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立品图书2010年10月出版。 立品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758/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
……
[ 展开全部 ]
就好比我们看电影,因为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即使会动感情,也能随时跳出故事场景,这就是出离心的简单表现——我们并没有真的身陷其 中,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同样,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 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本书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世界各地的讲法合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的诸多重要观念,包括见地、修道、行为之间的关系;禅定的实质和要诀;十二缘起法的发生过程;金刚经的核心内涵;福德的含义和积聚方法;关于临终和中阴的指导,等等。
[ 收起 ]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价:38.00元
ISBN:978751330080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byebye1977
2020-02-08 12:05:25 摘录
纵然如此,我们还是有好消息,佛教中的四项基本正见,即我们所称的“四法印”,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一、流行会改变,趋势会改变,感觉会改变,但绝不会有一天,某人发现和合现象其实是永恒的,这永远不会发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现象一直都是无常的,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所有源于自我的情绪,终将带来痛苦,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源于自我的情绪其实带来了永恒的喜乐,这肯定不会发生。
三、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一种或两种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是佛陀所错失的,这绝不会发生。
四、也不可能有人会发现,涅槃具有真实存在的属性。涅槃超越二元极端。
上述四法印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你的保险。它们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挑剔的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byebye1977
2020-02-08 10:50:23 摘录
不过,《金刚经》的关键不是指切断这类邪见,而是摧毁所有的见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顶礼佛,因为他摒弃了所有正确和错误的见地。
去除邪见比较容易,摆脱正确的见地就比较难。正确的见地被我们称做“传统价值”,我们把这些价值尊为社会支柱。所谓正确的见地,被视作社会常识的脊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备常识,就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见地。
我们从《金刚经》里找不到这类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我们在此接触到的是智慧,智慧和常识绝然不同。所以佛教的困难在于,它不是源于常识,而是根植于智慧。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智慧则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byebye1977
2020-02-05 20:03:54 摘录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对此做过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指的是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如此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部陷阱,这也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世间八法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byebye1977
2020-02-05 20:01:58 摘录
在东方世界,佛教已然成为一种类似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事业兴旺、改善生计、获取利益、驱除邪灵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为了装点此生。西方社会也好不了多少。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法并没有真正用于证悟。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这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因为佛教之路对自我来说,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与利已主义愈发背道而驰。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然可以退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玄妙奇峰
2018-02-03 16:37:37 摘录
阿底峡尊者曾说,当你不再执著此生,你就是个修行者。当你不再尊崇世俗的常识、世俗的条理纪律,当你不再介意混乱,我想你就开始成为一名好的修行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金刚经》开示(一)
10《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金刚经》开示(一)
10《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1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2 世间八法
3 基本的不安全感
4 智慧与慈悲
5 奢摩他禅修
6 十二缘起法
7 生命之轮
8 见地、禅修、行为
9《金刚经》开示(一)
10《金刚经》开示(二)
11 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12 佛法的智慧
13 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14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一)
15 临终与死亡的忠告——中阴教法(二)
16 如何积聚福德
17 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18 四法印(一)
19 四法印(二)
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一、流行会改变,趋势会改变,感觉会改变,但绝不会有一天,某人发现和合现象其实是永恒的,这永远不会发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现象一直都是无常的,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所有源于自我的情绪,终将带来痛苦,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源于自我的情绪其实带来了永恒的喜乐,这肯定不会发生。
三、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一种或两种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是佛陀所错失的,这绝不会发生。
四、也不可能有人会发现,涅槃具有真实存在的属性。涅槃超越二元极端。
上述四法印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你的保险。它们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挑剔的心。
去除邪见比较容易,摆脱正确的见地就比较难。正确的见地被我们称做“传统价值”,我们把这些价值尊为社会支柱。所谓正确的见地,被视作社会常识的脊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备常识,就意味着拥有“正确”的见地。
我们从《金刚经》里找不到这类常识,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我们在此接触到的是智慧,智慧和常识绝然不同。所以佛教的困难在于,它不是源于常识,而是根植于智慧。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应用;智慧则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关键点。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如此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的一个甚至是全部陷阱,这也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世间八法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这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因为佛教之路对自我来说,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与利已主义愈发背道而驰。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然可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