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泽厚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43.00元
  • ISBN:7108030373
一 龙飞凤舞
  • 普拉空
    2019-03-12 23:16:15 摘录
    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它们是原始艺术--审美吗?是,又不是。它们只是山顶洞人撒红粉活动(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符号图像化。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凝冻在、聚集在这种种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都如此。这不是别的,又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这种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是关照或静观,不像后世美学家论美之本性所认为的那样。相反,它们是一种狂热的活动过程。之所以说“龙飞凤舞”,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 感觉李泽后先生的美学著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或者说艺术想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普拉空
    2019-03-04 20:43:52 摘录
    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描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红色)诉诸于当时原始人群的便已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了。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红的色彩)里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雲水
    2018-09-22 14:44:18 摘录
    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一人生一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

    画面经常或山峦重迭,树木繁复;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

    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

    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审美感受中的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 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雲水
    2018-06-10 16:10:32 摘录
    (巫师僧侣们的龟筮占卜)它不是去想像现存的各种事物,而是能够真实地想像某种东西,这即是通过神秘诡异的巫术—宗教形式来提出“理想”,预卜未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

    把阶级的统治说成是上天的旨意。

    (图腾)它们属于“真实地想像”出来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想像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
    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也有人笃信自己能感应到的各种通灵预兆,而实则是将自己的价值观架上神秘诡异的外壳,强加于他人身上,企图对方驯服驯化。 而这类人本身都入戏太深,对自己企图绑架他人行为的心理并不自知,深信自己灵异非凡,执掌传统美德道德风化,可谓躲在死人身下的小人。通过来自异世界的恐吓,表现出对树立自己价值观权威性的幻想。 就这样,她们从想像的真实渐渐练就了真实的想像。 真是令人作呕,愚蠢愚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雲水
    2018-06-09 17:06:57 摘录
    例如不久前我国江南印纹陶的学术讨论会上,好些同志认为“早期几何印纹陶的纹样源于生产和生活,……叶脉纹是树叶脉纹的模拟,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漩涡”,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对于器物,在实用之外还要求美观,于是印纹逐渐规整化为图案化,装饰的需要便逐渐成为第一位的了”。①这种看法本书是不能同意的,因为,不但把原始社会中“美观”、“装饰”说成已分化了的需要,缺乏证明和论据②;而且把几何纹样说成是模拟“树叶”、“水波”,更是简单化了,它没有也不能说明为何恰恰要去模拟树叶、水波。

    所以,本书以为,下面一种看法似更深刻和正确:“也有同志认为,……更多的几何形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如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等。”(同上引文)
    此事中的“好些同志們””,就是“學識和眼界限制了想像力”的最好佐證。你給他看個圓,基本就衹能想到大餅,要再有些陰影加厚,那就是饅頭,若你指出隱隱有三角之勢,不用說,那定是窩頭無疑。 所以他們是絕對的絕大多數,好些同志們…之前如此,現下如此,可目及的未來日子,也如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棠
    2017-12-02 22:03:12 摘录
    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北京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
    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像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
    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末,从哪里起头呢?
    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了解美的历程,从这里开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1:36:51 摘录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的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美。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原来哪些“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那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 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1:35:03 摘录
    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积淀:内容积淀为 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由动物形象而符号化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1:33:04 摘录
    由写实到符号化,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和图腾含义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1:30:55 摘录
    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

    后代的这些记载,却仍不掩其混沌一体的原始面目。它们是原始人们特有的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即物态化活动,既是武术礼仪,又是原始歌舞。

    再后来,两者才逐渐分化为‘礼’(政刑典章) 、‘乐’(文学艺术),两部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1:27:20 摘录
    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而它的成熟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在野蛮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开始不仅仅局限在染红穿戴,撒抹红粉等简单的红颜色动物性生理反应,开始有了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主体一方,人类已经开始官能感受中积淀观念性的想象、理解,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 早期的审美-艺术,只是作为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山顶洞人的“装饰”和运用红色,并非为审美。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制的年代之中,他们的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也只能依靠考古和理论依据去做大概的猜想,已经很难确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1:16:29 摘录
    龙、凤两大主要图腾标记,代表了炎黄(龙)、夷人(凤)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
    龙飞凤舞 - 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古代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利军
    2017-10-22 20:58:55 摘录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
    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纪》)
    女娲氏……承庖羲制度,…...亦蛇身人首。(同上)
    龙的诞生 在真正远古的人们观念中,“女娲”,“伏羲”这两大远古神话,如果剥去后世人间化的层层的面纱,他们大概是由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主要以蛇身为主,接受了兽的四脚,马的毛,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等,组成的巨大的龙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