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人间是剧场
立品图书2010年10月出版。 立品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758/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
……
[ 展开全部 ]
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 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 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讲法合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的诸多重要观念,包括见地、修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禅定的实质和要诀;十二缘起法的发生过程;金刚经的核心内涵;福德的含义和积聚方法;关于临终和中阴的指导,等等。
[ 收起 ]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价:38.00元
ISBN:751330080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10《金刚经》开示(二)
byebye1977
2020-02-08 10:50:23 摘录
不过,《金刚经》的关键不是指切断这类邪见,而是摧毁所有的见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顶礼佛,因为他摒弃了所有正确和错误的见地。
去除邪见比较容易,摆脱正确的见地就比较难。正确的见地被我们称做“传统价值”,我们把这些价值尊为社会支柱。所谓正确的见地,被视作社会常识的脊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备常识,就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见地。
我们从《金刚经》里找不到这类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我们在此接触到的是智慧,智慧和常识绝然不同。所以佛教的困难在于,它不是源于常识,而是根植于智慧。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智慧则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金刚经》开示(一)
10《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金刚经》开示(一)
10《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金刚经》开示(一)
10《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去除邪见比较容易,摆脱正确的见地就比较难。正确的见地被我们称做“传统价值”,我们把这些价值尊为社会支柱。所谓正确的见地,被视作社会常识的脊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备常识,就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见地。
我们从《金刚经》里找不到这类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我们在此接触到的是智慧,智慧和常识绝然不同。所以佛教的困难在于,它不是源于常识,而是根植于智慧。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智慧则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