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_ 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 _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 …… [ 展开全部 ]
  • 作者:Irvin D. Yalom
  •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定价:19.80元
  • ISBN:7501966869
第三章 觉醒体验
  • 奶思
    2020-04-02 23:34:01 摘录
    ①悲痛和丧失常常使人觉醒,让人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存在。
    ②人生苦短,诸行无常。她还参加过为期一周的冥想课程,反复吟诵无常”这个词的巴利语“ Anicca”。但是,任何时候“知道”和“亲身经历”总是大有不同。
    ③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④尼采用两句简短有力的警句概括了这层含义,那就是“圆满人生”和“死得其时”—这就像希腊人左巴所主张的那样—“除了那烧毁的城堡,什么都别留给死亡。”
    ⑤萨特也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最后一页作品上,死亡只能带走我的尸体。要主题,也就是说,
    “除了那烧毁的城堡,什么都别留给死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奶思
    2020-04-01 22:51:28 摘录
    ①文学影视作品中有大量有关觉醒体验的例子,这些主人公直面死亡,人生反而丰富起来。比如,在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被判处了死刑,行刑队枪决了他前面的几个人,而他则在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当时他眼看着排在他前面的几个人被射死。在此之前,小说中的皮埃尔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绝处逢生之后,他的生活变得充满热情和目标,与以前完全不同了。(在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21岁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等候枪决的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整个人生同样因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②斯丁写道:“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
    ③蒙田则认为我们的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以不同的方式提醒我们,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擢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❶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傲慢、狭隘自私的中年官员伊凡·伊里奇得了绝症,疼痛一直折磨着他。当死亡临近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将全部人生都用来追求名誉、声望和金钱,借此逃避死亡必将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
    ❷在和自己的内心深入交谈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死得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糟糕。他的整个人生都错了。为了逃避面对一死,他竟然没有让自己好好活过。「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好像平时坐在火车车厢里,当他以为自己在前进时,却在后退。」现在,他终于开始真正觉知到自己。
    ❸随着死亡逐渐逼近,伊凡·伊里奇发现自已其实还有时间。不仅是他,所有的生命都会面临死亡。他发现了自己的同情心,那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全新感受。伊凡对他人怀着温柔:当小儿子亲吻他的手时,当仆人充满关爱地照料他时,甚至,对他年轻的妻子,伊凡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份柔情。他对他们充满了愧疚,为他曾经带给他们的痛苦感到愧疚。最终他没有在疼痛中死去,而是在充满爱心的愉悦之中安然阖眼。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好像平时坐在火车车厢里,当他以为自己在前进时,却是在后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