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袖珍本)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贡布里希的讲述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艺术的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 定价:150.00元
  • ISBN:7549408173
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5 10:29:05 摘录
    通过这些艺术手段,拉斐尔已经画出一种不停的运动,遍及整个画面,却不破坏画面的宁静和平衡。正是由于拉斐尔具有这种安排人物的高超造诣和构图的完美技艺,以后的艺术家才一直赞赏拉斐尔。正如米开朗琪罗被认为在精通人体方面达到巅峰一样,拉斐尔被认为已经实现了老一代人曾极力追求的目标:用完美而和谐的构图表现自由运动的人物形象。
    拉斐尔的作品还有另一个性质受到同代和后代的赞扬,即他2的人物形象的纯粹美。当他画完《伽拉特亚》,有个朝臣问他在世界哪个地方发现了如此美丽的模特儿。他回答说他并不模仿任何一个具体的模特儿,只是遵循心中已有的“某个理念”。这样看来,某种程度上,拉斐尔跟他的老师佩鲁吉诺一样,已经把15世纪许多艺术家的志向抛弃,不再忠实地为自然写照了。他有意地使用了一种想象的标准美的类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5 10:15:38 摘录
    在《创造亚当》中,他描绘出生命进入一个精力充沛、年轻美丽的人体的刹那;在《垂死的奴隶》中,他选择的是生命正在消逝、身躯逐渐被无生命的质素所支配的时刻,从生活的奋斗中得到了最终松弛和解脱的临终一瞬,那种无力和顺从的姿势,却有种难以形容的美。我们站在巴黎罗浮宫这座雕像面前,很难把它想象为一尊冰冷、无生命的石像。它好像在我们面前移动,然而仍然保持静止,这大概就是米开朗琪罗所追求的效果。他的艺术奥秘中,有一个奥秘一直受到赞美,这就是不管他让人物的躯体在剧烈运动中怎样扭动和旋转,轮廓总是保持着稳定、单纯和平静。其原因是,从一开始米开朗琪罗总是试图把他的人物想象为隐藏在他所雕刻的大理石石块之中:他给自己确立的任务不过是把覆盖着人物形象的石层去掉而已,这样,石块的简单形状就总是反映在雕像的轮廓线上,并把轮廓线约束在清楚的设计中而不管人物形象怎样活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5 09:48:57 摘录
    描摹自然,没有一个人能比杨·凡·艾克(图158)更有耐心;素描和透视的正确性,没有一个人能比曼泰尼亚(图169)了解得更多。尽管他们表现自然的作品壮观而感人,可是他们的人物形象看起来却像雕刻而不像真人。原因可能是我们一根线条一根线条、一个细部一个细部地去描摹一个人物,描摹得越认真,就越不大可能想到它是活生生的人,有实际的行动和呼吸,于是看起来就像是画家突然对人物施了符咒,迫使它永远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睡美人》[TheSleeping Beauty]中的人物一样。艺术家们已经试验过各种方法打破这个难关,例如波蒂切利(图172)曾在画中尝试突出人物形象的秀长头发和飘拂衣衫,使人物轮廓看起来不那么生硬。然而,只有莱奥纳尔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画家必须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如果轮廓画得不那么明确,如果形状有些模糊,仿佛消失在阴影中,那么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够避免。这就是莱奥纳尔多发现的著名画法,意大利人称之为“ sfumato”[渐隐法]——这种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总是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5 09:35:00 摘录
    最重要的大概还是莱奥纳尔多自己无意于被人看做科学家。在他看来,所有对自然的探索,主要仍是寻求视觉世界的知识,那才是他的艺术需要。他认为给艺术奠定科学的基础就能使自己心爱的绘画艺术从微不足道的手艺变成高贵体面的职业。如此关注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我们可能难以理解,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这对那个时期的人多么重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2 15:23:15 摘录
    以往是君主把自己的欢心作为恩赐给予艺术家,现在已是双方掉换了角色,艺术家接受委托为他工作,是对富有的君主或当权者的赏脸。这样,艺术家常常能选择他们喜爱的差事,不再需要让自己的作品去迁就雇主的异想天开。艺术家获得了这种新权力最终是不是完全造福于艺术,还难以断言。但是无论怎样,最初还是起了一种解放的作用,释放出大量被压抑着的创作才能。艺术家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