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不得

京都永观堂、清迈无梦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蒋勋带着《金刚经》,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蒋勋
  •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 定价:45.00 元
  • ISBN:7535673805
卷一 回头
  • ^猫小喵^
    2018-08-02 20:59:52 摘录
    已经看了一部分,本着崇敬的心情去读这本书,也拿着笔本想把好的词句标注上,读后发现,无从下手,每一个描写都那么深刻,让你身临其境,描写的细致入微,词藻又是那么华丽,是我现在达不到的深度,也是一本想反复研读的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7-21 01:18:40 摘录
    蒋勋《总成一梦》
    一九九○年,绕道香港转机,第一次飞到了西湖。
    那天是旧历除夕的下午,天空密布着低低的云层,同行的H说: 大概要下雪。
    我忽然想起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有《湖心亭看雪》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我会看到三百年前张岱看到过的那天的“白”吗?
    下了飞机,直接到西湖,投宿的酒店在孤山旁,地势较高。房间在西楼的七楼,是顶楼了。进了房间,打开窗户,一片轻雾细雪,迷离涌动流荡。
    湖水很远,时隐时现。远远一痕起伏蜿蜒的山峰,若有若无,错错落落,随云岚流转变灭。
    视觉一片空白,重重叠叠的白,重重叠叠的空,像宋瓷釉料开片的冰裂。不同层次的白,可以如此丰富。
    这是台北“故官”夏圭的那一卷《溪山清远》啊!我心里慨叹着。是纸上大片空白里一缕淡如烟丝的墨痕,淡到不可见,淡到不是视觉,淡到像是不确定是否存在过的回忆。
    没想到,南宋人画卷里的心事,在这里,看到了“真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7-10 20:50:33 摘录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初唐谦逊如此,可以知道月光里的飞霜和月光下的汀上白沙都存在,却可能“看不见”。如此安静而不喧嚣的存在,存在却仿佛不存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7-09 22:44:38 摘录
    众生对永观律师的身体病苦之痛,对永观偶尔的分心涣散、不够精进仿佛都没有嘲讽恶念;对他人的不幸,有许多感念原谅。我们是借着自己或他人的不完美,才给了自己更宽容的修行机会吧。
    永观,你迟了。佛的声音如此督促鼓励。
    在漫长的修行路上,或快或慢,或早或迟,其实都是修行,也都可以被包容顾念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7-09 22:42:04 摘录
    永观律师最出名的传奇故事,是他在阿弥陀堂上念诵,或许一时心不专一,就看到阿弥陀佛显身,回头向他说:永观,你迟了
    这一流传久远的故事,使禅林寺因此创作了世间唯一一尊回头的阿弥陀佛像,以为纪念。
    这一尊像与一般阿弥陀佛像并无太大不同,右手手掌向上向外扬起,食指与大拇指圈成法轮形状,持无畏说法手印。左手手掌向下,持施与说法印。佛身褒衣广袖,赤袒胸腹。身后有头光背光,背光有火焰流云纹火焰流云中有飞天供养。阿弥陀佛像唯一特殊的是头部不做正面,而是向左肩身后转头探望。
    以佛教教义而言,菩萨于世间有情,牵连挂念众生,因此常回世间。唐代敦煌帛画也常画引|路菩萨,是丧礼中悬挂招亡者之魂的条幡,上画亡者肖像,前有菩萨引路,也是频频回首,仿佛担心挂念往生的漫漫长途上,
    跟随者步履艰难,跟不上进度。
    佛与菩萨不同,已入涅槃,不受后有,因此应该是不会回头的了。
    然而永观堂的阿弥陀佛意外回头了,成为传世唯一一尊回头的佛像。
    永观律师因为自己的身体疾病,同体大悲,创建了药王院,可以济度众生肉身之苦。永观律师修行中一时的分心,也让阿弥陀佛在永世的寂灭超然中动心动念,又回了一次头。
    日本永观寺回头阿弥陀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7-07 23:47:01 摘录
    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堕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明痛苦之中吧。什么都不对,什么都骂,结果世界并没有好转的机会,自己也没有好转的机会,只是一起向毁灭的深渊沉沦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7-07 23:40:15 摘录
    “无明所系………”啊,是因为不懂,所以要一次一次重来吗?看不懂,听不懂,无法思维;以为懂了,并没有懂,只是在巨大的无明中,要一次次重来,做没有做完的功课。
    无明所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7-07 20:39:07 摘录
    然而这次是草津了,在一大片落羽杉林间徘徊,即将白露,树木梢头、草丛间,都一片银光迷蒙,细看是针尖大的露珠,连成一片,让我想到“白露为霜”的句子。但日出之后,处暑艳阳,白露也就一一消逝了。
    许多诗句也都是季节的不舍吧,舍得,舍不得。
    白露为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叶11c
    2018-06-19 22:01:08 摘录
    啊,我记得的还是那个十八岁蹲在校园树下素描一个蝉蜡的青年啊。
    所以也许我们只能跟自己说“舍得”吧!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
    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15 19:59:05 摘录
    蒋勋《天涯何处——东坡词的生命意境》

    宋词里最被大众喜爱的,无疑是苏东坡。柳永的词在北宋当时也流传甚广,“凡有井水处,必歌柳词”,他
    曾经是流行歌里最畅销的词曲作者吧。但是一千年过去,东坡文句的传唱之广,时间跨距之大,文句深入民间的影响力强度,都非柳词所能比。
    “天涯何处无芳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东坡许多句子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连不识字的老妪老叟,也能朗朗上口。创作亲近大众,就不仅是在字句词汇上雕琢磨牙,而是用最浅白平凡的文字贴近真实的生活,不做作,不矫情,这才能随岁月淘洗,愈来愈在民间发生情感上广大的共鸣吧。
    千年过去,汉语词汇随不同时代的更新,历代有历代文风、用字特点。但是时间愈久,愈能看出东坡文字语言的平实。立足在语言最大的广度基础上,几经时代变迁,文句词汇还是历久弥新,没有过时落伍之感。“多情应笑我”五个字,既古典,又极现代。情至深处,回到平常心,是所有创作者最难过的一关。东坡过了这关,真实、简易、平凡,也因此能宽容,能豁达。

    东坡是聪明的,当然自负,也看不起一些人。但他也最能自嘲,看到自己的缺陷不足,在他人精明处糊凃。即使总有悲愤,总有贪嗔,也都可以在自嘲里化解。呵呵一笑——“多情应笑我”,是东坡自嘲,也是东坡坦荡,是东坡独自得意的喜悦,也是东坡孤独的苍然苦笑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11 16:49:17 摘录
    蒋勋《星垂平野阔》
    日日走在森林,除了参天巨木大树,也会看到树干上寄生藤萝,树脚根洼下阴湿处蕨类苔藓蔓延,兩后腐叶重叠,朽烂间抽出各种菌菇。大宇宙的磅礴生命,包容大,也包容小;大小相依并育,秩序井然。生物物种环环相扣如锁链,彼此依存,彼此竞争,也彼此喂养,在生生灭灭中形成循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一个古老的文明是从静观自然中领悟了生命智慧。如果长时间远离自然,文明还会剩下什么?
    在范宽《溪山行旅图》面前,我的欧洲朋友间过:有这样的山水画,你们怎么这样破坏自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11 16:33:02 摘录
    蒋勋《星垂平野阔》
    森林里走久了,很容易发现自然中生命的循环。一株新生的松柏,它的根须下总是扑倒着一株巨大的枯木。有时候新树已经长成一人合抱粗细下面的枯树腐朽风化,碎成木渣微尘,初看以为是土丘,是蚁穴,仔细辨认,是一株死去的巨木,或被雷火劈倒,或被虫噬吃,死去了,把身体腐化的养分供给一株新树成长。
    自然的原始森林,其实不是只供游玩休闲,也许更重要的意义是让远离自然的现代人重新再做一次生命的功课吧。
    唐宋以来的山水画所以并不是风景,而是走向大山大水、宏观宇宙的部自然哲学。诗人、画家不走出去,挤在都会中,琐碎唠叨得失,或关在书房画室,斤斤计较毛笔皴法,早已失去山水美学的本质精神。
    南宋以前,山水中的人物极少是文人,绝大多数的行旅是庶民,是市井贩夫走卒。他们真实行走劳动于山巅水涘,生存拼搏于大山大水的艰难险境,不会在安逸书斋画室中玄想虚假的宇宙自然。
    南宋以降,如马麟的《静听松风》,已是文人意境,与范宽大山水中行旅奔行于长途、流浪放旷的生命力度已大不相同。等而下之,挤在都会人群中,日日琐碎唠叨,更不可能有大山水的气度
    唐人诗多有出行塞外的苍茫视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如此宏观宇宙,让人心灵起大震撼。即使杜甫,如此关心人世苦难,胸怀里也还有“星垂平野阔”的宇宙向往。都会人群,只是斤斤计较平仄韵脚,汲汲于口舌是非,其实无法想象大创造的气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10 01:03:46 摘录
    蒋勋《带着金刚经旅行》
    通常,到一城市,进旅馆房间,习惯先烧一截艾草。焚香,坐下来首自已还在砚石上滴水,磨墨,开始抄一段经。抄完经,会觉得原来陌生的房间不陌生了,原来无关的地方,空间、时间都有了缘分。像桌上那一方石砚,原来在溪涧里,却也随我去了天涯海角。
    清迈屏河边有一小民宿,流水汤汤,一屋子都是婆娑树影,很宽大的水苏先路台。面对着河,大花紫薇和金急雨摇晃迷离,如天花乱坠,我就在花影中抄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鲸晶静
    2018-04-30 19:10:3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鲸晶静
    2018-03-02 16:58:03 摘录
    替我刻这两方印时,阿内大一,师大附中美术班毕业,素描底子极好。他画随便一个小物件、自己的手、钥匙,蹲在校园,素描一朵花、可以专心安静,没有旁骛,像打坐修行一样。作品笔触也就传达出静定平和,没有一点浮躁。
    在创作领域久了,知道人人都想表现自我,生怕不被看见。但是艺木创作,其实像修行,能够安静下来,专注在面前一个小物件,忘了别人,或连自己都忘了,大概才有修行艺术这一条路的缘分吧。
    专注是修行艺术的基本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