它始终跟随着我们,悄无声息地敲打着我们的内心之门,深深地潜藏在无意识深处。死亡焦虑通过隐藏和伪装,转化成各种症状,它正是我们所体验到的诸多困扰、压力和内心冲突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