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小波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定价:32.00元
  • ISBN:7535464211
沉默的大多数
  • 西方绿
    2020-04-16 22:33:39 摘录
    “连做人都不够自然” 做自己,靠吸引力法则遇见三五好友,我一直以来是这样。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孤独中从容,只希望坚强的你明白自己也有软肋,天才的你容忍自己偶尔也会挫败。 就算有一天颠覆了自己从前所有的所谓原则, 我想我们只需要明白,变化贯穿一生,你始终还是你,我也始终还是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西方绿
    2020-04-13 15:26:33 摘录
    到岁数了 找合适的对象结婚 过正常的性生活 和爱上某人 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 有与无 ) 想起几年前,有一部小说改拍的电视剧火得很,朋友们都在感慨,我们都过得耳听爱情的年纪。文艺片爱情片我都不太爱看,没有受太多影视作品的影响。 这几年越发觉得爱情很多时候有运气的成分。 好几个朋友都是一直单着。你说她不够好吗,当然不是。你说她要求高吗,也不尽然。 大概有的人运气好,早早遇见了自己的知心爱人。 有的人运晚一些,她在等,他也在等。 最不想看见的是,到了年纪结婚,有了爱的孩子,有了经济上的牵绊与依靠,被生活转变成另一个成熟的自己。好在人为了好过,思维也会变化,也祝福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西方绿
    2020-03-31 10:21:42 摘录
    你只有变得更聪明,才能看到人间的至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答案。我更喜欢驴子的想法: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西方绿
    2020-03-27 17:03:21 摘录
    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
    最近朋友分析和父母相处之道 感觉我们与父母相处 深受孝道之害 如果能自由或者说自私一些 请不要将父母的喜悲 变成自己的枷锁 “为了你 我怎么样怎么样” 这样的付出,如果不是自己求的,受起来又心疼又疲惫。 而且在我看来,就算我要求了,对方仅仅是因为迎合我的要求去做,我也会觉得失落。 年轻人容易在和父母的对抗中迷失。父母尚年轻,精力好,好规划,有话语权易怒。尤其在婚姻的问题上,放下父母好难,中国的户籍制度又从客观事实上加强了我们与父母的联系。遇见反对的时候,这份庇护也变成阻碍。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抛开那些犯罪的,赌博,吸毒等恶性的父母或者孩子。 我觉得“天下也无不是的孩子” ,人们在与父母矛盾中经常会讲爸妈不会害你的,但是难道我会害自己吗? 如果我所对抗的对手不是爸妈,可能还会得出英勇,不畏强权等等赞扬。何况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渴望家长指引,但还是会走自己的路。我们站在父母肩上长大,但不是所以父母都有资格叫做巨人。 成为父母和做子女这个事情上,我们都将终其一生去学习。我们都做子女,也会为人父母。人应常思考,如何做更好的子女,也成为更好的父母。不必将父母做榜样,也不必成为孩子的榜样,就看着现在的自己,让自己比现在更好一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西方绿
    2020-03-26 13:03:53 摘录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
    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土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
    无君无父 是禽兽也 春风过驴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23 00:08:23 摘录
    对于妇女在外貌方面的焦虑情绪,男人的平常心是一服解毒剂。另外,还该提到女权主义者的看法,她们说:我们干吗要给男人打扮?这话有些道理,也有点过激。假如修饰自己意味着尊重对方,还是打扮一下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21 23:14:49 摘录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21 07:28:30 摘录
    人忠于已知事实叫作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作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作浮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9 07:27:20 摘录
    科学对于公众来说,确实犯下了过于深奥的罪孽。虽然如此,科学仍然是理性的产物。它是世界上最老实、最本分的东西,而气功呼风唤雨,药片穿瓶子,就不那么老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8 07:00:28 摘录
    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杀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马林诺夫斯基也是这样来解释巫术的)。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7 07:27:02 摘录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6 05:55:51 摘录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我从不拒绝演出这样的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一些——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5 07:49:06 摘录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4 06:58:40 摘录
    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戴惠强
    2018-08-13 06:45:06 摘录
    我认为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结果不但是人,连驴和猪都深受其害。假设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意、不方便,都能成为严重的问题,使大家十分关注,恐怕也不至于搞成这个样子,因为我们毕竟是些聪明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